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3381700000034

第34章 一老一少决战2008——奥巴马VS麦凯恩 (2)

“好!”台下许多人一起喊。有老人,但更多的是年轻人;有黑人,但更多的是白人。他的演讲很抓人,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昨天晚上,我妻子安慰我说‘不要紧张’。我今天站在这里一点都不紧张,因为我告诉大家的都是我和各位亲眼见到的情景。我看到工厂搬走,许多人工资减少,有人为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发愁。这不是编造的,而是事实。”******补充说,“我们需要工作,可我们的工作大量流失;我们的年轻人被派到伊拉克,打一场不知道怎样才叫胜利的战争;我们花2000亿美元在伊拉克,然而,在这里花几亿就会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

反对战争,创造工作机会,这两点足以抓住人心,也足以让******当上民主党一向占优势的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就像参加集会的人所说的,他会毫无疑问地当选。

“我们伊利诺伊的人民知道如何选择,我们希望政治家不要攻击对方,而是着手解决问题。权力总是在你们大家手里,你们的选择可以决定一切。美国政治不属于共和党,不属于民主党,而属于你们——手里握有选票的人。”******不仅告诉大家,要选自己当参议员,还动员所有人投票选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你们不要只是待在家里看体育比赛,你们要出去投票,不仅自己去,也要叫上亲朋好友一起去。”

20分钟的演说很快结束了,口哨声不断,叫好声不绝,人们不时高高举起手中的牌子,表示对******的支持。

1时10分,巴拉克·******准备离开,人群开始渐渐散去。我见势立即冲上前去,截住正迈步的******,先是由衷地称赞他的演讲“非常深刻”,而******则笑笑说:“那真是太好了。”当他得知我来自中国时,就脱口而出:“你是我见的第一个中国记者。”我马上逮着机会要求与******合影与对话,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招呼身边那个人高马大的胖子拍我与他的合影,然后还拿着我的相机问满不满意。

上面这段文字,发表在9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标题是《他可能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巴拉克·******竞选集会纪实》,当时就敢这么写,可不是我前知500年,后知500载,纯粹是被他卓越的演讲才能所震撼,被当时的气氛所感染,被周围他的粉丝的赞扬所感动,这才如此描述这个在2004.年大选本来无足轻重的场面。

当时决定采访******时,我们来自亚洲各国的十几位记者产生分歧,由于是周六,没有官方安排,许多人想干脆在宾馆里睡大觉。美国******的陪同人员周树龙力捧******,说尽管是周末,如果你们想去,我还是派车陪你们。我和来自台湾的、新加坡的同行耐不住诱惑,于是决定去看看,于是有了前面提到的这一幕竞选集会。老祖母遥望美利坚 ——******的非洲缘 正当美国大选两党初选激战正酣之时,在大西洋另一岸的非洲国家肯尼亚的一个贫困山村里,一位86岁的老太太,比美国人还要紧张地“盯”着这场选战。

老太太名叫萨拉·侯赛因·******,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祖母。

萨拉祖母已经86岁了。她的一生也是个传奇。16岁那年,她无法抗拒地顺从父亲的意愿,嫁给了父亲的朋友侯赛因·昂扬古·******,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结婚的第一天,她就有了一个儿子:巴拉克。因为她的新婚丈夫把巴拉克的生母弄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此以后,萨拉就肩负起了照顾巴拉克的责任。

虽然巴拉克并非萨拉的亲生儿子,但这没有影响他们的母子亲情。

巴拉克小时候,和其他肯尼亚孩子一样,要为家里负担部分农活。他学会了在村里放羊。然而,他从小就是个志向高远的孩子,不甘心像父辈一样在非洲大地上耕种一辈子。于是,在1959年有机会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去争取。萨拉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了解儿子的野心,默默为他打点好一切,让儿子尽情去高飞。

巴拉克顺利地到了美国夏威夷。他信心满满,成绩突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成为焦点。不久,他赢得了一个漂亮自人姑娘的好感,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准备“闪电结婚”。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普遍存在,他们的婚姻自然遭到了姑娘父母的激烈反对。但两个年轻人还是不顾一切地结合了。

不幸的是,这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两岁时,父亲离开夏威夷,到哈佛大学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回来——在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带着另一个女人回到了肯尼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学者和公务员。

