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合作意识。针对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现象,学校可根据实际多开展一些以“合作精神”为主题的活动。从小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坦诚合作的精神,培养他们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思想品德。
(4)加强社会净化工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孩子,治理孩子生存的周边环境,使他们减少接触不健康现象的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和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永远说再见,有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自私本身是人的正常心理,天底下没有天生自私的孩子,也没有一直自私的人。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肯定,但是想要得到的前提是学会分享和付出。我们要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给孩子灌输乐观的观点,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和读好书的氛围。等他们的人格圆满了,自私的毛病自然就慢慢变得没有了。
为什么会形成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极不成熟行为,自私的孩子过分关心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自己为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父母如果不想办法补救,加以引导纠正,只能更加膨胀他们独占的意识,这将给他们带来巨大危害。
小学五年级的小葱,平日里应该不缺吃的玩的,妈妈认为只要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食物,一般都会给她买。但是每当父母要把她自己的玩具、食物拿出来的时候,小葱变得异常地小气。而且每次从爷爷奶奶家回来后就表现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玩的、吃的都统统归她所有,只要有谁违背她的意思,就大哭大闹,父母对此感到很无奈。
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以及教养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私心理。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中没有能与其分享的兄弟姐妹,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因而导致他们不关心他人利益,不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宋浩2岁就学会了一千多个字,4岁已经掌握了初中文化,8岁的他直接就跳到县属重点中学。13岁的时候他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四年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但是由于从小离开了母亲的照顾,对家人异常冷淡。尽管妈妈知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但宋浩和妈妈之间仍然矛盾不断,宋浩甚至说他恨妈妈。
个人的需求如果离开了社会规范的正常需求,就可能变得倾向于自私。自私自利之人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敏感性极高,对他人对社会极度依赖与索取,而缺乏社会价值取向,缺乏对他人 与社会的责任感。
孩子自私心理是随着其心理发展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父母的责任是训练孩子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逐步养成利他行为。人类社会是群体生活的社会,要求人们之间必须相互关心、协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做事总想到自己,就容易发展成为一个吝啬、自私、冷酷残暴的人。那么,到底自私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思维发展的典型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处于自我中心思维中的孩子只会从个人自身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在他们看来一切东西都是“自己的”,不允许任何人碰自己的东西。这种“自我为中心”使孩子在与其他个体同伴的最初交往中“随心所欲”,缺乏自我克制,不会协调办事,因而经常会出现抢夺别人食物和玩具的现象。
(2)过分被宠爱。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因此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容忍,有求必应,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就养成了孩子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一切为自己的性格,父母的过分宠爱助长了孩子的自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其他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不过,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3)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思想、行为的反复无常、表里不一时,对孩子不是耐心教导,而是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孩子为了避免被伤害缩回自己的小圈子里,结果必然导致自私的产生。
不要“画地为牢”
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一般都是生活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过程中享受着长辈过分保护、娇宠溺爱,甚至自己轻而易举就可以办到的事,家长都一一代劳。虽然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们都付出了全部,然而很多的孩子并不体谅父母,反认为长辈给他们做的一切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四年级一班的刘洋,个头不高,身体瘦小,可却是班中的一个“小霸王”。在老师面前大大咧咧,不讲礼貌,无论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他都是振振有辞,从不妥协,在同学面前更是经常威胁、恐吓,整天耀武扬威以至于同学们对他敢怒不敢言。
有些年轻的父母因为平日里比较忙,和孩子接触少,对孩子关心不够,感到有愧于孩子,有补偿心理,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即使有了错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走出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改掉那些喜欢表现自己、不关心他人、集体主义精神淡薄的坏习惯呢?
(1)在合作中体会力量。应该明白单凭自己的能力很多事情是不能解决的,懂得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必须互相讨论、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只有在合作交流的工作中,体验到集体的力量,才能感受到团结与成功的关系。
(2)在分享中感受快乐。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各种玩具来丰富活跃课间活动,在分享中感悟分享的快乐,既能锻炼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样别人也会关心和帮助自己。只有大家相互关心、爱护,每个人才会逐渐养成心中有他人的习惯。
(3)在平等中学会感恩。要培养为别人着想的习惯,在家要知道关心和尊重长辈。好吃的东西,要把东西分成几份,懂得关心家人,一份给妈妈,一份给爸爸,如果家中还有别的长辈也要想到。孩子要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体会父母的辛苦,也会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懂得感恩。
(4)在宽容中懂得沟通。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个人修养的最高表现,也是解决复杂、尖锐矛盾的最佳途径。同学之问难免会发生矛盾,发生误解,被人嫉妒,甚至还会被人在背后议论。要想消除这种误解,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在矛盾面前要先反省自己,来个“换位思考”,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主动去沟通,彼此间的误会就能解除。只有懂得尊重、宽容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尊敬和谅解,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
美国本土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钥匙。青少年从小就要学会主动去关心、关注别人,懂得心中有他人。走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一旦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就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了,就会体验到人生价值与幸福。
舍得爱 收获爱
现在大部分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小公主”、“小皇帝”。由于受到父母过分溺爱,一部分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不关心他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主义精神淡薄等一系列的坏习惯。
北京海淀区有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学校组织老师带60多名学生乘车外出活动。这些学生一上车就抢座位。由于人多座位少,有些人必须站着。带队的老师是最后上的车,于是全站着,没有同学起身让座。
有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由于身体有病,站得腿都肿了,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同学给她让座。这位老师最后实在支持不住,准备要坐在过道上。刚要坐,一位女同学就尖叫起来: “老师,您可千万别坐在我书包上,我的书包不能坐!”老师十分伤心,事后她说:“那个孩子是平时我最喜欢的小干部,真令我心寒。”当校长在家长会上讲这件事时,个别学生家长却说: “为什么老师不多租一辆车,干吗还要让我的孩子让座!”
