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萤光集:流萤作品及其他
3371200000028

第28章 作品(28)

从3月9日到11月14日,长达八月之久,没有写日记,大致情况:3月13日上午手术,是上海瑞紧医院副院长郑尼华主刀,此人43岁,留法。全国微创外科学会负责人,已作肠癌六百多例,先作胆囊,后作结肠,费时3小时手术完。吸痰1小时,手术顺当,第二天晚上下床坐几分钟,上午11时通气,七八天不吃喝,幸好未发生合并症,到三月下旬,可少量进水进食,伤口过半月可初步愈合,进入四月,化疗十天……4月20日出院,郑的意见,比较早,情况比较好,可化疗、可不化疗,尹院长意见,化疗,不遗憾。原计划一年四次,二年二次,三年二次,后改为一月一次,一次五天,六月底、八、九、十各一次,共六次。到10月底,化疗全部做完。这八个月,害病,未干其他事情。

2005年4月15日

近代敦煌学著名学者,收集其手迹,刻于兰州碑林,将是非常有意义之举。

张澍,未刊稿藏陕西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著《敦煌实录》。

叶昌炽,光绪二十八年任甘肃学政,次年,敦煌县令王宗翰赠拓片,写经在《日记》中有记录,成为第一个研究学者。将见闻写入《语石》,《邠州石室录》。光绪二十三年离任,著《缘督庐日记》。藏经洞于光绪二十六年发现。藏经洞东西开始流失,叶昌炽曾想运省城保管,以运费银五六千两无着落乃罢。

罗振玉,浙江上虞人,号雪堂,宣统元年于北京伯希和处见到写经,并知道敦煌还有千卷,力促学部电令甘肃运至北京,于宣统二年藏于京师图书馆,著《鸣沙室佚书》十余种,并和王国维合著《流沙坠简》。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号观堂,1927年6月3日,自沉昆明湖,著《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十余种。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1941年参观敦煌千佛洞,撰《建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写经上有跋。

2005年5月24日

买海南航空波音737机票,4折,票价540元,机场建设费50元,保险20元,原定12.15飞,延误至二时,到北京四时,到驻京办五时,接待处武副处长和小刘来接。

穆省长已出院,血栓慢慢治疗,乃正夫妇也住这里,煤渣胡同房子装修门头沟路不好走。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去年冬,乃正去欧洲。晚上一起吃饭,饭后聊天,送朱(乃正)书碑林装裱拓片,朱给书、画集三本,原由穆带,复取来。“有任务吗”,“给安维峻手札跋一下,给我写一幅碑林序,原来写的交碑林保存。”“序,抄一遍可以,给安维峻跋,因为不好超越古人,不好写。”“有资料,写当时友人给安的四句话就可以。”送手札、安资料、《塔影河声》书……

《塔影河声》后记

这部书稿,经过两年的构思、起草、修改、补充,今天终于杀青,交付出版。

我之所以写这部书,其目的,一是为来兰州碑林参观的人,或者对兰州碑林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使他们对每一通碑的了解更深入些;二是将我这些年搜集到的资料,哪怕是一点一滴,整理出来,使人们对兰州碑林涉及的甘肃文史和碑林建设始末有所了解。这也算是我对甘肃文化建设的一点小小贡献吧!这部书,与其说是我写的,毋宁说是许许多多古人和今人的心血结晶。兰州碑林的内涵,非常深远和广阔。就时间讲,从秦安大地湾的十四个陶器刻画符号,到当今书法家的作品,上下八千年;就空间讲,从英国收藏的敦煌写经,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名家书法,纵横几万里;就文字讲,大量的是汉文,也有西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蒙文、藏文、阿文、梵文;就书体讲,篆、隶、楷、行、草;就文体讲,诗、词、曲、骈文、散文;就书法载体讲,陶、骨、金、石、竹、木、纸。这就决定,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的人和事非常之多。我是“述而不作”,主要是将这些作品积起来,再加上搜集过程和自己的若干议论,基本上是一部资料书。

这部书的形成过程,还是很艰苦的。比如翻刻的古碑,拓片拓来以后,要逐字逐句辨认,字迹模糊的要找资料查对;古僻字要查阅字典;特别是大篆、草书、没有把握的,要向专家请教;断句、释义也颇费斟酌。再比如,文章涉及的人和事,要一一核实,避免错误。稿子写好打印出来以后,仅就校对而言,一而再,再而三,不堪重负。

