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的介绍,让对方记住你
自我介绍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自我介绍如果不当,会影响你的形象。虽然说中国人都以谦虚为美德,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适时地推销自己已成为实现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你缺少积极推销自己的勇气,最好能在简短的自我介绍中表现出自己的长处,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1.自我介绍,名字要特别强调
自我介绍,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表现方法。一般说来,名字就是一个人的招牌,不仅要告诉对方,而且应设法让对方记住。
自我介绍时,最值得注意的是,自己的名字要特别说清楚。一些人在做自我介绍时,口中喃喃自语,吐字不清,使别人听不清楚。因为对方听不清楚你在说什么,自然也就记不住你的名字,甚至会认为你这个人有些阴沉、消极。因此,自己的名字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清楚地说出来。
不仅应在自我介绍的最初通报姓名,最好在告别时,再向对方告知一遍自己的名字。这样一来,不仅使对方容易记住你,而且会给对方留下一种你很积极的印象。
2.介绍要讲究次序
一般来说,应介绍年轻人给老年人,介绍地位低的给地位高的,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当向一个人介绍多数人时,则应当遵守先职位高后职位低、先长后幼、先女后男的原则。
介绍时,一般简略地介绍一下被介绍者的姓名、身份即可。如果被介绍人担当的职务很多,可以只介绍级别最高的职务或与之有关的职务,其他职务不必都一一介绍。要实事求是地介绍,不要忘记被介绍者的重要身份,使其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也不要夸大其词地胡乱吹捧,使对方处于难堪境地。
给双方介绍完毕后,不要马上离开,要等他们交谈上几句话后,再借故告辞,但也不要该走不走。当双方谈兴渐浓时,应当找借口适时地离开,不影响他们的交谈。
当别人介绍自己时,就要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出很愿意认识对方的样子,并主动把手伸出与对方握手。如果对方是女性,就必须等对方伸出手后再去握手。如果她不伸手,可以点头表示致意。
总之,介绍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但一定要切记,无论何种情况,都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介绍的关键是要注意礼节,使介绍为人们的相识起到好的作用。
准确喊出对方的名字是必要的礼仪
人对自己的姓名最感兴趣。把一个人的姓名记全,并很自然地叫出口,这是一种最简单、最明显,而又是一种最能获得对方好感的方法。特别是在上流社会的社交中,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每天都会应对很多人,所以如果还能记住对方的名字并且能够亲切的喊出来,那么对于对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尊重和肯定。
二战期间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邮务总长吉姆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十岁就辍学去一家砖厂做工,他把沙土倒入模子里,压成砖瓦,再拿到太阳下晒干。吉姆没有机会受更多的教育,可是他有爱尔兰人乐观的性格,使人们自然地喜欢他,愿意跟他接近。在成长过程中,吉姆逐渐养成了一种善于记忆人们名字的特殊才能,这对他后来从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罗斯福开始竞选总统前的几个月中,吉姆一天要写数百封信,分发给美国西部、西北部各州的熟人、朋友。而后,他乘上火车,在十九天的旅途中,走遍美国二十个州,行程一万两千里。他除了乘坐火车外,还用其他交通工具,像轻便马车、汽车、轮船等。吉姆每到一个城镇,都去找熟人进行一次极诚恳的谈话,接着再开始下一段的行程。当他回到东部时,立即给在各城镇的朋友每人一封信,请他们把曾经和他们谈过话的客人名单寄来给他。名单上那些不计其数的人,他们都得到吉姆亲密而极礼貌的复函。
吉姆早就发现,一般人对自己的姓名最感兴趣。把一个人的姓名记住,并很自然地叫出口,你便对他含有微妙的恭维、赞赏的意味。若反过来讲,把那人的姓名忘记,或是叫错了,不但使对方难堪,而且对你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害。
但仅仅记住别人的姓名,还远远不够,在上流社会的社交中,称呼对方时要做到合宜而得体。
许多人认为,只要不是哑巴,喊名字是一件最容易不过的事情。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喊出许多人的名字,但仔细回想起来效果却不一样。卡耐基说:“记住他人的名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怎么喊名字。”
用清晰的声音喊出别人的名字,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它意味着你对别人持一种重视的态度。含糊不清地叫喊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以为你把他看得无足轻重,或者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当多年未见的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清晰地叫出他的名字将是最好的欢迎,它说明无论隔多少年,你仍然记得友情。当你置身在许多人中间,没有比一一清晰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更能够说明你对他们的关注了。
喊别人的名字也是一门学问,它能给你带来好人缘,也能给你带来坏名声。喊名字要懂得语言和地域差别,用北方话直呼他人姓氏令人感到亲切,用某些南方话恐怕就不行。南方人叫阿贵顺口而亲热,北方人叫起来就未免别扭。喊名字还要懂得分寸和对方的特点,对女性尽量不要称“老”,对不熟异性不要称呼得过于亲热,在姓氏后面加以“老”字是一种至尊称呼,不是随便用的。例如,你可以对任何一个年老的人称呼:“老李”,“老陈”,但一般不能叫“李老”或“陈老”,因为后一种称呼法已超出一般符号意义,而且包含着相当强烈的尊敬色彩。
牢记他人的姓名并得体的称呼对方,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也是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在社交中,聪明的人一定要多费心思,记住与你交往的人的姓名,大方得体地叫出来,你会发现发生在你身上的变化与惊喜。
