书城励志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优点书
3422200000024

第24章 清醒地认识自我

除非我们先认清自我,否则就很难去了解别人,为此,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每天给心灵安排独处的时间,破除不良积习的束缚,并用饱满的热忱和十足的兴奋去追求人生的理想。

我一向热衷于园艺,并亲手料理过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玫瑰园,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一天,当我正陶醉在盛开的玫瑰丛中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玫瑰,乍看起来都十分相像,对吗?其实不然。只要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甚至就是同一个品种,开出来的花都彼此不同。只要仔细分辨,会发现它们在生长的速度、花瓣卷曲的程度、颜色的均匀与否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姿。

不仅自然界这样,人类的情形也大致如此。亚瑟·吉始博士对古代的生活及民俗很有研究,他曾说过: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遭遇。不错,每个人的生活遭遇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构成人体的基本因素相同,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奇妙地自成一格,绝不与他人雷同。

要想迈向成熟,我们首先得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便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除非我们真正把他人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我们本身的情形一样,否则,我们很难与他们建立起真正意义的关系来。

这听起来很容易,难道不是吗?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例如:我们常认为美国是个没有阶级歧视的国家,实际上,却到处充斥着阶级歧视。我们常常把别人定位在某个阶层,如普通百姓、中上阶层、中下阶层、大众市场、低收入群、街头浪民、白领阶层、蓝领阶层、上流社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不愿或不能把别人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只能把大家看成没有特色、没有个性、没有姓名的群体之一。

我们自身的遭遇也是如此,也是被别人归类的对象。许多社会研究或调查人员,几乎对我们无所不知:每天喝多少杯咖啡、有几辆车子、用什么品牌、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收听什么电台等等。

这一种归类通常强调“定位”“无藩篱”“社会流动性”等,以顺应我们评定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视个人的独特性。个性主义现在已经遭到破坏,甚至已濒于灭亡。无怪乎我们现在对自己的独特性已越来越没有概念,甚至不敢去思考或采取与他人不同的行动。

当然,现代人对如何使自己变得“独特而有个性”这方面的知识,的确充满了渴求。姑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在内心深处,我们仍希望自己能与他人有所不同。为了表达这种渴求,解除种种束缚,许多人被送到心理分析家的诊所或精神治疗师那里。甚至有许多人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使自己的个性完全丧失。

什么方法可以治疗这些疾病呢?如何才能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呢?要如何才能以更成熟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这里有三点建议:

1.每天抽出一段时间独处,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由于现代生活的忙碌紧张,我们给自己深思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抽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但是,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处方法。一位朋友告诉我,他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边散步,一边冥思。这种方法,可以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而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他这么解释道。

我喜欢到附近的教堂去,以寻求片刻的宁静。这种方法可以安定神经,恢复精神,并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澈起来。

我也喜欢接触大自然。对我来说,我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散步或从事户外活动,但我可以独自到花园里走走,即便只是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都可以让心灵得到很好的休憩。每次看到季节变迁,无论是面对一望无垠的风景,或只是一片小小的土地,都可以使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使我也融入其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很多人也许比较喜欢静室独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总而言之,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来,避免外界的干扰,如此才能好好反思自己,体验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或思想家,便时时独处静修,也都从中获益匪浅。如耶稣、佛陀、施洗约翰、笛卡儿、蒙田、拜扬等。

2.要勇于打破习惯的束缚

我们时常把自己深裹在习惯或习以为常的无聊事件里,在里面窒息而不自知,得用火药或极大的毅力才能将之破除。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变得迟钝、无精打采并且毫无创新的能力。

住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位年轻妇女,是我训练班上的一名学员,她把自己如何突破习惯束缚的经过告诉我们:

我和先生都是电视迷,每天下班一回到家里,便立刻打开电视,然后一面吃速食食品,一边看电视,直到就寝时间到了为止。我们很少去拜访亲朋好友或阅读书报,更是很少到外面去参加各种活动。因为只要一想到会因此而错过某某电视节目,活动便自然取消了。如果有人来登门拜访,我们也常常心不在焉,只盼望能赶快回到电视机前面。

一天,我和几个老朋友一起吃午餐,我发现自己很难和他们打成一片,因为他们所谈的话题我都不清楚。我很少到别的地方去,也很少阅读什么报纸杂志,每天除了看电视之外,我几乎很少做其他事,或者说我根本没有其他嗜好。

我回家后把这个情形告诉了丈夫,并说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个习惯改掉。他深表赞同,于是我们便开始计划如何去做。我们先报名参加了一些成人教育的晚间课程,也开始偶尔去打打保龄球;我们到朋友家拜访,或到图书馆借书回来,并大声地念给对方听。终于摆脱了坏习惯,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同时也发现,这无论是对工作或婚姻都大有裨益。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与他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这两个原本深陷在习惯泥沼里不能自拔的人,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终于把自己拯救了出来。

3.寻找生活中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878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最能表现出这种思想:

我经常在想,为一个人的品格下注脚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去找出他的精神或态度来,尤其是在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来。在这种重要时刻,通常会有一种声音在他内心的深处呐喊:这才是真正的我……

换句话说,兴奋时刻会把我们的真正面目呈现出来。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这种兴奋也许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关。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坏习惯、厌烦和压抑,然后把我们整个人生动地表现出来。

兴奋的品质是判断我们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曾说过:在科学研究领域,我认为热忱要比专业技术重要得多。

显然,亚伯顿爵士并非表示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在我44年的演讲教育生涯中,我发现,人们的演讲效果往往视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热心的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热带丛林,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完全与自己对题目倾注感情的强度成正比。

人的个性虽不能改变,但是可以借助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掘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们与众不同、真正具有价值的地方,必须先去除掉许多人性的束缚,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人性思想的种种积习,等等。这时,兴奋便犹如火把,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束缚统统烧掉,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有许多表现方式,爱便是其中之一。有一部名叫《玛蒂》的电影,叙述的便是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扉,迈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对另一些人来说,兴奋也可以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既兴奋又快乐的体验。

危险或紧要时刻也会让人感到兴奋,因为它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凸显出来。有些灾难,像战争、洪水或地震等,通常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和挑战性的时刻,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能力激发出来。还有一些告老退休、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虽然平常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若家庭突然出现了危机或遭受到意外打击,他们便能发挥出无比的力量和效率,而变得犹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弥高了。

因此,这便是能使我们发现自我、发现我们与众不同的三种方法:

1.每天为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

2.努力破除束缚自我的种种积习;

3.用热忱及兴奋去追求人生理想。

心灵的成熟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寻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新诠释了。

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你必须做到的是: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并清醒地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