这部书,在初稿写作时其中许多篇,牛庆国花了大量时间,按照录音整理。在《兰州晚报》于2000年和2001年发表时,杨重琦热心给予版面,李绍武细心加以校阅。要交付出版以前,水天长、张克复、邓明、秦明智、余贤杰、张尚瀛、师纶、龚喜平诸位先生,从头到尾,逐篇详审,错误者指正之,不足者补充之。我老伴李凡英,也仔细校阅,改正了许多错误。这里我对他们的辛劳,表示深深的感谢!碑,涉及历史、文学、书法、文字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我才疏学浅,难免有错误之处。衷心地向读者求教,请给予指正。

2001年10月1日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当时,参加兰州解放的共24位将领。王世泰为第二兵团政治委员。王老及其夫人魏乃参观兰州碑林后,在草圣阁与流萤夫妇合影时说:“把兰州中山桥(天下黄河第一桥)照上,那是我打过仗的地方。”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内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兰州解放纪略》为流萤撰文。

兰州解放纪略

一九四九年秋,我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奉党中央之命,受人民之托,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挥师向祖国大西北挺进。先经扶郿战役,全歼胡宗南匪军四个军,次经固关战斗,再歼马步芳匪军一个师,为解放兰州初奏凯歌。自此,敌军闻风丧胆,节节败退,我军乘胜追击,直趋兰州。于八月二十日对盘踞兰州之马步芳匪军形成强大包围。二十四日,我军分东西南三路向敌攻击,经浴血苦战,反复争夺,于二十五日攻克敌军主要阵地沈家岭、营盘岭、马家山。并连夜乘胜向市区发起总攻,神速控制黄河铁桥,截断敌军退路。二十六日晨十时,战斗结束,全歼马匪主力,兰州宣告解放,整个西北之解放亦由此奠定基础。在兰州战役中,我军前仆后继,奋勇争先,许多同志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其丰功伟绩永垂不朽,丹心碧血辉映共产主义世界万年无疆!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

《古今咏陇诗词选》序甘肃大地,山川壮美,文化灿烂。在古往今来的漫漫岁月中,无论是世代生息于此的陇右作家,还是行吟陇上的客籍诗人,他们无不以其生花妙笔,深情吟唱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的苦难、辉煌、抗争、希望,从而构成了历代传诵不衰、而今绵延不绝的咏陇诗歌的艺术宝库,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在周秦时代,甘肃的先民们就已开始了对这片热土的歌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保留着描绘甘肃先民历史活动与文化风习的珍贵片断。及至两汉时期,李陵笔下的战争风云,《匈奴歌》中的悲怆情怀,《天马辞》里的昂扬气概,便构成了咏陇诗歌的独立乐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陇之作,内容日趋丰富。甘肃作家傅玄的《秦女休行》和陇右民歌中的杰作《陇上歌》,分别成功塑造了侠女赵娥亲和壮士陈安的英武形象,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客籍诗人笔下的陇坂山水,描写细腻,体味真切,大多笼罩着一种苍凉之气,成为那个离乱年代的历史回声。著名的《陇头歌辞》,便是这种悲凉情调的典型代表。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咏陇诗歌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成为盛唐文化的一大景观。甘肃大地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写下了丰富多彩的咏陇诗章。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高适、岑参,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陇右大地的壮丽山川和战争风云所孕育的边塞诗歌,使唐代诗歌大放异彩。

宋金元时期,咏陇诗歌相对较少,但亦不乏时代特色。这便是金戈铁马之气与期盼和平之声,还有对陇上名胜与甘肃物产的赞美推崇。邓千江、陆游、黄庭坚的作品最有代表性。

明清两代,甘肃大地诗人辈出,佳作纷呈。李梦阳、胡缵宗、吴镇、张澍等人,都留下大量描写陇原山川风物、人文故事的名篇,成就卓著,堪称大家。许多因游历、仕宦、贬谪而经行驻足陇上的客籍作家的咏陇诗歌,也都写得情深景真,各具风采,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

近代时期,咏陇诗歌更为丰富多彩。林则徐、王树楠、俞明震、谭嗣同、许承尧、于右任等旅陇诗人,皆为清末民初诗坛名家。他们的陇上行吟,出笔不凡,异彩纷呈。甘肃本土诗人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气度,尽情歌唱美好家园,着力反映民间疾苦,实能别开生面。

“五四”以后,古曲格律诗词与白话诗歌并存,旧体诗词的创作仍然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甘肃旧体诗词创作方兴未艾,这其中又以咏陇之作最为可观。现代诗人笔下的咏陇诗作,以其新的志趣、境界、格调、情思,开创着又一历史时代的新篇章。他们热情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新景象、新成就,佳作甚丰,使格律诗词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此之前,甘肃文坛也曾编辑出版过咏陇诗选,皆属古代诗词,本书则包括古代、近代、现代三大部分,成为此书的最大特点。古代编和近代编,由龚喜平辑选,现代编由尹贤辑选。

