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细说中国园林
3315500000003

第3章 苏州园林(1)

有清一代,苏州属于比较富庶的江南地区,许多大商人都在苏州占地建宅,在政治上逐渐失意的官僚,也选择苏州作为自己终老林泉的理想之地。这就为造园艺术提供了相当雄厚的财力,为实践各种美学趣味的园林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苏州地区也是当时文化艺术比较发达的地区,聚集了一大批诗书画俱佳的文化人,文人画已经成为品评的标准,占据着画坛的领导地位。文人的“书卷气”和“雅逸”事实上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造园的重要标准。相反,那种市民园林的“市井气”和贵戚园林的“富贵气”,则被造园者认为“近俗”而遭到排斥。

在这样一个经济和文化氛围相当理想的环境中,苏州的造园家们充分展开了艺术想象的翅膀,凝聚了中国文人阶层和仕宦阶层的人居理想和审美趣味,建设了一个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成为中国古园林发展史上不可重复的艺术珍品。一般说来,苏州园林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园林的主题和意境有着文人的“书卷气”。苏州的园林虽然宅主人不是富商就是官僚,但是其主题和意境都是源自宋代的文人园林,也就是源自宋代的文人画。实际上,苏州的造园家们是以文人画的意境和风格为造园的美学标准,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能够找到相应的山水画面。如拙政园的中园,围绕一泓清池,有古树傍岸,垂柳拂水,湖石峻秀、厅堂错落;池上有岩有岛、溪桥相连,百年枫杨绿影婆娑,这里的山、水、石、池、林、亭、堂融为一体,处处都是画面,处处都是按照文人画的要求来设计。为了增加园林的“书卷气”和“雅逸”,苏州园林中还有大量的文人或名人题匾、对联,走到哪里,这些题匾和对联都在提示此地的意境。欣赏这些题匾和对联,也是中国古园林审美趣味的重要内容。

二是因地制宜、景到随机的造园风格。苏州的园林有大园也有小园,大园的面积大,自然有利于表现园林的空间和层次,但是,苏州的小园尽管面积小,同样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表现了丰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那种须弥纳芥子的佛教哲学观念。如苏州的怡园,占地面积只有九亩,全园根据狭长的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以复廊相隔。复廊的墙壁上开着一排漏窗,通过漏窗,东西两区的景色得以沟通,以此增加了景深。复廊东面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复廊西面则以池水假山为主,从曲廊空窗朝两边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画面。

三是有着“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造园意境。苏州园林的景致虽然都是人工所造,但造园者却是在模仿大自然,而且愈接近大自然愈少人工痕迹的愈是造园的极品。这方面最为精彩的是苏州园林的叠石假山。一方面假山受到形体尺.寸的限制,一方面叠石名家又要在有限的空间表现真山水的峰崖、峡谷、石洞、溪涧等方面,这就要充分展开艺术的想象,胸中有着大自然的丘壑才能在园林中去表现真山水的意境。·疏朗平淡见天真

——拙政园

谈起园林.不能不说苏州;谈起苏州园市本,则不能不捉到拙政园。拙政园不仅是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之首,而且还是全国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其造园成就为苏州园赫之冠。欣赏拙政园就像看一本私家园林大全,或者就像进入了园柿博物馆,各种园林的要素应有尽有,各种景点如诗如画,既能欣赏人为的艺术画境.又能领略难以言传的天真之趣。古园话沧桑

拙政园位于苏卅I城区东北的娄门内,它的地面最早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明正德四年(1509年),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为实现“终老林泉”。的愿望,倾历官所积资财在此地建一宅园。据说,王献臣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规划设计,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并以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取名为“拙政园”。当年,文徵明还依园景绘成《拙政园图》31幅。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竞将拙政园输给本地徐氏,从此宅园逐渐荒落。

明崇祯四年(1631年),侍郎王心一购得园东部废地10余亩,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建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竹香廊、啸月台、放眼亭等景,并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名“归田园居”。当时的诗人沈德潜还作《兰雪堂园记》称颂园林美景。

明代末年,此园归礼部侍郎钱谦益所得,并安置金陵名妓柳如是,佳人美景,触物伤情,亦成为拙政园的一段佳话。

随世事沉浮,拙政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归太守蒋棨所有。蒋綮修复了中间部分花园,取名为“复园”。时太史叶士宽购得西部旧地营建“书园”,假山池水,台榭亭阁,颇为壮观。于此,拙政园便成为相互分离的几座小园林,其中以复园的景色最佳。当时文坛名人袁枚、赵翼、钱大听等都来园林游赏,并有咏觞诗文留存,风雅盛极一时。

