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优点书
3422200000026

第26章 有个性,不随波逐流

葆有个性鲜明的气质,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大标签。向环境投降,在人群中随波逐流,会使我们的个性丧失殆尽。因此,要想走向成熟并有所作为,你必须摒弃盲目因袭的做法。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你必须首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完全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酿成了……

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用别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或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做如下解释:要尽可能地由他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具有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无论是在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等方面,经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所以都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保持一致,以取得大家的认同。

身为青少年的父母,他们很害怕听到的话是“莎莉的妈妈都允许她涂口红”别的女孩像我这样的年纪,都和男孩出去约会了”或者“上帝呀,难道你们要让我当个老怪物吗?没有人会在11点钟以前赶回家的”如此等等。

孩子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所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的证据。当同伴的标准与父母的标准发生冲突时,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这也是为人父母者,最头痛的地方。

一般人的标准是,当我们身处陌生的环境,又没有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直到我们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经验、信心以及力量,然后才能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如果在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时,便贸然从事改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无论如何,时间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这么教导我们,也是经由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得来的结论。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对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原则都深表赞同,否则,我们就要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了。

但是,即便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大胆地提出改革,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比如:人们一向对存在已久的奴隶制度不敢贸然地表示反对,直到有少部分前卫人士站起来大声疾呼,最后才逐渐得到响应,直至废除。此外,像酷刑逼供、剥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罚等不合理的现象,曾一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曾提出过质疑,直到有人站出来反对,并坚持到底,事情才有了转机。

要想不随波逐流其实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存在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中接受保护,而不敢对统治者的领导提出丝毫的质疑或反对,因为我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安全其实非常虚伪。大众心理其实很脆弱,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往往变成了环境的奴隶。人的真正自由,在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不断奋斗和经历各种争议中实现。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人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界,这才是最大的幸福。人格健全的人从不逃避困难,而我们的祖先一直就懂得这一点。

我们在前面曾讨论过接受责任的必要性,并认为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从这个观点来看,成长应解释为:在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走向自我发展的广阔世界。

如果我们真的成熟起来,便不再需要后退,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不必躲在人群当中,去顺应环境,而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显现出来;我们也就不必盲从别人的思想,而凡事都有自己的主张。

一些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殊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为热诚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会变得义无反顾,在一种强烈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他们能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困难。

但一般人却很难做到坚持自己的观点——义无反顾,而是经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们都有趋同心理——如果那么多人都反对,想必是我自己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对多数的意见所左右。当大多数人都来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丧失信心。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蓄着胡子的人,或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好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滑稽可笑。

成熟的性格能增进我们的信念,驱使我们去遵守这些信仰。每个人对自己、对全人类、对神都负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妥善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增进全人类的福祉。

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都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绝。爱默生当然赞同这些运动,也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是他认为不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非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即便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在受到攻击的时候还能将信念坚持到底,那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都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谦逊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询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着说道:我本不希望你们来问我,因为我与各位的意见并不一致,况且这又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我,我就不妨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自己的看法简明扼要地说了一下,结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可是他坚定不移地固守着自己的立场,毫不退让。

最终的结果是,尽管他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他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不久前,美国人还必须靠个人的决断以求取生存。那些驾着马车向西部进军的拓荒者,碰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机会请专家来帮忙解决。无论遇到任何紧急状况,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生病的时候,没有医生,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来自我诊治;印第安人来攻击的时候,没有警察,他们便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与之妥善周旋;要想安顿家庭,那时还没有什么建筑公司,完全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家园;想要食物,更是得靠自己去耕种或猎捕。这些人,每次遇到生活上的任何问题,他们都得立刻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事实证明,他们一直都做得很好。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付诸行动。这些专家之所以会取代我们的地位,那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惰性和依赖。

现今的教育方式,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的,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人都是跟从者而不是领导者,所以,尽管我们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更需要训练一般的人,使他们具备理智地服从领导的能力。这样一来,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牲口一样,盲目地跟着大家走。

根据教育家华德·巴比的说法,我们的孩童是依照国家所需要的人格特性来实施训练的,因此养成的性格都大同小异,能社交、平易近人、能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群体生活等,很少有人例外。性格畏缩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每个小孩都必须参与游戏,必须轮流扮演领导人的角色;每个小孩都必须针对题目发表意见,都必须学会讨别人的欢喜。

但是,假如要使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愉快地接受训练,我们必须让那些有独立个性的小孩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如果小孩喜欢阅读,不喜欢玩棒球;或是喜欢音乐,而不喜欢踢足球,都应该允许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

在一般的公立学校,那些敢于提高声音为子女的教育方式提出看法或意见的父母,的确需要勇气。因为通常别人会告诉他们,最好把这些教育上的问题留给那些具有资质的专家去处理。但是,我认识一位住在城郊的年轻人,他却敢于站出来为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说话。他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对自己的信念充满了信心。他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且敢于与公众的意见相抗衡。一年后,很多人受他的影响,选举他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如今,不但他自己的子女从中受益,更有数百名学生因为他所提出的意见而得到好处。

抚养小孩的时候,会有许多小儿科医生告诉我们,要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子女,也有许多幼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该如何教导子女;做生意的时候,有许多专家告诉我们要如何使生意成交;在政治上,我们的投票也很少是出于个人的选择,大部分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甚至我们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专家观察、制作图表,然后把意见推广给大众,让大众去消化、吸收,并奉之为救世的福音。

无论男女,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最伟大的专家。然而,在他们自己的家庭或事业上,他们做某些事只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而跟着凑个热闹,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见。

不可否认,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目标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今天这个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流水线教育的社会,了解自己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譬如,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社会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等。几乎每个人都标有标签,我们也毫不留情地给别人贴上标签,这很像小孩玩的“官兵捉强盗”的游戏。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发表了一篇演说,他指出:

无论你受到的压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那就是自尊。想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可以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一时的满足,但却时时会干扰你心灵的平静。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等这类的问题。

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在1955年6月受任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发表了如下演讲:

生命对我们的意义,是要把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负有责任,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理由,也是使我们活得更有价值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不会有秩序,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以此来追求自己、家人、朋友,甚至全人类的快乐幸福。

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你必须做到的是: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的个性,摒弃趋同心理,拒绝盲从因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