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萤光集:流萤作品及其他
3371200000029

第29章 作品(29)

1956年10月,杨思先生在兰州病逝,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将军,在公祭大会上曾这样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杨慎之先生的出身是高级旧知识分子,在清朝末年,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时期,站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方面,加入了革命党组织——同盟会,积极进行革命活动。由于他受到党和人民政府充分关怀和照顾,由于他认识到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和伟大,他积极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几年来在他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及以后的各项职务中,做了不少事情,对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起了很大作用。最近两年来,虽然因为长期卧病,但仍然时时关心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在久病不愈的情况下,积极参加了民革组织……杨慎之先生这种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关心人民革命事业,爱祖国、求进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发扬的。

整理出版杨思先生的史料,是当时甘肃省********王秉祥同志提出来的。一次,秉祥同志见到我,对我讲:“慎之先生是我的上级(意指新中国成立初期,慎之先生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秉祥同志任委员),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堪称师表。你要对他的后代关心,对他的事迹收集整理一下。”我为此事做了些奔走呼吁的工作,有幸得到甘肃省政协的支持和会宁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及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并选派牛庆国同志、王仁同志,行程几千里,寻访数十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组织有关人士撰稿。特别荣幸地得到了习****、汪锋等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怀及杨思先生后裔的大力支持,搜集资料,撰写回忆,并在费用上给予了赞助。由于各方面的积极协助,才编写出这本《甘肃近代名人——慎之先生》。杨思先生名播陇上,但他一生淡泊名利,留下的资料很少,编纂这本文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愿杨思先生这位爱国老人的精神财富,能给后来者起到一些启发和教育作用。

张尚瀛《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甘肃,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东西绵延两千多公里、四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陇原大地上,有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十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羲皇故里,周祖故地;有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有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有中国最早的绘画——秦安大地湾地画,中国古代最精彩的彩陶;有举世无双的汉代铜奔马;有诗仙李白的祖籍成纪;有诗圣杜甫以及众多边塞诗人留下的深深的足迹。同时,在这块宝地上,前辈们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璀璀璨璨、字字珠玑的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瑰宝——楹联作品流传下来。

楹联,也称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之一,雅称楹联,俗叫对子,抒情言志,言简意赅,享有“诗中诗”美誉。对联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要贴春联,以示喜庆。凡婚、丧、寿、庆,多以对联表抒情怀。名胜古迹,庵刹寺庙,更是到处可见书写精美的对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楹联发展史看,一般都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提到:“尝闻纪文达(即清代乾隆时大学者、对联大师纪昀)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也说:“纪文达言楹联始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字。考宋刘孝绰(应为梁朝人)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丽,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另据敦煌遗书记载:“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捌月五日刘子立投二舅书中,是全部抄写了当时用的春联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等。”依以上引述推算,中国对联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甘肃人杰地灵,文化发达,楹联也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尚瀛老先生好学不倦,尤爱搜集古今楹联,曾经编选出《甘肃楹联初集》问世,受到楹联界朋友的广泛好评,影响颇大。近又以其《甘肃楹联初集》为基础,广泛搜集,编辑整理成《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内容更为广泛、精彩。这个选集的出版,是件大好事,必将会给甘肃文艺发展史增添光彩的一页,受到广大读者真诚的欢迎。

张尚瀛老先生早年从事新闻工作,也曾有过一段坎坷的经历。但他一生热爱文化事业,勤奋学习,笔耕不辍,不断有佳作问世。近年著作有《甘肃楹联初集》、《靖远民间故事集》、《法泉寺石窟志》等。并负责编印《范振绪先生书画选集》、《陈少亭篆刻集》等,同时对《甘肃省戏曲志》、《靖远县文物志》、《白银市志》、《靖远县志》的编纂全力相助。他的不少文章被选入新编文史笔记丛书《陇原鸿迹》、《陇史缀遗》以及《同心集》、《黄河传说》、《兰州风采》、《民间文学论文集》、台湾《甘肃文献》等之中。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精神,使人敬佩,值得赞赏。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中国当代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在张尚瀛老先生的《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出版之际,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写下这席话,是为之序。

1997年6月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于兰州

安维峻手札长卷题跋

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生于公元1854年,卒于1925年。

清光绪六年成进士,入翰林院。十九年,转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

二十年,中日战起,屡屡上疏言战。及朝议主和,忧心如焚,乃于十二月初二日上疏,请诛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尊主权,而平众怒。并指现慈禧太后既归政光绪,若犹迂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此疏一出,朝野震动。伊虽以言获罪,谪戍张口,而陇上铁汉美誉由是传诵。二十五年释还,教书育人,主纂甘肃新通志。宣统二年,起授内阁侍读,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旋辞归里,息影政坛。

此信书于上疏后十一日,距今已百余年矣。虽片纸只字,却极为珍贵,当属近代文献之列。予拜读之余,心潮激荡,感慨万千,不能已已。特装裱成卷,恭当代诸贤题跋,俾传之后世,不致湮没,予则心安矣!

