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3378200000009

第9章 猿鸣雪岫来三峡 鹤唳晴空闻九霄——琵琶(3)

第八段是全曲的尾声,速度由慢渐快,主要用扫弦技法来渲染气氛,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乐曲中出现的四次曲调,前三次取材于民歌,最后一次是器乐曲《锣鼓四合》中之《玉娥郎》片段。采用“弹”与“分”的技法演奏均匀的八分音符,后半拍为双音,以加强旋律进行的动力,犹如划船的人们同心协力,动作一致,破浪前进。

据说阿炳在高兴的时候经常为穷孩子们演奏《龙船》,当演奏到插部时他就会叫起来:“听呀,听呀,龙船要来哉,快来听。”

赶花会/叶绪然 曲

《赶花会》是叶绪然于1960年创作的一首反映四川民俗的琵琶独奏曲。

青羊宫坐落在成都西南郊,毗邻琴台路,南面百花潭、武侯祠,西望杜甫草堂,北对永陵(王建墓),东邻二仙庵。相传宫观始于周,据说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君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君显现法相,端坐莲台,为尹喜敷衍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

从前,年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成都西郊的青羊宫都要举办盛大的花会,除了踏青赏花以外,还要举办各种民俗表演和物资交流会,四川各种名小吃也在会场里搭起席棚叫卖,晚上还有各种灯展,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成都市民和四乡的农民都要到青羊宫去游玩,称为“赶花会”。这首乐曲描写的就是人们偕妻携子、呼朋唤伴赶花会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全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以优美悦耳的四川民歌《采花》作为主题。原曲从“正月里采花无(哟)花采”一直唱到腊月里“霜打的梅花遍地开”,旋律优美而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在演唱时一般都用琵琶自弹自唱。作者采用这首民歌作主题,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技法“摘”和第二弦上的旋律同时演奏的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四川民间敲打盅盘伴唱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采花》的变奏,音乐活泼、诙谐,律动感强,表现花会上鲜花盛开、人头攒动,一片欢乐的景象。

第三部分是《采花》民歌主题再现,琵琶改用排长轮的指法演奏,旋律更加柔和甜美和富于歌唱性,寓意人们陶醉在花的海洋之中。

彝族舞曲/王惠然 曲

全曲由引子加九个乐段构成。

引子是一段优美恬静的旋律。夕阳西下,夜已至。

第一段: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的笛声。接着从彝族山歌《海菜腔》发展而来的缓慢自由、色彩朦胧的旋律,描绘了夜色笼罩下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第二段:主题源自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琵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悠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姑娘们围着火塘,跳起了轻盈的舞蹈。

第三段与第四段: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技巧,音乐变得激昂起来。小伙子们入场了,他们围在姑娘们身边,跳起了阳刚劲健的舞蹈,使场面变得热烈起来。

第五段: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突慢,对比鲜明。尾部又回到第四段的快速度。

第六段:浑厚深沉的一连串排比短乐句,乐音坚实有力、热烈红火。尾部以音区的逐层提高把音乐推向高潮。

第七段与第八段:再次呈现对比性的抒情段落。悠扬的笛声和歌声展现了一个更加恬美、朦胧的意境,一对对恋人渐渐走入朦胧的夜色。

第九段:重复主旋律,渐弱渐远,热恋的青年男女沉浸在幸福之中。

草原英雄小姐妹/刘德海、王燕樵、吴祖强 曲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刘德海、王燕樵、吴祖强创作的一首琵琶协奏曲。

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1964年2月9日,她们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搏斗了二十多个小时。那时姐姐龙梅十一岁,妹妹玉荣还不满九岁。由于严重冻伤,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

龙梅和玉荣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由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在全国放映,引起极大的反响。1973年,刘德海、王燕樵、吴祖强以这部动画片的主题曲和阿拉腾奥勒所作的一支内蒙古歌曲的曲调片断作为主题,创作了这首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作者在总谱的扉页上写道:“以蒙古族孩子玉荣和龙梅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动人事迹为依据写成。”

《草原英雄小姐妹》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方式编配,在西洋乐器的烘托下,充分表现琵琶的独特魅力。

全曲共分五个部分,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这五个部分是:一、草原放牧;二、与暴风雪搏斗;三、在寒夜中前进;四、党的关怀暖心间;五、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协奏同时采用了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的曲调片断作为音乐素材。

乐曲的引子,向我们展现了朝气蓬勃的内蒙古草原,这是作品的背景。简短的乐队序奏,引出了贯穿全曲的由琵琶演奏的体现“小姐妹”英雄气质的主导音调。

第一部分“草原放牧”,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刻画“小姐妹”欢乐、活泼的放牧情景,第二主题赞颂美丽广阔的草原。除了用琵琶,还加入了双簧管的演奏。