萨拉沉默地看着学成归来的儿子。她没有斥责儿子,尽管她对远在美国的那个儿媳和孙子充满了思念。她只是不断为儿子祈祷,希望他不要受到神的惩罚。但不幸的是,巴拉克还是受到了“惩罚”——1982年,他在一场车祸中去世。萨拉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亲眼看着族人将儿子葬在小村旁。

巴拉克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长成一个21岁的英俊小伙。13年后,******的母亲因癌症辞世。从那以后,他的亲人,除了美国的外公、外婆,就是非洲的萨拉祖母了。

萨拉祖母第一次见到孙子,是在1987年。那时候,******还是一个略显青涩的年轻人。初次见面时,这对祖孙并没:有生疏感。年轻力壮的******总是帮老祖母干活,陪她种地、养家禽、扛玉米包……闲暇时,他就听祖母喋喋不休地讲肯尼亚人的风俗、祖父的故事、父亲的生活……萨拉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说给孙子听。懂事的******总是坐在祖母身前,微笑着倾听。后来,萨拉一说起自己的美国孙子,就夸他是个“很好的倾听者”。

2006年,******再次来到祖母身边。这一次.,他是“衣锦还乡”——以美国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的身份,对肯尼亚进行为期六天的非官方访问。他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一眼就发现了人群中的祖母。萨拉祖母含着热泪,看着眼前自信、成熟的孙子,激动地享受着人群发出的欢呼声。

新罕布什尔州的竞选开始时,遥远的肯尼亚正是夜间时分。萨拉祖母依然守着收音机。夜深了,家人都劝她早点休息,她却坚持守着电波。“这个时候我不能离开,因为我的孙子在新罕布什尔州,他需要我。”“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 ——******和中国有些缘分 ******“从小浸淫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亚洲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于拥有大量亚裔群体和亚洲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少年时期在印尼接触到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文化。******不无得意地说:“印尼的要员,包括有分量的印尼华人访问美国时,他们想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在印尼国内,他们经常将我视为他们中的一员,或者至少是能理解他们的一员。你们都不知道,我会说一口还算流利的马来语!”难怪******因此自称是“亚裔中的一员”。

“我和中国特有缘,是华人的姻亲,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说,“我的妹夫吴加儒是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现在有美国国籍。”

******的同母异父的妹妹玛亚与吴加儒是在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结识的。当时两人都在修博士学位,玛亚主修教育,而吴加儒则主修政治学,两人因“东南亚”结缘,加上玛亚出生于雅加达,有一半印尼血统,而吴加儒的父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两人有说不完的东南亚话题,最终成了一对爱侣。

我翻查******当年顺口说出的华裔妹夫,结果发现这个妹夫在******这次竞选总统、争取华裔选民方面帮了******不小的忙——他在接受美国中文媒体采访时,直夸******是一个“诚实、工作努力、重视伦理及善解人意的人”。******提出的多项实质政策,包括移民政策首重家庭团聚、减少工作签证持有者对雇主的依赖、调整和亚洲国家的关系等,都和亚裔有关。为了帮助******得到亚裔选民的了解和支持,吴加儒夫妇还在网上开博客,用中文介绍******的政见。

2008年3月初,当民主党的预选战正酣的时候,吴加儒在一封写给亚裔选民的信中说,“还从来没有一个总统参选人像******这样懂得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屿民众。我希望你们能认识到这次机会,支持一个能和多种社区民众进行对话的候选人,支持一个给国家带来实质性变革的候选人。该由我们的人在白宫处理一切了。”亚裔选民一直都是对希拉里充满好感的,******及时推出他的华裔妹夫,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原来支持希拉里的华裔转而将选票投给******。

******与中国的“亲缘”不止于他的华裔妹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格·科恩不久前披露,******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眼下就在中国,且与一名中国女性订婚!马克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用******的话形容“深奥得没几个人懂”的那种学科。马克的身高和肤色与******差不多,目前在中国居住多年,并即将与中国未婚妻举行婚礼。为此,罗格·科恩表示,假如他的弟弟马克真的娶了中国太太,******将会再多一位华人亲戚!

