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成长直通车
3399100000013

第13章 关照他人感受也是爱自己表现(1)

对他人,不要吝惜微笑与关怀,一个人在不经意间的会心微笑,便能起到让人欣慰的作用,偶尔一句温暖的话语,便能让人的心暖暖的。相反,如果是一句尖酸冰冷的话,一定会让他人感到万分尴尬与难受。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所以青少年们一定要懂得顾及到他人的感受,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应该考虑妥当后再说。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起学习和生活,想要自己更加幸福,就多拿些热情去温暖他人吧.

培养乐于助人的好品德

“乐于助人”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我国古代的贤人圣士自古就很注重“修身、治家、平天下”,其中“修身”就是对自身品质行为的培养,而“爱人”、“助人”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时至今天, “乐于助人”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德,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表现,也是人们所推崇的行为规范。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救他上来。这个小孩的父亲送来一头牛感谢他,他欣然地接受了。大家都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过于贪心。孔子却对他的学生说,你做的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证实,只要是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是可以收下的,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此时,我们往往都会产生一种无助、失落的心情,这时别人一双热情的手乃至微不足道的一句同情话都会令人感动。这不光是帮了别人一次忙,更是复苏了一份希望,温暖了一颗心。人们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渴望雪中送炭,渴望帮助,这是人之常情。那么换一个角度,当别人遇到困难和麻烦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伸出手去帮别人一把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助人为乐的“活雷锋”。

住河南洛阳的陈晓东,每天都背着双腿瘫痪的同学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二年级到现在初中一年级,一背就是五年。通过这位乐于助人的小男孩,人们感受到了人间是温暖的。如果世界上多一些这样乐于助人的好人,我们的生活该多么美好呀!

曾经有一项调查:“你对同学身上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而当问到“如果遇到别人有麻烦时你会怎样做?”回答“悄走开”的人占多数。这份调查充分暴露了在当代青少年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青少年有爱心、乐于帮助、关心他人迫在眉睫。

古语说: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只有对社会、对他人付出爱心、做出奉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回报以及他人的关心、帮助。如果只是一味要求别人的爱心,却拒绝去帮助别人,最后必将被社会不容。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跨世纪的新人,对于助人为乐,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青少年同学们,你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父辈的殷切期望和神圣的历史使命,社会需要爱心,人们需要帮助。也许一根小小的木桩,就可救活一个溺水的人;也许一条薄薄的毯子,就可以温暖一个即将冻死的人;也许只是一只温暖的手,一句话,就可以唤回失望者的希望。就让“乐于助人”这看似平凡而实际伟大的事情从我做起吧,相信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永葆感恩之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行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不知感动了中华民族多少人,质朴语言传递出来的情愫,成为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永远的精神支柱。“生我者,父母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哺育我们成人,真可谓“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对于父母,我们心中应存着无尽的感恩之情。

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它教诲世人,在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文明变得风起云涌,流转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为人们日渐遗忘。“乌鸟私情”,难道我们这些立足于天地之间的人类还比不上山间的鸟兽? “百行孝为先”,难道我们对最亲最近的人,报予他们的只有伤害吗?我们应该时刻警醒, “要做事,先做人”,只有永远保持良心的洁净,我们方能毫无愧色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感恩,体现的是为人处世的品质和一种生活态度。学会感恩,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世界上不管什么人曾经给予自己的帮助,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关怀,也不应忘记感恩。

然而,社会在进步,青少年中却正在丢失着一种名为“感恩”的传统美德,当今青少年无视感恩的现象令人担忧。“雷锋过时了,感恩出国了,助人为乐被人嘲笑了”,这是青少年学生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宠爱中长大,却不会把爱赠给别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这些孩子们,在家里,认为父母就应该无私奉献,认为用父母的钱天经地义,受人恩惠不必知恩图报,对关爱受之坦然。而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以非常举动来威胁父母,辱骂、打骂父母;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对待师长、同学等周围人的帮助不思感谢、惟我独尊等,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记得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村子里,一家人都围坐在餐桌前等着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盆稻草。全家都非常地奇怪,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母亲说: “我给你们做饭做了一辈子,你们还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一句感谢的话,甚至都很少称赞一下饭菜好吃,你们说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

当今青少年学生中出现抛弃感恩、冷漠、自私情况的原因,方面是由于现在的家长放任子女、溺爱或是只注重分数。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习惯成自然,孩子往往认为父母不断地奉献是理所应当,丝毫不会产生内疚之感,更何况感恩之类的情感了;另一方面社会上引导学生正确处事待人的事迹也比较少了。这种性格养成后,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都不会有感恩之情。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要从身边的人、事做起。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别人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学校平时可多搞一些与感恩有关的活动,比如,布置一个作业,让孩子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好,再想想自己对父母的为难,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感恩的情愫;另外在教材中也要增加一些感恩题材的课程;学校在评比“三好学生’’的时候,可以增加那些关心他人、喜欢帮助同学的善良的学生;学校要用“小五爱”(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来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心存感恩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青少年学生的感恩之心主要是在于有意识的培养。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到辛苦,不吃苦就永远不知道感恩。现在的孩子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想不开,总是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不公,就是因为从小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习惯了接受,认为别人的给予是应该的,根本不懂得感恩。 “繁木固本,饮水思源。”愿我们广大青少年朋友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守住道德的底线,培养一颗赤诚之心,诚实做人,做一个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

敢作敢当有原则

度有一句谚语: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么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日常生活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对待错误,不要有恐惧心理,只要能敢于承认错误,保有正确的心态,并勇于承担责任,就是一个真诚、值得信赖的人。

