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英雄盖世话韩信
3323200000019

第19章 悲英雄 叹良弓

修理了韩信的刘邦自认为,自己这出杀鸡给猴看的大戏应该起到了威慑其他诸侯王的作用,但从后来局势发展来看完全适得其反。大家看到韩信这样强势的人物都挨了整,别人就更不用说了。各地诸侯王开始人人自危,不是想着怎样从此效忠朝廷,而是担心下一个被修理的对象会不会就是自己。就连当事人韩信也没因此吸取教训,反省是不是重新考虑一下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反而公开的给刘邦甩脸子。虽然他不想反,但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满,经常托病不上班(上朝),当然确实病了是心病。私底下更是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怎么落到与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这些粗人一个档次。有一次他去拜访将军樊哙,樊哙用迎接王的礼仪跪在地上迎送他。想想樊哙的老婆就是皇后吕雉的妹妹,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了吧。可韩信出了门竟自我嘲笑说:“没想到自己现在要和樊哙(曾经是杀狗的屠夫)这样的人为伍了”。很多研究历史的人因此对韩信的评价一落千丈,觉得一个昔日统兵百万雄韬伟略的韩信,怎么受点打击就变成了一个爱斤斤计较的村妇。而这一时期同样功勋卓著的张良,已经感到处于权力中心的危险性,开始逐渐淡出政治舞台成天清心寡欲拜佛求道。转了行张良据说颇有成就,他还成了后来中国神话传说中玉帝爱臣张天师的原形。与此同时身为开国丞相的萧何同样也感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恐慌。刘邦一次次给他提高封赏,他却一次比一次不敢要,不是分给族人就是捐献给前线,自己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无论是淡泊名利的张良还是重权在握依旧粗茶淡饭的萧何,他们都通晓政治精熟权谋,知道一个新政权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都会有一场必然的政治大清洗。他们是两只修炼千年的老狐狸,懂得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中保全自己。那同为汉初三杰的韩信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不知道别人也提醒过他啊(蒯通和武涉)。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三人的家境出生。首先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即使家道没落了,据说当时家里都还有三百仆役。不是土豪也是个富二代,他后来还把这些人训练成了一支刺杀秦始皇的特战队只是行刺失败了。再来看萧何,他是个秦朝的小官吏,虽说不富有但应该衣食无忧。现在说说韩信,一个寄人篱下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无业游民,受尽欺辱(钻过别人的裤裆),饱受饥寒交迫。和张良、萧何相比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无产者,看样子之前从来就没吃过一顿饱饭。遇上秦末暴乱以及后来的楚汉战争,终于有了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战场上提着脑袋玩才拼来了今天的一切。刚过几天有模有样的日子,现在又要被人夺回去他能高兴吗?换了我也不答应?与其说韩信看重名利,还不如说他太害怕再过那种一无所有的日子了(今天谁还想回头去过改革开放前的日子)。他觉得自己为刘邦打了天下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而且这个待遇还应该比别人高,因为他的功劳比别人大。再则韩信是军人,骨子里就有着一种抗争的勇气。而张良和萧何都是文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统治者都看不起文人,只是想用他们治国,因为这些人脑子好使。看不起他们的原因是觉得这帮人最容易妥协,大多没有骨气。在政权更替的时候,历史上我们往往会看到新政权里用的最多的人就是上一个政权中的文官。这就是当张良和萧何都做出淡泊名利的选择时,而韩信依依旧不甘心放弃功名利益的原因。所以我认为韩信并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他不想再苟且偷生了,因为他已经受过一次胯下之辱。

汉高祖七年,也就是刘邦建立大汉朝的第七个年头。

韩国都成马邑的韩王府中,韩信最近接到一封刘邦措辞严厉的斥责信。信中说有关部门已经掌握了他与匈奴人暗中勾结企图谋反的确凿证据,要他对此做出解释。他的封地原先在颖川一带,那里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刘邦有些不放心,借口为防止匈奴南侵让他迁到太原郡,都城设为晋阳。后来他又打报告申请迁到马邑,刘邦也答应了,反正这一带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本来他在颍川一带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过得挺舒坦,一下子到了这老少边穷的鬼地方心里就有怨气,这明摆着刘邦根本就不把他当自己人呗。还下令要他随时准备与匈奴人作战。想想那群嗜血成性狼崽子,秦始皇为了阻当他们南下,让蒙恬动用上百万的劳力,倾尽全国的财力修筑万里长城,最后把整个国家都搭进去了。现在要他区区几万人与之抗衡这不是鸡蛋碰石头吗?开什么玩笑。那些匈奴骑兵突袭的速度如大漠中风暴一样,他们仗着骑兵的优势漂浮不定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在半个时辰之内他们就可以让一座经济发达的城镇回到没有一切生机的原始状态。又如草原上铺天盖地的蝗虫一样拍着翅膀张着嘴可以啃噬一切他们可以消化的东西。历史上他们就是寄生在别的民族身上的族群。所以韩信的那点人马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之前匈奴人被蒙恬将军率领的铁血军团打的抬不起头,但乘着秦末战乱,他们又迅速恢复元气而且比以前更加强大,事实证明经济不发达并不等于军事不先进,匈奴铁骑强大的攻击力的确成了这个国家此后近百年挥之不去的噩梦。所以和这样强大的对手抗衡那绝对是太脑残了。只有暗中和其修好关系彼此相安无事才是明智的选择。刘邦信中指责他暗中勾结匈奴倒也是事实。现在该怎么办?韩信焦急地在王府客厅中来回踱步,他很清楚刘邦清除异己的行动已经开始了(京城的那位仁兄已经栽了不是)。这时一名参军急步而入。

“启禀大王,匈奴可汗的使者已经到了。”

“哦!”韩信心中一喜。

“他说,他们的可汗已经同意和大王联手抗汉。”参军走上前在他耳边低声说,“还请大王速作决断。”

看来与其等着刘邦来砍自己的脑袋,还不如先反他个娘的:“立即召集校尉以上军官开会,我有要事相商。”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