成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成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复园为主,加上东西两面的民宅及花园合建忠王府,但还未来得及建完,苏州城即被清军攻破,李秀成被俘致死。同治十年(1871年),能书善画的江苏巡抚张子万又一次对园林进行大规模修整,拙政园初建时的自然雅洁风格逐渐恢复,中部的远香堂、玉兰堂、枇杷坞、柳堤等景点基本保留至今。

光绪三年(1877年),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得残破不堪的西部园林,修葺完整,又新建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拜文揖沈之斋,并取名“补园”。400多年来,拙政园沧桑变迁,园主辗转,但此园的总体面貌仍不失明代遗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拙政园的造园意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拙政园由于空间比较大,所以园林的规划设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景点虽然是在模仿自然,却是接近真山真水的规模,而且少有人工的痕迹。拙政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各式亭轩楼阁临水而筑。中园的大水池有聚有散,清广而漫远;池南岸厅堂台榭较为集中,池北岸则林木翁郁,花草丛生,疏朗而有野趣。为了形成石径幽深的意境,园中多曲水、曲径、曲廊、曲桥,既避免了空间一览无余,形成无限丰富的景深,又接近江南自然山水的曲折起伏的地貌。游人沿着曲径前行,有广水又有曲溪,有假山又有真埠,有密树又有宽庭,有石桥又有堂榭,使人感觉到有一种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

拙政园分东、中、西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是,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庭园深几许

从大门进入即为东园,原为明代“归田园居”旧址,面积约为31亩。大门的左边为兰雪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从兰雪堂往前是一大水池,池中隔水筑一土山。山上树木葱郁,四周曲水环绕,向东聚为清池,池面开阔,夹岸绿柳成行,繁花锦绣。山巅立一小亭名曰“放眼”,水际安一小榭名日“芙蓉”,山水之间花木点缀,相映成趣。水池的北面有一茶堂“秫香馆”,其间平岗草地,竹坞石径,给人以开朗舒畅之感。

从东部进入中园,一泓清池映入眼帘,古树傍岸,垂柳拂水,湖石峻秀。远处一洞隐约可见。池南厅堂林立,错落有致。池北岩岛、溪桥相连,百年枫杨绿影婆娑,垂荫滴翠。山、水、石、池、林、亭、堂融为一体,宛如图画。

中园是全园精华所在。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则以曲折取胜。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池中垒土石构筑成东、西两个岛山,把水池划分为南北两个空间。西山较大,山顶建长方形的“雪香云蔚亭”,亭中有文徵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还有元代倪云林所书的“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较小,山后建六方形的“待霜亭”藏而不露,与前者成对比之烘托。两山之间,连以溪桥,山间遍植花木,岸边散种藤萝灌木,野趣横生。

“柳荫路曲”南端有半亭“别有洞天”,穿过此月洞便是西园。西园也以池水为中心,主厅是一座鸳鸯厅,北厅为卅六鸳鸯馆,临池养有鸳鸯;南厅因前面小院内植有山茶花而称十八曼陀罗花馆。池东沿墙筑有一条呈波浪形的临水游廊,俗称水廊,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又一典型形式。北半部池水环抱中有留听阁、浮翠阁、笠亭、扇亭等建筑。西园明静幽雅,回廊起伏,楼台倒影,别具意境,体现出江南建筑的精巧。·芥子须弥小园深

——网师园

网师园的园名校富于诗意。网师即渔父钓叟,柳宗元有“独钓寒江雪”之句,天荒地老,众人皆醉我独醒,可见网师不是一般的渔父,而是隐于江湖的高士;园林取名网师,意即“渔父钓叟之园”,其中可以看出园主人有隐于江湖林泉之意。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也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氛围。在苏州园林中。网师园的造园风格为以小见大,被誉为“小园极则”,堪称中国古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古园话沧桑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的阔家头巷,其造园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时吏部侍郎史正志罢官,流寓吴中,于此建万卷堂。堂前建一花圃,植牡丹500株,并题园名为“渔隐”,以申其远离政治、退隐江湖之志。

清乾隆年间(1765~1770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万卷堂故址,于其上营造别业,因邻近有“王思巷”,故取其谐音名为“网师小筑”。园内有幽崖曲池、亭台楼阁十二景。

嘉庆元年(1796年),太仓富商瞿远村购得此园。瞿远村对网师园重新布置,巧为构思,增建亭宇,叠石种树。此园曾易名为瞿园、遽园,后复称为网师园。时至今日,网师园仍旧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

