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3381700000033

第33章 一老一少决战2008——奥巴马VS麦凯恩 (1)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要翻过旧政策的一页,带来新的精力和新思想,以迎接我们面临的挑战。

——巴拉克·******

美国两党总统参选人******与麦凯恩好恶大不同,他们两人种族背景互异、年代有别,连运动偏好与食物品味都不一样。******喜欢打篮球或煮些红番椒吃,麦凯恩则偏好吃烤肉、看拳击赛,两人都没有前总统克林顿会吹萨克斯风那样的特殊才艺。

******从小热衷的是篮球。父亲在******两岁时离开肯亚家乡,他8岁时才再次见面,当时老******带了个亮橘色的篮球送给儿子。打篮球能让这位46岁的******放松心情。

民主党2008年1月3日举行首次初选的早上.,******打了场篮球,接着赢得了在中西部爱阿华州的初选。几天后,他早上只匆匆投了几个球,结果当天在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与西部内华达州败给希拉里。

南卡罗莱那州1月底初选当天,他打了球,赢得该州投票。******告诉电视新闻杂志伏十分钟》,之后他养成了初选当天早上扎扎实实打场篮球的习惯。

71岁的麦凯恩则说自己是拳击“狂热者”。他跟太太辛迪固定到拉斯维加斯看比赛。这位亚利桑那州参议员上世纪50年代在马里兰州就读海军学院时,拳击打得不错,这项运动也符合他顽强与好斗的个性。

被问到拳击与政治之间的共同点时,麦凯恩大笑响应说:“拳击里严格的规则可能比政治还多。”

提到爱好的食物,两人都偏好典型的美国菜,也都不足以成为一般民众的模范。******比较喜欢薯条与炸鸡这类传统的南方菜色,甚于蔬菜与鱼,也喜欢炖一锅辣红椒牛肉;******的食谱已经在网络上流传。

麦凯恩爱的则是浸过卤汁烤的猪排,2008年6月,他就邀请了采访选战的记者一起烤肉,像朋友般谈天说地。

激烈的选战期间,大家知道麦凯恩都吃甜甜圈配汽水,他太太也会随时准备好热狗,让他想吃的时候吃。这位越战英雄与这位美国多元文化代表人物,在许多方面南辕北辙,却可以在扑克牌桌上找到共通点。

《纽约客》杂志形容麦凯恩过去“热衷玩牌”,而******被问到有什么深藏不露的专长时,坦承“我很会打扑克牌。”

候选人的这些爱好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选民们真正关心的是他们经济政策的区别。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两人大打出手。

麦凯恩6月11日会晤一群中小企业老板,宣示自己若担任美国总统,主要目标就是“促使国家经济重新以各项活力运转”。他指控对手的经济政策是“典型的民主党人思维,只想增税,扩大政府权力”。麦凯恩说,******若当总统,将会制定六十多年来最大幅度的增税。

******则批评麦凯恩全盘照抄布什总统的经济政策,只利于有钱人与财团,让小老百姓生活更苦。

麦凯恩说,在税政、健康保险制度改革、贸易、政府支出,还有其他诸多相关议题上,他和******的政策都大相径庭,“不管谁在今年11月大选胜利,未来决策都会大幅改变,问题是人民想要哪一种改变。”

******称,如果能当选总统,他将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增税,并将对如通过炒股、炒房等金融交易获得收入的收入者提高资本利得税,并对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他说,通过对富人增税,将改善低收入者的境遇,从而使美国经济平衡发展。他抨击麦凯恩的经济政策主张实际是继续现任总统布什已经失败的经济政策。

而麦凯恩则表示,如当选总统,他将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他计划把公司税税率从目前的35%减到25%,并将维持现有的资本利得税税率。同时承诺削减不必要的政府开支,包括部分武器项目开支。在阐述个人经济政策和立场的同时,他不忘批评******的经济政策将导致扩大政府开支,让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开场白过于冗长,还是分别看看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吧!我将改变历史的进程 ——******民主党初选获胜 2008年6月3日,******已经大大方方地宣布初选获胜,他的对手希拉里却是“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6月5日晚,两位血战半年的对手相逢一笑,筹划着对阵共和党的决战。

两人秉烛夜谈的诸多细节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两人的联合声明中可以读出恩仇已泯的信息:“希拉里和******今晚相聚,就应该做哪些工作以确保11月份大选获胜,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

这份声明,给两人的旷世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到底******如何让这个女强人化敌为友,党内的团结恐是空话,实际的利益才是个中诀窍。美联社断定,他们的会晤,金钱是重点。

