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英雄盖世话韩信
3323200000020

第20章 悲英雄 叹良弓

大汉帝国建立的第七年,韩王信以献出马邑为条件投靠匈奴,打起了第一杆反汉大旗。大汉帝国举国震惊(嗨,才消停几天啊,这么着急就有人跳出来跟刘邦叫板了)。各位是不是有点晕怎么又出了个韩信?那我们就来解释一下,这位老兄和当时软禁在京城的淮阴侯韩信其实同名同姓。此人还颇有来头,他是秦统一六国之前的韩国韩襄王之孙,也叫韩信。历史上为了避免两个韩信混淆,史称韩王信或韩信王。当初刘邦在进攻河南挺进咸阳时他投靠了刘邦,战场上也算是个人物,攻城拔寨虽不能与那统兵百万的大将军韩信相比,但也称得上骁勇善战。刘邦对他也很器重,还拜他为太尉。汉军中他也是手握重权。他曾领兵攻下了由项羽册封的韩王属地几十座城池,刘邦也就干脆封他为韩王,也算是给他韩国祖上挣了面子。没想到这么快他就反了水。看来叫韩信的都是厉害角色。韩信这名字在当时来说真是块金字招牌,我要是也生在那个时代我也一定要取名叫韩信。但这两块招牌后来都成了刘邦的心头恨。当然刘邦同志自己也有责任,你逼人家,狗急跳墙懂吧?人家回头咬你很正常。这些家伙谁都不是省油的灯。想当初谁不比你刘邦有身份有地位啊!以前其实天下人都害怕项羽,现在项羽死了。东风吹战鼓擂,而今天下谁怕谁?连刘邦这样的混混都能当皇帝,我为什么不能?一句扪心自问,让多少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说反也就反了。韩王信一反,竟立即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纷纷效仿,随后的七年里,刘邦就忙活了一件事——平番清理门户。而且经常御驾亲(别人都不帮他了,害怕自己也被清理掉)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他为了自己打下的江山社稷不要象秦朝那么短命,本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战斗精神,最后他本人也在征讨淮南王英布的战斗中负了伤不治身亡。为此我很是同情刘邦,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的皇帝中,他的确算不上是个有本事的人,但绝对是个很勤劳的皇帝。从秦末起义,到楚汉战争,再到后来长达七年的平番战争。他大半生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的,没过几天清闲日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朝的国运才有后来二百七十年的历史。如果皇帝也可以评劳模的话,刘邦当之无愧地应该获得一枚‘五一’劳动奖章。

韩王信的反叛这无疑给新生的大汉帝国一击重拳,这清楚的告诉刘邦同志他历经千辛万苦的建国大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大汉帝国长治久安甚至传承千秋万代,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段路并不比推翻暴秦和打败项羽轻松。于是大汉帝国的首任皇帝,开始了他建国后一次又一次平番荡寇的御驾亲征。应该说刚刚从楚汉战中走过来的汉军还是有战斗力的,加上皇帝亲征士气大振。在最初的几场与匈奴和韩王信联军的交手中占据了上风,也让韩王信尝到了反叛的苦头。不过刘邦毕竟不是什么能洞察战场变化的军事家,打了几场胜仗就忘了自己姓什么了,孤军冒进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骑兵包围。一围就是七天。和外间失去了联系,情况跟在固陵被项羽的楚军围困情形一样危急,以前可以仰仗的智囊张良(在求神拜佛)、萧何(在起草他的《九章令》)、韩信(在喝凉茶,也许正看他的笑话,没我你能打仗吗?)。好在还有个陈平在身边。我们之前说过陈平这个人生活作风不怎么正派(和他嫂嫂有点那个关系),但他肚子里还是有货的。他赶紧给刘邦支招说:“现在应该马上派人带着厚礼去拜见匈奴单于的王后,让她促成匈奴人退兵。”刘邦立即照办。匈奴单于的王后史书记载叫阏氏。当她看见汉朝使臣提着一包奇珍异宝来拜见她时,一下就看傻了眼。这匈奴地界除了牛羊马以外要啥没啥。即使是王后也没开过什么眼。马上笑逐颜开。一口答应帮这个忙。回头她就跟匈奴单于说:“咋们打仗主要是要东西,现在别人给了东西我看这事就算了,放刘邦一马,你就是抢了他的地盘,也未必守得住。”单于想也是就退兵了。这时候正好大漠中起了风沙,刘邦军队乘着能见度低开始突围,才躲过了一劫。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今天政府如何政治腐败都除恶不尽、总是死灰复燃。官员的老婆背着老公收取贿赂,自古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看看多少人的前程乃至身家性命都毁在那些不开眼的女人手中啊!如果当初单于的老婆不收贿赂估计历史早就已经改写了。

回到京都洛阳的刘邦感觉匈奴人很可能就是汉帝国今后最大的威胁,而现在的都成洛阳离北部边疆太远,无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复杂局势实施有效掌控,于是他打算做一件事——迁都。这项议案一提出就召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大汉帝国初立百废待兴,此时迁都显然是件劳命伤财的事儿,因此一再有人提醒他不要忘记秦亡的教训。刘邦开始犹豫了,长安和洛阳相比,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口出生率方面都忧于洛阳,它是之前仅次于秦都城咸阳的大城市,当然迁都的确需要钱而且不是个小数目。帝国刚刚建立就搞这么大的动作天下的百姓会怎么看,搞不好会激起民怨再来个天下大乱他刘邦可就成了第二个秦始皇了。但这个时候丞相萧何站出来力挺他,不但赞成迁都而且还要在新的都城大兴土木,修建辉煌气派的宫殿。这把刘邦吓了一跳。秦始皇就是因为修建阿皇宫耗尽了国家的财力物力导致亡国,难道你熟晓史志的萧丞相会不清楚前车之鉴的道理。说句实话刘邦也是苦出生,住不住宫殿他真的不在乎。大家打下这天下不容易。但萧何坚持自己的意见说:“修建巍峨的宫阙不是瞎折腾,而是彰显帝国的威严和气势。”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该讲究的你还必须得讲究。说白了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儿。并且保证钱的问题他来想办法。刘邦觉得有道理你又有办法也就同意了。具体迁都时间并没有详细记载,估计是边建边迁历时应该三五年。迁都后的大汉帝国终于有了宏大而气派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未央宫。前宫正殿主要是刘邦处理朝政的‘写字楼’,长乐宫是皇后吕雉的后宫。整座宫殿群的建筑规模据近代历史考古学家挖掘考证,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电脑三维还原后金碧辉煌的外观上都不亚于唐朝的大明宫,以及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故宫)。很难想象一穷二白刚刚建立的汉帝国,是如何聚集起如此大的人力财力打造出如此宏大的工程,而又没有造成国力枯竭的。看来萧何还真是块无人可替代做臣相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