同治初年(1862年),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苏舜钦的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其子增建“撷方楼”。

1917年,张作霖以30万银元购得此园,赠与其师张锡銮,改称“逸园”。叶恭绰、张善子、张大千等文化名人曾一度借寓园中。

1940年,文物书画鉴赏家、收藏家何亚农购得此园,费时三年,全面整修山池亭屋,增植花木,充实古玩书画,并复网师旧名。1949年何氏夫妇先后去世,何氏子女于1950年将此园捐献给国家。小园极则自奥旷

网师园占地面积仅为八亩,全园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在较小的空间内使人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网师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中部为主园,有池水一泓,清澈如镜,环池建廓、轩、亭、榭;西部为内园,庭院精巧古雅,盛植芍药,院内建筑、家具、宫灯,多具明代特色和风格。

综观此园,建筑精雅,山水留韵,花木芳菲,自然美与人文美融为一体。整个园林的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主景区也就是全园的主体间隔,在它的周围安排若干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烘月的格局。园虽不大,却不觉其小。钱大昕《网师园记》称:“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矣。”庭园深几许

东部住宅区前后三进,从南到北,一进为轿厅,二进为万卷堂,三进为撷秀楼。一进轿厅俗称茶厅。二进万卷堂是园主宴席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厅内陈设字画家具,宽敞宏亮,精美绝伦。厅前砖砌门楼为乾隆间旧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现存门楼之冠。三进撷秀楼又名“女厅”或“上房”,楼前两侧障以花墙,植以桂树,清香宜人。旧时登楼西望,天平、灵岩诸山黛痕一抹,秀色可撷,故称之为撷秀楼。内厅厅后为庭园,庭园之北为一小轩,名梯云室。三进厅堂及后院、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连结宅西主园,主要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门楣上嵌有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

进入园中部,可见围绕一泓水池参差错落地建有各种古建筑。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舒展开朗,居息两宜。

水池的北部由集虚斋、五峰书屋、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构成一组参差错落的书斋建筑群。集虚斋三楹二层,前后有院。斋名取自庄子“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之意,是园内修心养性之地。集虚斋之西为看松读画轩,立此轩中,观四周美景,很有读书看画之雅兴。轩前庭园由苍劲横斜的古柏、黑松、白皮松及叠石组成前景,透过画面,从两棵横斜古松之间,可以看到远处池面濯缨水阁凌空而起,水面倒影朦胧,俨然一幅倪云林的庭园风景画。竹外一支轩临水而立,倒映于平静如镜的池水之中,轩旁有两簇修直劲挺的青竹,青竹随风摇,有如一幅修竹写意图,故名“竹外一枝轩”。

水池的南部由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蹈和馆、琴室组成,为饮宴听琴之所。其中小山丛桂轩是中心,每逢仲秋“香风满轩花满树”,由于轩前轩后是山,产生了香气似积发于庚山凹的意趣,从而表达出“桂树丛生山之阿”的独特景观。濯缨水阁建在南边水池之上,阁前有雕花栏杆,凭栏而望,看松读画轩隐现于树丛之中,古色古香,有如元曲的小令一首。竹外一枝轩那黑色的屋檐,朱红的栏柱和突出水面的雕花栏杆,很像装饰华美的古画舫。 出水阁往东,就能见到黄石堆砌而成云岗,山上种植着枫、桂、玉兰,悬崖}二挂着龙须草。沿着一条石径登上山顶,放眼四周,全园景色历然在目,方圆不过数亩,却小中见大,犹如古人理想的壶中天地。 从小山丛桂轩经长廊西行,便可进入内园。内园有屋两间,名“殿春庚”。雪白的墙配上漏花的窗棂,显得格外古雅。庭院中鹅卵石铺地,门前的台阶上有几方石凳,庭中植有红艳的芍药名种,再加上竹石梅蕉隐于窗后,真是丝丝入画,有着别有一番的韵味。1981年建成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中国庭园——“明轩”,就是以网师园“殿春庚”庭院为蓝本设计建造的。·疑身万山闻狮吼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顾名思义,难道狮子林与狮子有什么关系?其实,狮子林的取名,其依据有三:一日狮子林中多奇石,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诸峰,最高者即为狮子峰,取其象形之意;二日维则禅师曾随中峰禅师倡道于天目山狮子岩,取其承嗣之意;三日佛经中有佛陀说法有如“狮子吼”的说法。取其正法之意。狮子林既以假山叠石竭尽奇巧而取胜,又因历史上许多名人逸事而扬名四海。古园话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