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最好的健康给父母·身卷
3397900000031

第31章 怎样合理安排运动量

有些中老年人进行运动时不充分考虑个人的健康状况,运动量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重,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所以中老年人不要使肌肉过度疲劳。另外,当老年人睡眠或休息不好,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或处于带伤及伤病初愈阶段,运动时易受伤。此时最好做一些柔和舒缓的锻炼,而不要超负荷运动。

每一个人运动量的强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用于评判的指标也不相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运动时,不可能选用非常复杂的医疗仪器来监测,所以就中老年朋友的特点,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科学可靠的方法,来帮助大家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量。

怎样掌握运动量

对于肌肉力量训练的项目,可隔天做一次,但每次训练所引起的肌肉酸痛应在24小时内基本消失,否则就是运动量过大或已经引起了运动损伤。而增加关节柔韧性(俗称拉韧带)的训练则应做到数小时内韧带的不适就能完全消除。

对于有氧运动训练,最简单的运动量计算方法就是用年龄来预计必须达到的心率,即170或180减去年龄,便是适宜的运动心率,而最大的心率不应超过220或210减去年龄。但对于有心肺疾患的中老年人而言,为确保运动安全,必须做一些医学上的运动负荷试验以指导并选择适宜的运动量。此外,若有氧运动中发生胸闷、心慌、头晕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重新调整运动量。

除了不同类型的运动,判断其运动量的指标不同外,我们也可以用主观对疲劳程度的感知结合对运动的兴趣来粗略地作出量化评价。具体方法是先把主观用力程度分为“轻微用力、稍用力、轻度用力、中度用力、明显用力、非常用力、极度用力”七个等级,如果自我评价在中间三个等级的范围内,那么一般来说运动量尚合适,若评价属于前面的两个等级,说明运动量不够,若属于后面的两个等级,也不能断然认为量太大,理应进一步结合对运动的兴趣评价,如兴趣不减、仍然保持热情,那么运动量可以不变,若感到厌烦、有强迫感,那么往往说明运动量太大了。

此外,一些特殊的病人,其运动量的大小又有其特殊指标。比如,糖尿病患者运动量的大小是以血糖的高低作为最主要的调整指标;中风患者运动量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能加重痉挛;下腰痛患者做活动度训练的首要原则是不能引发疼痛等等。

运动量的大小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一直是循序渐进的,有可能会循序渐“退”,因为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体的生理状况中存在着体力、情绪的周期,所以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掌握运动量的灵活变化,有时还应允许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的退步。

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强度与时间

锻炼时“和自己说话”,人们在运动时,如果能够用正常节律说完整的句子且能保持均匀通畅的呼吸,说明处于有氧运动状态;反之就说明身体缺氧,应放慢速度。

不要和比自己运动能力强的人一起锻炼,因为你硬要与他看齐,往往是人家在做有氧运动,而你却在做缺氧运动。

一次有氧运动以30~40分钟为宜,经常运动的人可以适当延长有氧运动时间,但最好一次不要超过90分钟。

进行有氧运动的时间最好在下午6点到晚上8点之间。每周进行有氧运动不应少于5次,以6次为宜。

注意主观感觉很重要。若运动后精神饱满、食欲睡眠良好、兴致高,说明运动量适宜;如果在锻炼中觉得疲乏倦怠,则说明运动过量,应当停止。

子女奉孝箴言:

合理的运动应当在锻炼后一小时内得到恢复,反之,即为超量负荷。锻炼时,一些体质弱或缺乏锻炼的中老年人,建议这样的父母们运动量必须遵循由小到大,选做的动作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