流萤谨识

2002年时年75岁

《高照六体千字文》序

高照先生书法作品《六体千字文》即将付梓,余有幸得以先睹,披览之余,感奋不已,诚难得之作也。

《千字文》,犹如《三字经》、《百家姓》,皆中国旧时儿童启蒙读物。史载,梁武帝拓取王羲之遗书千字,令周兴嗣编成四言韵文,记述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诸项。隋代即开始流行。后世多有续编本或改编本。读之,朗朗上口,饶有兴味,既可由此认识汉字,又可从中获取知识。纵观历史,中国文字、文化之传播,得益于此文多矣!

正由于此,历代书法家每以《千字文》创作书法作品,经久不衰,屡见不鲜。存世最早者,当属王羲之七世孙隋智永,继承祖法,以真、草二体书写八百余本。嗣后,唐欧阳询、怀素、宋赵佶、元赵孟頫、明文征明、董其昌、清傅山、刘墉、近代黄宾虹、于右任、沈尹默诸大家,皆喜书此文,有墨迹存焉。时至今日,众多书法家亦乐此不倦。一篇《千字文》,绵延千余载,书而又书,亦中国文化之奇观也!

就书道而言,余爱之弥深,而知之甚少,余所见古今书法家之《千字文》,真、草、隶、篆,或单体,或二体,或四体。而今高照先生以甲骨文、钟鼎文、小篆、汉隶、今草、正楷《六体千字文》,余平生未见,甚为敬佩。文字乃书法基础,而书法为文字艺术升华。中国书法随文字嬗变向前发展,先有甲骨文,后有钟鼎文,再后有小篆、隶、草、真。自古以来,真、草、隶、篆诸体《千字文》,书之者众,识之者亦众。而以甲骨文书写,则难矣。甲骨文出土百余年,历经王懿荣、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诸大家收集、整理、研究,发现单字四千五百余字,可识者约一千七百字。而高照先生竟以甲骨文书写《千字文》,实属不易。高照先生善书,于古文字学又有研究,始能为他人不能为之书作。先生集一生之心血,寒暑不辍,寝食或忘,孜孜以求,艰苦钻研,数易其稿,终成此卷。幸矣!至若所写甲骨文有无不当之处,余难断定,恭请识者指正。

高照先生,字醒民,安徽太和县人,生于公元1920年,卒于公元2001年,终年82岁。生性纯朴,为人厚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善书,工诗,亦能绘画、篆刻。生前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顾问、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老年大学教师。其传略载入《印学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艺界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美术通鉴》。其作品选入《中华诗词选》、《中国书法选集》、《甘肃书法选》、《兰州书法长卷》,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收藏,荣获“纪念******诞辰一百周年中华诗词墨迹大赛”名人荣誉奖。

余与先生相识久矣。二十年前,余曾求得先生墨宝一幅。近年,余从事兰州碑林建设,凡书法有疑难之处,多向先生请教。如今兰州碑林已镌刻先生篆书一幅,供世人欣赏,并期永存。

先生逝世后,夫人周淑兰女士、哲嗣高龙先生携来遗作《六体千字文》见示,并请为序,余愿为文以记之。

流萤

2002年8月时年75岁

泾川镇海寺碑跋

镇海之碑,今存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碑高1.85米,宽0.86米。

碑额刻汉字正书《镇海之碑》。碑身上刻八思巴字蒙古语,下刻汉字题名。碑阴刻《敕赐花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此碑为研究元代历史及八思巴字之实物,国内少见,殊为珍贵。惜年代久远,上半部较为完好,字迹可辨,而下半部则整体剥落。兰州碑林于翻刻之时,特请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郝苏民教授,予以今译、注释,一并刻入,便于观赏。

怀素自叙帖丙辰本碑跋

自叙帖,乃怀素名作,人皆称颂。其墨迹传世者,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也。余筹建碑林之初,查阅《重修皋兰县志》,内称:清道光时,陕甘总督那彦成镌刻怀素《自叙帖》于兰州公署。今帖石藏于何处,仰或毁之,查询再三,渺无着落。一九九七年夏,王君国礼以那彦成刻《自叙帖》拓片见示。余惊喜之余,与台北本互校,其气势、神韵、章法小异而大同,惟书写时漏一“鱼”字。此本书于唐代宗大历丙辰年,时怀素五十有二,台北本书于唐代宗大历丁巳年,相距一年。此本之流传,亦有蛛丝马迹可寻。其一,那彦成题记云:“此卷先父成公旧藏”,“迨公殁后,此物最失,后百计寻得,以五百金售归”。“亟以寿之石,垂于不朽。”考诸《清史稿》,其祖父阿桂、父阿必达皆清廷重臣,曾到甘肃,颇好翰墨。其二,刘熙跋云:“此帖后有陇西印记。”其三,明末清初陇西大书法家王了望《得怀素自叙帖》一文曰:“此灵宝许氏家藏也。其流于南安者,自余弟家楹来也。”由是观之,那彦成所刻《自叙帖》祖本,或王了望所藏也。若如斯,则此本入甘近四百年矣。姑妄名之曰兰州本,再刻于碑林,俾传之后世。

草圣张芝雕像题记

张芝,字伯英,东汉敦煌郡人。生年不详,约卒於公元192年。

一笔书创造者,世称草圣。父奂为汉代名臣,弟张昶亦善书。

古人于张芝其人其书,推崇备至。三国魏韦诞赞誉张芝:

“专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西晋卫恒《西体书势》记述张芝学书:“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