为了和******拼争,希拉里花掉了3000万美元,欠下1100万,她可能希望******替他偿还债务。这时的希拉里大大方方地说,我准备在大选中替******先生筹款。当然,究竟谁帮谁,大家清楚,用句时髦的话说,叫“双赢”。

面对******的历史性胜利,黑人心理复杂,既满怀希望,又心存担忧。61岁的布兰达·巴特勒久居纽约布鲁克林区,经营一家商店,他说:“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黑人总统候选人,他代表我们黑人,但是,他也代表每一个美国人。”

盖洛普的民调显示,75%的黑人认为一旦******成为总统,可以理顺种族关系,这比起当年有志竞选总统的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强出许多。当时,只有40%的黑人对鲍威尔寄予改善族群关系的期盼。

不过,黑人更担心******的安全,一半的黑人认为威胁他个人生命安全的是他的肤色,另有25%的白人认为肤色让******的竞选征途充满坎坷。

******的支持来自黑人,可大选征途的风险恐怕也在于此。亚特兰大斯伯尔曼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威廉·科比认为,******获得提名在让黑人选民满意的同时,也让他们开始担心黑人群体一旦有事端发生,可能阻碍******通往白宫的道路。科比说:“美国黑人现在可谓如履薄冰,必须非常谨慎。******的这个机会非常脆弱,黑人选民不能有任何闪失,也不能制造任何事端,因为这可能摧毁他成为总统的机会。”

少数人的担忧并没有影响媒体的乐观。******击败希拉里给美国政坛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纽约时报》以“诗史般的战役”来描述******和希拉里的初选之争,更有评论认为******成功地打破了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的“种族的障碍”。******在胜选当晚发表感言时说:“今晚,我们庆祝一个历史进程的结束,和另一个将给美国带来新的和更美好日子的进程的开始。因为你们,今晚我可以站在这里宣布,我将成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对手出炉,等候多时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也兴奋起来,他表示,将邀请民主党候选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和他进行十场市政厅式非正式辩论,两人将就美国民众关心的各项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辩论。双方的竞选班子也开始讨论这一计划。两大阵营的竞选经理当天晚些时候在电话中讨论了麦凯恩的邀请,******阵营已经基本同意。

面对麦凯恩的挑战,******毫无惧色,以攻为守。宣布获胜后第二天,他马不停蹄赶往弗吉尼亚。弗吉尼亚数十年来一直是共和党的票仓,大选决战从这里开始。在这里,******击败本党对手希拉里,如今,又向共和党发起攻击,准备赢取胜利。

面对拥挤的听众,******脱下外套喊道:“这是我们的时刻,这是我们的时间,如果你投票给我,我将赢得弗吉尼亚,赢得大选,我们将改变历史的进程。”

决战时刻,除了内政外,外交问题也难以回避。对此,有着亚洲生活背景的******更具国际视野,凭借他的口才应对自如。接受CNN采访,被问及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时,他巧妙地说:“耶路撒冷的地位取决于谈判的双方。”

******童年时代曾经在印尼生活。听到他胜出的消息后,印尼人锣鼓喧天地庆祝。48岁的卡西诺小学时和******同桌,他说:“我从来没想到他会成为如此伟大的人物。”

短暂的修整后,******联袂拜登,准备和麦凯恩决一雌雄。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 ——******写给本书作者 2008年5月30日,我整理文件时偶然翻出了几张四年前访美时拍的“老照片”——巴拉克·******与我一起的合影。照片上他那一脸灿烂的笑容让我立即想到了当时正春风得意的这位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于是心血来潮地翻找他的联系方式——华盛顿参议员办公室的传真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

写给******的信件其实只能算是简单的问候:“是否还记得你见过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总统大选的经历和前景怎样?希望能保重身体”。

我没指望******会回信,因为点开******的竞选官网,我看到过诸如“恕太忙,******无法一一回电邮”、 “******不可能为每位支持者和关心的人提供亲笔签名或照片”云云。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这不是四年前——那时候的******连参议员也不是。

6月1日,我先收到了******竞选副经理史蒂夫·希尔登布兰德的回信。这封回信讲了******以最新选情,以及必胜的自信,很是官套。这在我预料之中,现在每天写给******的信成千上万,他的助手能随手回个官式的电邮就算很不错了。

6月3日,也就是******宣布胜出成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当天,我先收到了******竞选经理戴维·普卢夫的回信,紧随其后就是******本人的回信了。******在信中感谢朋友的关心与支持,骄傲地邀请我与他“继续见证历史”!