全书编选过程中,得到了兰州大学林家英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李鼎文、王福成、霍旭东、尹占华诸教授的热情指导;出版过程中,又得到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甘肃日报社印刷厂、甘肃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画家耿汉、宋武征热情承担了封面装帧设计。谨向以上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谢忱。

本书是为配合兰州碑林的建设而编选和出版的,同时也从诗歌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解甘肃的窗口。为适应刻石建碑的要求,多选律绝,少选长诗,所选诗作取自有关总集和作家别集。由于成书仓促,对于有些一时难以找到原书核实校正的诗篇,只能宁缺勿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代咏陇诗歌和层出不穷的当代咏陇新篇,我们的编选工作一定存在着许多遗漏失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

1999年1月于兰州碑林

《会宁县志》序

编纂志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会宁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开始,就有编纂县志之举,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最后一次修纂,历时361年,前后增补编纂11次,除散失的以外,留传至今的尚有10册,这对研究会宁历史,鉴古知今,非常珍贵。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新编《会宁县志》,在****会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全体修志人员广泛征集史料,精心编纂,五经寒暑,四易其稿,终于正式付印出版。看到家乡这一文化硕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会宁历史悠久。据已出土的大量文物考证,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今县境内的牛门洞、窠立台、荔家峡等地,就有我们的祖先在那里生息繁衍。会宁建县也较早,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建立安定郡时,就有祖厉县建置,迄今已逾2100多年。

会宁地处甘肃中部要冲,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驰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均经会宁县境。南北朝时期,西魏丞相宇文泰、北周武帝宇文邕巡游时,也途经会宁。唐宋以来,突厥、金人、西夏、蒙古各族,百战角逐,争夺此地。元代成吉思汗,清代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人,均沿丝绸之路到达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和翰墨诗赋。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更是名震中外。

会宁地域广阔,盛产粮薯,自古以来,为甘肃省著名的农牧区。

唐代贞观八年(634年),就曾改名粟州;宋、元、明三代,县境内南北山塬草丰林茂,关川、北川粮薯盈仓。只是到了清代,累遭战火,乱砍滥伐,才造成童山秃岭,水土流失,干旱多灾,生态失调。

会宁历来民风淳厚,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文风昌盛,儒士辈出。民国时期,民生虽艰,学风赓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尊师重教,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结下了丰硕成果。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就有6300多人考入了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名列全省前茅。

会宁人民勤劳朴实,艰苦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40年努力,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变,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70年代兴建的靖会电灌工程,将滔滔黄河水引上北部川塬,水浇地发展到22万多亩;80年代实现了乡乡通电、通公路。凡来访会宁者无不交口赞誉。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治地方者,以志为鉴,可以兴百业。”修志在于“存史、资政、教育”。新编《会宁县志》编纂体例规范,结构层次分明,资料翔实可靠,文字表达精当,将会宁历史沿革和全县人民创建的业绩一一载入,看了令人兴奋不已。

通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新编《会宁县志》,修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庆之际,意义更为深远,必将起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愿全县人民通过阅读新县志,更加热爱家乡,奋力建设家乡,创建更大业绩,载入新的史册。

谨书序言,略表乡情,言未尽意,尚祈鉴谅。

《甘肃近代名人——慎之先生》序

《甘肃近代名人——慎之先生》这本书,历时数年,几经周折,终于付梓出版,奉献给读者,这总算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杨思先生,字慎之,人们习惯称他为“慎之杨思”,甘肃会宁人,是会宁这片历史悠久、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土地养育了他。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及长博览群书,广为涉猎,终成为三陇饱学之士,为甘肃近代士林之佼佼者。关于他在严格的家教下刻苦攻读的故事,一直在会宁传为佳话,我小时候就听到不少。为此,杨思先生就成了我青少年时期学习的一位楷模。

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为官清正,心系百姓。从清末入仕到新中国成立,他亲身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亲眼目睹了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大厦倾覆的结局、蒋家王朝失败的全过程和新中国的诞生。他一生总是顺应潮流,随着时代步伐前进。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毅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之一。民国时期,在省内政坛能较多反映民意。新中国成立后,他欣喜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人民政权的建立和人民政协工作,老骥伏枥,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奉献了他最后的心血。为此曾得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

这里还必须提及的是,他为甘肃的文化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但他的诗书俱佳,造就了他优秀文化人的形象,而且还积极组织领导了《甘肃通志》的编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甘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现在,他主持编纂的《甘肃通志稿》,完整地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供后人参阅。还在50年代,他将自己一生珍藏的大量书籍和文物、书画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受到文化界的深深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