第二部分“与暴风雪搏斗”,着重刻画“小姐妹”的英雄气概。由低音弦乐器的震音和定音鼓等打击乐器的滚奏开始,接着是木管乐器奏响,一下把人们带到暴风雪的环境当中。随后,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以各种形式展开、变化,把原来欢快、舞蹈性的主题变奏成具有战斗性进行曲的风格,并多次出现。在这一段落中,琵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它的表情幅度和戏剧性效果,与乐队紧密呼应、交织。

第三部分由表现“小姐妹”在寒夜中艰难进行的音乐开始,在不时出现的表现暴风雪后凛冽寒风的弦乐背景的衬托下,独奏琵琶以摇指奏出了悠长、徐缓的旋律。随后,琵琶在奏出“小姐妹”行进的步履声时,长笛又吹出了她们发自内心的歌声。由弱渐强、由远而近的“马蹄声”表现寻找和援救小姐妹的乡亲们到来了。

第四部分在圆号和大管的三连音音型伴奏下,由短笛、长笛、第一小提琴奏出了热情的旋律。随后,琵琶奏出一个质朴清新的歌谣式的曲调,并以此引出了表达对祖国无限深情的音调,这个以琵琶与大提琴加圆号相呼应的曲调,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并把音乐推向一个激动人心的抒情性高潮。

最后一部分是《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再现“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这时的音乐变得更加欢快、活跃、明亮,草原红花遍地开放,草原小姐妹成为所有少年儿童的榜样。乐队模仿了内蒙古流行的四胡演奏风格,使音乐更加突出了蒙古族的特色,音乐由小调转换到大调,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使音乐主题显得更加辉煌。

西双版纳的晚霞/周成龙 曲

《西双版纳的晚霞》是周成龙作曲的一首琵琶协奏曲。

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茂密的原始森林、众多的珍禽异兽和许多优美的传说,给西双版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里主要生活着傣族人民,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里耕种着理想,收获着希望。《西双版纳的晚霞》描写的就是那里美丽绚烂的景色和傣族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

一天中最美的时光是清晨和黄昏。有的人喜欢朝晖,有的人喜欢晚霞,而许多人都认为晚霞比朝晖更美。六朝诗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写的都是晚霞。这不仅是因为晚霞本身很美,而且还因为当晚霞满天的时候,人们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披一身霞光,荷锄而归,将开始休息和娱乐,所以心情特别舒畅。

这首乐曲的第一段“晚霞”,刻画的正是西双版纳那最美丽动人的时刻。

散板的引子把我们带入了落霞满天的如画风光之中,接着,琵琶奏出有浓郁傣族音乐特色的旋律,让我们仿佛看到人们从田间归来,小竹楼上飘起了阵阵炊烟,让我们感到西双版纳的美景不仅仅是大自然的赐予,更重要的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它的美也正是因为有人活动其间,空山寂寂、草长莺飞的美毕竟只是在诗篇中才受人喜爱的。

第二段“恋歌”和第三段“篝火”,则是直接描写傣族人民的生活。“恋歌”是一个非常优美抒情的乐段。当晚霞渐渐散去,夜幕开始降临,姑娘小伙子弹起口弦,吹响木叶,唱起情歌,沉醉在溶溶的月色之中。这一段乐曲的旋律异常优美抒情,配器相当成功,乐队和独奏琵琶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许多兄弟民族都有喜爱歌舞的传统,尤其是当夜幕低垂、月明星稀的晚上,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傣族人民也有这种习俗,他们敲起象足鼓,跳起欢快的孔雀舞,整个山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花木兰/顾冠仁 曲

《花木兰》是顾冠仁根据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创作的单乐章琵琶协奏曲。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曾经给人们,尤其是妇女以极大的鼓舞,就连影片《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红色娘子军连歌》也以“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为号召。

乐曲共分为三个部分。

呈示部“木兰爱家乡”描绘的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温柔贤淑的少女形象。但是,她毕竟不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柔弱女子,她生长在民风强悍的北朝,自幼随父习武,所以妩媚中又有刚健,副部主题欢快的小快板,刻画出木兰习武时的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飒爽英姿。

展开部“木兰上战场”以“入侵”、“出征”、“拼杀”三段构成,描写木兰在外敌入侵、老父年迈的情况下,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临燕山,穷大漠,转战十二年,终于打败侵略者,完成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壮举。木兰的受人敬仰,还在于她不贪恋荣华富贵,在可汗大行封赠的时候,“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再现部“凯旋归家园”,描写父母乡亲到郊外迎接,木兰脱去征袍,换上女儿裳,心中充满了喜悦的景况。

这首乐曲,既有文曲的细腻,又有武曲的雄壮,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