下面是******给本书作者的回信。

亲爱的王冲:

我很高兴即将站在圣保罗的讲台上,宣布我们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提名。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我们都应该驻足感谢希拉里·克林顿,她在此次竞选中也创造了历史。由于她的参选,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国家都变得更加美好。我想让你更了解我们之前面临的情况。今晚稍早,约翰·麦凯恩展示了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美国前景蓝图——那就是他将继续乔治W·布什的灾难性政策。

可这是属于我们的时刻。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要翻过旧政策的一页,带来新的精力和新思想以迎接我们面临的挑战。现在是指引我们热爱的祖国的新方向的时候了。还得继续努力,但先得感谢你,感谢成百上千万的捐款者和志愿者们,没有人比他们更准备着迎接新变化。感谢你们让我站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

巴拉克

2008年6月3****是我见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亲历******竞选集会遇”——

2004年9月25日,上午11时,秋阳高照,一丝微风。

伊利诺伊州威尔县的民主党人士,集中在温德哈姆湖工业园附近的 一个棒球场内,等待着他们的政治英雄巴拉克·******的到来。6个月 前,******击败了不论是知名度还是竞选资金都远胜于他的多位竞选对 手,成为这个中西部大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

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在路口招呼每个新来的人,拿出印有****** 名字的蓝色标牌,递给大家。聊天、说笑,这里的等待并不寂寞。吉姆·约 翰逊带着两个孩子开车而来。他的孩子在旁边玩游戏,他和妻子悠闲地散 步。棒球场外面是绿地,向南遥遥看去,是一片玉米地和几排房子,一条 公路向远方延伸,一百多公里以外,就是伊利诺伊州最大的城市芝加哥。

不到11时30分,好多人已经耐不住性子,排队领热狗去了。一 个、两个、三个,都可以,水、可乐随便喝。虽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 午餐”,但在这里却有,因为这里是巴拉克·******竞选参议员的集会, 支持民主党的食品公司、饮料公司纷纷解囊相助。

热狗摊旁,一对情侣窃窃私语,两个孩子玩跷跷板,几个十七八岁 的黑人小伙子在打篮球,而赫克托尔·萨尔加多则坐在一张桌子前沉思。 身为一名年收入2.5万美元的普通中学教师,赫克托尔是铁杆民主党人, 他对******崇敬有加:“******肯定会当选参议员。”

赫克托尔告诉我,一旦当选,******将成为19世纪以来美国历史上 第三位黑人国会参议员。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黑人;母亲是堪萨斯人, 白人。他自己曾是《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位黑人主编,以及芝加哥大 学的宪法教授。这位当时才42岁的演说家一出道就震动了美国,有人当 时就斗胆预测,他将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对于这一说法,我清楚 记得,赫克托尔当时摇摇头说:“他不太可能在2008年竞选总统。美国 还没有准备好让一个黑人当总统。”现在想来,就连当时最铁杆的****** 支持者们确实也没有料到,他们的政治英雄进步得会如此之快。

不过,黑人姑娘波拉·哈德森对******前景显然要看好得多:“奥 巴马自信,有智慧,某一天他会成为总统;四年后,他至少会成为副总 统。因为他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不过,不管是谨慎乐观,还是非常乐观,******的支持者们都料定,他会稳进参议院。前任退休后,在这个民主党占优势的州,******几乎没有对手。

在约瑟夫·扎帕拉克眼里,******是英雄,他会成为参议员,为伊利诺伊州争取权利,让伊利诺伊人有工作,过体面的生活。“他会成功,他是我们的代表。”

12时,吃饭的人多起来,在棒球场一角满是尘土的地方是几块木头搭建的简单主席台。有人跳上去大声喊道:“共和党是富人的党,不管我们穷人。2000年大选,布什是个骗子。”这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这里,几乎没人说共和党的好话,因为这是一个民主党人的集会。

12时30分,好多人坐在草坪上休息,只有几个金发孩子在草坪上蹦蹦跳跳。忽然,有人大喊一声“******来了”,许多举着“******,参议员”牌子的人欢呼起来,草坪上的人也围了过去,摄像机、照相机不断闪光。瘦瘦高高的******和人们握手、合影,笑得很灿烂。

欢呼、掌声和口哨。两个小姑娘唱完美国国歌后,******登上了讲台。“6个月前,你们还都不认识我,还以为我叫亚拉巴马(注:亚拉巴马是美国一个州的名字,发音和******相似)。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芝加哥大学教宪法的老师,你笃信宗教,为什么涉足政治?因为我们都是美国公民,都是政治进程的一分子。但是我们的工作流失,我们面临困境,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我关心所有老人,所有孩子,所有工人。我不仅仅在社区里关注,还希望政府关注他们,因此,我涉足政治。”之后,******亮出了自己的许诺:“我要让每个孩子都读书,上大学,即使他的父母是穷人;我要让每个人退休以后都能领到退休金,过体面、受人尊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