日本的一位文化学者,当年曾与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作邻居。一天,这对夫妇16岁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学者的家门上,一块很大的茶色玻璃被砸得粉碎。第二天一大早,那个闯祸的男孩,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大玻璃用于赔偿昨天那块碎了的玻璃。

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 “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您家的玻璃,因为放学之后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不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立即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也希望您能原谅我。以后我一定会小心的,这种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学者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做错事勇于负责的孩子。

青少年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负责,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做人原则。当我们做错事时,学会负责很重要,负责永远要比不负责更令人心情舒畅。当孩子做了损害到别人利益的事,培养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别人损失,让他从小体会自己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能够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从小就学会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孩子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才能做到对家庭负责,对别人负责,将来也才有可能会对国家和集体负‘责。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摆脱目中无人、自我为中心的境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一块玉是毫无斑点的,世界上也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自身的缺陷。一旦孩子做了错事,损害到了别人的利益,就需要立即认错。当做错一件事时,有人问这事到底是谁做的时候,很多孩子会马上回应: “是他!”他们总是喜欢把事情推卸得一干二净。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这恶习的不断蔓延,周围的一些朋友开始不理睬他们了,都害怕跟他们在一起。所以青少年一定要改掉这种不愿自己承担责任、老爱往别人身上推的陋习。

孩子的责任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没有,而是缺乏父母的开启、培养及挖掘。自己洗手,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做错了事,要让他自己勇于承认,并勇于担负;意识到承担责任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逼迫。当然,孩子还小,要培养孩子做错事承担责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人手,循序渐进地进行。

“好汉做事好汉当”,这是中国人对从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的人的高度赞扬。没有经历过就不会负责任,没有担当就不懂得责任。责任感是在体验中产生的,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强化意志、激发情感。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超越的也还是自己。若是想要改掉逃避责任的坏习惯,还必须经过一番奋力搏斗才会有几分获胜的把握。我们此刻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要勇担责任,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创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立言立行,对自己负责,自强不息,不随波逐流、不虚度光阴,把好正确的人生方向,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为他人着想的宽大胸怀

高尔基曾经说: “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这是高尔基一生奋斗的经验之谈,而且他的这句话也充分证实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别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肯替别人着想”,是******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美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曾说,“一个被人称为自私自利的人,并非只因为他寻找自己的利益,而在于他经常忽视别人的利益。”这一段话说得十分深刻,个人是否真正为别人着想,其人品的高下,经常可以不经意地从一些小事看出。

一个富翁来请求心理医师的帮助: “我有许多金钱,但不能感觉到幸福,甚至不知道这些钱要用来做些什么?请告诉我,它能帮我买来欢乐和幸福吗?”心理医师让富翁站在窗前,望着车水马龙的大街,问他看到了什么,富翁说:“来来往往的人群!”心理医师又放在他面前一面很大的镜子,又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只是看到了我自己。心理医师道:“是啊,窗户和镜子本质都是玻璃制作的,不同的是镜子上被镀了一层银粉,而单纯的玻璃却让你看到了别人,更看到了美丽的世界,你的视线没有什么被阻拦。而从镀上银粉的玻璃,你只是看到你自己。金钱就如那层银粉,是金钱把你心灵的眼睛蒙住了,你只是一个人守着你的财富,就像守着一个封闭孤独的世界。”富翁得到启示,在以后的生活中把自己的仁爱和关怀带给他人,尽可能去资助困难的人,而得到帮助的人则用无尽的祝福和感激来报答他。富翁从中也得到了欢乐。

我们青少年是幸福的一代,生活条件很优越,父母、亲戚对我们关爱有加。在爱的怀抱里,不知不觉就很容易形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养成了一些自私的不良习惯,就是这些不好的习惯,加重了父母长辈们的辛苦。

虽然替别人着想只有区区几个字,但是要真正地实施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替自己着想容易,而替别人着想,则需要具有慈悲之心、关爱之心才行。如果人人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多谅解对方,多替对方着想,本可能发生的矛盾就很容易避免,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和睦的氛围。

有一个盲人,每到了夜晚走路时,总是在手里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人们对此都感到很好奇,就问他: “你自己不是看不见吗,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 “我虽然看不见,但是我晚上提着灯笼,不只是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很容易看到我,这样就不会撞倒我。这样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保护了我自己。”

“替别人着想”,经常从一些Et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关心体谅长辈,宽容他人,帮助他人;当马路上有一块石头,为避免行人被绊或汽车碰到时伤人,随手捡起将它拿到一边;进出玻璃弹簧门,在推门之后,先看看后面有无人跟进,如有则替人挡一挡门;坐电梯时,发现有人正在赶过来,不妨用手按住开门键,等等后上的人……这些虽然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从这些小事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肯替别人着想。

替别人着想,是一种博爱,一种境界,一种胸怀,是青少年学生作为现代人必备的道德素养之一。为了青少年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不仅要学会读书,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奉献,学会关心别人,学会与人合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多替别人着想。

倾听,拉近你与他人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能力是学校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例如一个小学生成绩不理想,家长可能会急得不得了,而当孩子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时,就很少有父母会焦虑得睡不着觉。可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只注重考试成绩,不关心跟别人沟通人际关系,当他成年后面对社会上的压力,他想的也只是为什么别人不帮我,而根本就想不到自己要去关心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家人。这样的人失去了原本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倾听他人的能力。

倾听是听觉的训练,也是思维反应的训练,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一定是值得信任的人,是被人喜欢、欣赏的人。与其说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倾听自己的人,不如说人们缺少心灵上的知音。现如今通讯工具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的朋友却变得越来越少;信息传播的途径虽然越来越多,可是真正有效、真正会用心交流的朋友太少。学会倾听,这对于孩子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需要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