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3378200000008

第8章 猿鸣雪岫来三峡 鹤唳晴空闻九霄——琵琶(2)

第二段(71-90小节)是第一段的对比段,旋律发展有了很大变化。如果说第一段主要是描写阿炳对自己不幸身世的诉说,那么第二段则是他对旧时代封建压迫的反抗,这既符合乐曲发展的逻辑,也符合生活的逻辑。因此,阿炳在这里运用了琵琶指法中的“弹摭”、“双弹摭”等手法以及速度上的变化,慢起渐快,将旋律推向高潮,以此来表现反抗情绪的发展与高涨。整个第二段的旋律呈级进式和大跳有规律的交替进行,节奏也很规整。可以明显地感到在级进而规则的音乐中蕴藏着极大的愤怒与反抗情绪。

第三段 (91-118小节)和第二段连接得很紧,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在情绪方面要比第二段更加激动,尾声部分渐慢到曲终,整个曲调活泼而有力。

霸王卸甲/古曲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在垓下进行了最后的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迫使项羽在乌江边自刎,也因此最终确立了大汉王朝的建立。

这一场战争,在音乐上导致了两首同样堪称经典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诞生。

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是一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灭秦以后,在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他一直处于上风,打得刘邦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但是,他太自负、太天真了,所以最终不是大智若愚、知人善任的刘邦的对手。

项羽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中原逐鹿,大小七十余战,只知斗力,不知斗智。刘邦把人生当作战场,而项羽把人生当作舞台;刘邦实实在在地在经营着统一天下的霸业,而项羽更多的是在成就自己的虚名。

其实项羽倒是一个有感情的人。鸿门宴上,他最终没有杀掉刘邦;鸿沟之战,他也没有烹了刘邦的父亲;他和虞姬,演绎了一出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

他很天真,也太爱虚名,就连遭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逼得只剩二十八骑,被追到乌江岸边,他都还不承认失败,说什么“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而且还要玩一玩溃围、斩将、刈旗的游戏,以证明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能力。一直到最后面对乌江亭长,项羽只要渡过江东,仍然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但是,“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宁愿选择自刎,而不愿渡江,说到底,还是丢不起这个脸,有损他“西楚霸王”的名声。

也正因为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比胜利了的刘邦要可爱得多,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同为描写楚汉相争“垓下之战”的两首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也因此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刘邦的胜利,因此着力刻画战争的激烈和胜利的喜悦,乐曲情绪高昂、气势磅礴;《霸王卸甲》描写的是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剧,而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同情,所以乐曲沉郁悲壮。

《霸王卸甲》全曲共分为四大部分十六段:一、营鼓;二、升帐;三、点将一;四、整队;五、点将二;六、出阵一;七、出阵二;八、接战;九、垓下酣战;十、楚歌;十一、别姬;十二、鼓角甲声;十三、出围;十四、追兵;十五、逐骑;十六、众军归里。

第一部分散板的引子,模仿营鼓,制造出一种大战即将开始的气氛。一开始,琵琶在低音区奏出低沉悲壮的隆隆战鼓声和断断续续的号角声,预示着这场战争的悲剧性的结局。

第二部分包括升帐、点将、整队、排阵、出阵等几个小段,描写大战之前紧张的准备。从“升帐”到“出阵”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整体,它描写了战斗前的一系列准备。从“排阵”(即“出阵二”)开始,音乐逐渐趋向紧张,再加上“排阵”对原曲调进行了压缩,描写了大战前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第三部分写两军接战,包括“接战”、“垓下酣战”。它和《十面埋伏》一样,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气势和战斗的具体情景,是全曲最激烈的地方。它不像《十面埋伏》那样着力去刻画战斗的场面,但仍是全曲的高潮所在,是激烈的战斗,却不是全曲的重点。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垓下之战很快以失败告终,这点在乐曲开始已有暗示,而失败之后他的心情,才是这首乐曲所真正要表现的重点。

第四部分描写项羽失败及楚军还乡的悲壮心情。这里又以“楚歌”、“别姬”为中心。在“楚歌”中,琵琶用长轮的手法奏出凄凉悲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的曲调,和前面的战斗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接着“别姬”则以急促的歌唱性的音乐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与“楚歌”相呼应,深刻地表现了楚霸王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在四面楚歌中诀别虞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心情。在“追兵”等几段中,乐曲使用了“垓下酣战”的材料,以不同的弹奏技巧和强烈的节奏,表现了突围和汉军追逐的紧张气氛,使乐曲再一次出现了一个紧张度,形成第二次高潮,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则是“逐骑”、“众军归里”两段,这两段是“楚歌”、“别姬”情绪的延续,刻画的是楚军失败后的悲愤心情,曲调委婉,但却并不哀伤。“众军归里”是结尾,具有尾声作用。