面对当前青少年发展的这一状况, “学会关心”已经成为青少年孩子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重点。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同情、关心、助人等方面的品行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孩子进行教育。
(1)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孩 子爱心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做到互相关心,孩子们才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温情,一种幸福,才会让他们做事时总是会主动为别人着想。
(2)父母要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当孩子在接受他人爱的同时,要懂得并学会去关心他人, “回报”他人所给的爱。为了孩子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父母在给予孩子关心和爱的同时,建议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关心、爱护、帮助的互动基础上的。
(3)注重孩子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敏感性的培养。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去感受其他人的情绪情感的状态,以此来唤起孩子类似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励孩子关心、爱护以及帮助他人的实际行为。如父母在生病或不开心时,应该有意识地表现出来并且故意让孩子感受到,以促进孩子的关心、帮助他人行为的出现。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任何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导孩子应该以自己力所能及来关心、爱护以及帮助他人。
(4)注意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就应该放手教导他们去做,同时适时地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对孩子这种积极、良好的行为来进行强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孩子关心和帮助行为的动机。在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看似不经意的鼓励和强化,其实正是在培养着孩子关心他人的可贵品质。
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平时就要不断地要求孩子为父母、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倒水、盛饭、拎东西、扫地……当孩子做了这样的事,父母一定要表现出欣慰,鼓励孩子去关心帮助周围那些有困难的人。孩子们往往是在帮助关心别人的过程中增长社会责任感的。学会关心别人就像是在建立丰富多彩的充满着爱的网络。只要我们学会关心别人,爱的网络就将会铺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让自私离你远点
事例一:王强今年上六年级,平时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父母从小就给他灌输了“考试就是一种相互竞争的过程,名次就是学习水平的高低,学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学习好才能显摆自己,在考试中要争第一”的不良心态。
王强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最近偶尔会感觉到,好像是他的同桌在学他的方法。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心里都会感到嫉妒和难受,对同桌也变得越来越讨厌。有时王强也想克服自私,变得大度些,可是就是克服不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事例二:星期天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家里就只剩下了孙兰和哥哥。哥哥病得不能起床了,感觉口渴,让孙兰帮忙倒点水给他喝,可孙兰就是不给她哥倒水喝,因为她觉得,他哥哥是在装,病得连水都不能自己倒,有那么严重吗……孙兰还很生气,门一关就出去了,把她哥哥一个人留在了屋里。过了一会,邻居家的小孩子美美经过她家,她哥哥听见了便叫她,让帮忙给倒点水来。美美马上过去帮忙,哥哥终于喝到了水。
同学之间的这种相互排挤的观念,一方面是由于同学们的私心,另一方面也与老师、家长对孩子的错误引导有关。很多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竞争,都是在学习中排斥、挤兑,水火不相容。
其实,这个认识误区相当严重。同学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治学之道。同学是共同学习者的意思,不应该存在相互排斥和竞争。青少年同学们要懂得,真正能够对你有帮助的人,除了你的家人及老师外,也就只有你的同学了。
在青少年们还很年轻、知识社会经验还不足的情况下,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当自身有了实力,才有可能施惠于别人,帮助别人,才能真正变得不自私。对于那些极端自私行为,有如下方法可以进行调适。
(1)摆正心态。如果认为“学习是为了显摆,考试是为了竞争”的话,也就必然会认为同学之间,并不存在着友谊,只有竞争,只有相互提防,相互挤兑。因此,必须摆正心态,明白学习需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2)自我内省法。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行为与心态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以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作为客观标准,同时必须加强学习,反省自己的过错,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更新观念,向毫不利己的模范学习,对照自己与那些榜样模范的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出问题并进行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3)多为他人着想。想要做一个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建议多为别人着想,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为他人排忧解难、给希望工程捐款、关心和帮助他人等。平日里,多做好事,可以从借东西、让座这些小事情做起,要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自私的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为别人着想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4)回避性训练。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作为基础,用负强化手段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凡下决心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一旦出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以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以此来促使自己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