握手时谁该先伸手
握手,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流行的一种礼节,它主要是通过握住对方的手来表情达意。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肢体动作,却有很多细节需要讲究。如果掌握不好这些细节,很可能会让人贻笑大方,或是伤害到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某个人看见自己的长辈,或是领导,正迎面朝自己走来。不假思索地,他赶忙走上前去,还没有等到对方伸手,他已经牢牢地握住了对方的手,并使劲儿摇晃着。不可否认,他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因为他想通过此举来向对方表示自己热情、友好、尊敬之情,但是,他表达这一情感的方式却是不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握手时,谁应该先出手应该遵循“尊者决定”的原则。
什么是“尊者决定”原则呢?简单地说,所谓“尊者决定”也即与人握手时,应该首先确认彼此身份的卑尊,或是长幼,然后再决定谁先伸出手。通常情况下,应该由位尊者或是长辈先伸出手,随后,位卑者或是年纪较小的人才能伸出手予以响应,这就是“尊者决定”原则。如果位卑者或是年纪较小的人贸然向位尊者或长辈先伸出手,通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握手时之所以要强调“尊者决定”原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位卑者或是年纪较小的人对位尊者或长辈尊重之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在握手之后的寒暄应酬中位尊者或长辈的自尊。因为,握手之后往往意味着进一步交往的开始,如果位尊者或长辈不想与位卑者或晚辈进一步深交,他们则可以不必与之握手,以免双方出现进退两难的尴尬情形。反之,如果位尊者或长辈主动伸手与位卑者或晚辈握手,则表明他们对后者的印象颇为不错,并打算与他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具体而言,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1)长幼之间,应当待长者伸出手后,晚辈才可以及时伸手与之相握,如果晚辈抢先与长辈握手,或是强迫长辈与自己握手,都是不礼貌的。
(2)上下级之间,应当等上级主动伸出手后,下级才可以及时伸出手与之相握,如果下级贸然与上级握手,既是不尊重上级的表现,也会让上级心生不快。
(3)异性之间握手时,男性应该在女性伸出手后,才可以伸手与之相握,如果女方没有握手的意思,男方可使用点头的姿势向对方表示礼貌,男方切不可强行与女性握手,这既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也容易产生误会,让双方都处于尴尬的状态之中。
(4)宾主之间握手时,一般来说,作为主人,对到来的客人,无论男女长幼,都应该先伸出自己的手,以示对客人到来的欢迎之情。反之,如果让客人先伸手的话,客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成为了主人家中的“不速之客”。
(5)一个人需要与数个人握手时,也应该讲究先后顺序,一般来说,应该由尊而卑,即先与长辈、上级、领导、身份高的人一一握手,然后再与晚辈、下级,以及职位、身份低的人一一握手。
(6)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时,应由已婚者先伸出手;各种社交场合中,应该由先来者伸出手与后来者握手。
(7)接待来访者时,情况较为特殊,可以采取这样的握手秩序:当客人抵达后,通常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来访的客人相握;客人告辞时,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意在表示“热烈欢迎”,后则表示“谢谢你,再见!”若将握手的先后次序颠倒,则极易让人误解,比如,客人告辞时,如果主人率先伸手与客人握手,会被认为有逐客的嫌疑。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握手时的先后次序可用以律己,却大可不必苛求于他人。要使自己处于尊者之位,而位卑者或晚辈抢先伸手要与自己相握时,最佳的做法是积极与之配合,伸出自己的右手与之相握。若过分拘泥于“尊者决定”的原则,对对方的热情、积极熟视无睹,或是置之不理,使对方进退两难、当众出丑,这也有损于自己的身份、地位。
掌握好握手的火候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握手是最为常见的礼仪手段之一,它常被用来传递各种信息,或是交流情感。所以,在与人握手时必须掌握好“火候”,以免失礼,让自己处于尴尬的状态之中或是给对方带来不快。那在握手时,有哪些具体的“火候”需要注意和掌握呢?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火候”需要注意和掌握。
1. 审时度势,把握好时间
与人握手时一定要掌握好时间与时机,最好能留意观察一下对方的言行,并留意对方发出的握手信号,然后选择恰当时机,与之进行握手。尽量避免出手过早,造成对方慌乱,以避免几次伸手相握均不成功的尴尬局面。
2. 掌握好握手时间的长短
很多人在与人握手时,总掌握不好时间,要么采取“蜻蜓点水”式的握手,即刚一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就马上收回自己的手,好像对方的手上有瘟疫似的,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握手方式,对方会认为你是在敷衍他,或是你对他心存戒备。要么就是采取“马拉松”式的握手,也即握住对方的手后,久久不松开,这往往会让人引起误解,尤其是久久握住某位异性的手或是初次见面者的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由此可见,握手的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而应恰当。总的来说,握手时间长短的控制可根据双方的亲密程度灵活掌握,一般以3秒为宜。
3. 掌握好力度
握手力度一般不超过两公斤,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切记不可用力过猛,甚至握得对方感到疼痛难忍,即“野蛮式握手”,这就难免有示威或挑衅之意了。当然也不宜矫枉过正,与人握手时完全不用力或柔弱无力地同人握手,则会给人造成缺乏热忱或敷衍之感,这种“死鱼式”的握手,在公关中是不宜提倡的。另外,男士握女士的手时应该轻一些,不要握满女方的全手,握住其手指部位即可。
不过,在某些时候,加大握手的力度也可能成为双方斗智斗勇的武器,尤其是当双方的利益、立场不同的时候,彼此间的见面为了礼节不得不握手,这种条件下,握手往往就是一种较量、一种智慧和力量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