此曲最早见于华文彬《琵琶谱》,共十段,李芳园谱把它附会为传说中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琵琶曲《郁轮袍》,并为它加上了“营鼓”、“升帐”、“点将”、“排阵”、“接战”、“楚歌”、“别姬”、“出围”等小标题。

十面埋伏/古曲

《十面埋伏》是北派武曲的代表曲目之一,较南派《霸王卸甲》更豪放雄健。它着力描写的是两军交战的情景,是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

全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战斗的准备,包括擂鼓、放炮、吹打、排队等;

(第二部分)写两军交战,包括埋伏、接战至激烈的战斗;

(第三部分)描写战斗的结局,包括战败、乌江自刎、刘邦得胜收兵等。

这首乐曲在演奏中充分调动了琵琶的一切表现技巧,有钟声、鼓声、剑弩声以及人喊马嘶、刀枪齐鸣。明代的汤应曾就擅弹此曲。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有标题,可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一、列营。这是全曲的引子,表现出征前鼓号齐鸣、众军呐喊的激动场面。

二、吹打。

三、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四、排阵。

五、走队。音乐与前面有一定的对比,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六、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七、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八、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九、项王败阵。

十、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煞住,音乐戛然而止。

原曲还有“众串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三段,但现在一般演奏都废弃不弹了。

飞花点翠/古曲

《飞花点翠》是瀛洲古调中的一首,名字很美,旋律也很美。

飞花是什么?有人说是春天的花朵,那么“翠”就指的是芳草了。春风拂面、春意盎然、春花如笑、春草如梦,点点飞花,飘洒在如茵的绿草之上,一派大好春光,令人陶醉。

有人说飞花是漫天飞舞的雪花,那么“翠”就是凌霜傲雪的苍松翠柏了。寒凝大地、素裹银装、青松挺立、红梅怒放,片片雪花,飘落在松枝梅瓣之上,正好登山访松、踏雪寻梅。

此曲是崇明派琵琶名曲,最初见于江阴发现的《十二文板》抄本中,后收入崇明派琵琶名家沈肇洲编印的《瀛洲古调》中。乐曲充满传统琵琶文曲所具有的那种轻柔细腻、淡雅秀丽的特征。乐曲共六十八节,是民间曲牌《八板》的变体。后刘天华以放慢加花手法进行加工,使之更加清雅秀丽、委婉流畅,带有浓厚的江南乐韵。

龙船/华彦钧 曲

《龙船》是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首琵琶独奏曲。清代以来的琵琶名家程青塘、陈子敬、曹静楼等都曾以擅弹《龙船》而著名,其中以浦东派创始人之一的陈子敬弹的《龙船》影响最大。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江南各地,各派又形成了有同有异的多种版本。现在普遍流行的,是华彦钧(阿炳)传谱的《龙船》。

约公元前278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中,用自己的生命,去殉了他亲爱的祖国。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佩香囊、挂菖蒲、竞龙舟的习俗,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恐怕是最热闹的了。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江中湖上,昂着龙头的长而狭窄的龙舟,五彩装饰,两旁坐着长排的划桨手,船头是一位挥旗指挥的人,船尾是一面大鼓。当比赛开始,数十面大鼓同时擂响,无数支船桨同时翻飞,龙舟如箭似的向前飞进。两岸站满观赏的人群,人们齐声呐喊、人声鼎沸,洒满一江的欢乐。

《龙船》所表现的,就是这欢乐的节日场面。

乐曲选用了民间吹打音乐中常用的循环体结构,“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间进行。

全曲共分八段。乐曲从赛龙船时激动喧闹的各种声音中紧紧抓住最有音乐性的锣鼓与歌声作为表现的内容,两者交替出现,相映成趣,即一、三、五、七段是锣鼓,二、四、六、八段是旋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循环渐进体的结构,生动地描绘出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

第一段一开始用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后垫以锣鼓点。“三通鼓”用于古代战争,以击鼓催征。《龙船》选用“三通鼓”显然是为了表现一个“竞”字。阿炳还把《流水》等群众熟悉的锣鼓点移植到琵琶上组成段落,以渲染节日气氛。

第二段引用了无锡民歌《下盘棋》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第一段出现的锣鼓声在第三、第五、第七段中循环再现。

第四段与第二段近似,但加上了新的民歌素材,在音调上也有所变化。

第六段用扫弦奏法烘托出欢腾跳跃的曲调,使乐曲情绪更为热烈,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