科恩最后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无论如何,如果******当选,他将成为第一个真正的属于21世纪的领袖。一个由中国一印尼一肯尼亚一英国一夏威夷构成的身世反映了世界的融合。”

******说:“我有许多华人好朋友,他们是我的良师和益友。”******没有细述他的华人好友,但我发现,在这次竞选总统中,******的两个核心军师正是华人。

今年春节,******发了一封中文版的春节贺信。这封信写得很地道,也颇感人:“亲爱的亚太裔美国同胞:再过几天,你们中的许多人就要开始庆祝农历鼠年了,在此谨代表我的太太、两个小女及我们大家庭中的亚裔成员,祝福大家过一个快乐、繁荣的农历新年。

农历新年对我来说是有特别意义的节日。你们可能知道,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一直有幸身为亚裔社区的一部分。我不仅在夏威夷独特的亚太文化氛围中长大,我还曾在亚洲度过几年美好的时光,这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亚洲文化和亚洲人民,并由此产生热爱。这些经历让我有机会与亚裔成为亲戚、同学、好朋友,并建立长久的友谊。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你们中的一员,能和你们一起庆祝农历新年是我无比的荣耀……诚挚地,巴拉克·******。”

这封贺信的起草人就是******的重要亚裔顾问薛海培。薛海培是中国内地留学生,英文好到发音“几乎无可挑剔”,知识面和兴趣爱好出奇的广,更重要的是很少中国留学生会像他那样对美国政治如此感兴趣并参与其中。他从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十多年来一直在非政府机构工作,为了中国能获得美国最惠国待遇和加入wT0曾不遗余力地在国会山游说。他对美国政治和美国国会在操作上的熟悉少有中国人能比。2004年美国大选时,他参与克里总统竞选的工作,曾在亚裔美国人委员会中专门做华裔的竞选工作,现为美国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正是因为这一背景,他被******相中,任命为重磅亚裔顾问。

******的另一位华人顾问是卢沛宁。现年4l岁的卢沛宁属于第二代美国华人,生于新泽西州,在马里兰州长大。卢沛宁出身于法学世家。其外祖父王任远,早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其父亲卢正阳与母亲王:大成,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的留学生。这一点与******的身世背景有所相似,他的父亲老******也是一位来自外国的留美学生。当然,卢沛宁与******之间的真正渊源,在于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哈佛同窗。

1988~1991年,两人均就读于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卢沛宁至今还在赞叹:“我仰慕他的才华已经很久了。”

其实,他的妻子凯瑟琳·汤普逊更早就认识******。1988年,******在进入哈佛之前,曾在芝加哥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做实习生,而卢沛宁的妻子当时担任该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由于这层特殊的关系,她和******早就认识并且有所往来。在随后的岁月中,卢沛宁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卢沛宁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担任联邦上诉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法官的法律助理,随后在******曾经实习过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工作了四年半。

1997年,卢沛宁放弃律师工作,进入政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的民主党副总律师,随后担任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的老资格民主党参议员亨利·瓦克斯曼的副总法律顾问,年薪只有10.5万美元,与美国普通律师的收入相差不多。

在进入******团队前,卢沛宁曾在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担任民主党候选人克里的高级顾问。

2005年,******首次当选联邦参议员后,立即邀请卢沛宁担任他的顾问,卢沛宁毫不犹豫地跳槽到了同窗好友的身边,担任******参议员办公室立法主管,带领一个15人的小组,为******在国会立法事务中的工作提供助手和智囊服务,这使******与卢沛宁的关系更深了一步。

这次搭建总统竞选班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卢沛宁。这期间有件事值得一提。在******宣布竞选总统之后,他收到的第一笔政治捐款有30多万美元,这些钱来自他曾经工作过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这其中的5.1万美元,是卢沛宁的妻子凯瑟琳·汤普逊在华盛顿地区四处活动,亲自出马为******募集来的。

《华盛顿邮报》曾对卢沛宁进行专访,让他谈谈对******在竞选中的优势。卢沛宁不失时机地为******进行宣传,他称赞******“好比是一块空白的油画布景,从而可以吸引对于美国政治生活有着各种各样期盼的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去绘画出各色各样的蓝图。”这一宣传口号,为******赢得了不少选民的喜爱。

有分析家称,如果******最终能够在今年11月份当选下届美国总统,他在组阁时首先会按照美国总统走马上任时的惯例,对于那些在大选期间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论功行赏、“封官晋爵”,而薛海培、卢沛宁这样一个为他鞍前马后效力的得力干将,自然极有可能在******的政府内任职。把中国视为挑战 ——******的中国策 四年前,******还无法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中国问题交流,因为他那时候连参议员都还不是。不过,四年的参议员生涯和现在的竞选总统的努力,让******的对华政策轮廓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