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西安,颐和园又遭劫难,园内文物被劫掠一空,建筑也受到很大破坏。直到两年以后,八国联军退出北京,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再次下令重修颐和园。
1908年慈禧太后死后,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因光绪帝被幽禁此地至死,宣布关闭颐和园,表示“永不游幸”。辛亥革命后,根据袁世凯的《优待清室条例》,颐和园成为溥仪私产。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颐和园正式辟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后,政府逐年对颐和园进行修缮,使颐和园重放光彩。雍容华贵集大成
颐和园全园占地约290万平方米,有不同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如果按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政治活动、生活居住和游览三个区域。如果按自然地貌划分,则可以分为昆明湖与万寿山两大景区。颐和园是现存的皇家园林中最优秀的园林,它的特点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代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峰。颐和园既有皇家园林一贯的恢宏气势和雍容华贵,还充分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绮丽秀美的特点,全国各地的建筑工艺技术都在这里有所体现,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古典园林的杰作。庭园深几许
如果从颐和园的东宫门进入,就到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又称为“勤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这一组建筑的特点是威严、至尊而精美。殿内的装饰也极其精美,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宝座为名贵的紫檀木雕成,宝座四周设有掌扇、鼎炉、鹤灯、用瑞等。
过仁寿殿往西行即到了玉澜堂。玉澜堂为光绪皇帝的寝宫,有东西两配殿,东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这一组建筑风格疏朗清新,环境十分幽静。绕到玉澜堂之后即为宜芸馆,这是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宜芸馆的院门为垂花门,上题宜芸门,门内侧的廊壁上嵌有乾隆帝摹写的各家法帖。 从宜芸馆再往西行,就到了乐寿堂,这是慈禧太后的寝宫兼处理政务的地方。乐寿堂有前后两进院落和东西跨院,共有大小房间49间,全部用廊连接。乐寿堂的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和象牙等镶嵌的玻璃屏风。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称作“青芝岫”的奇石。此石上宽下窄,形如灵芝,叩之声清越,瘦皱漏透,为石中至宝。 从乐寿堂再往西行,就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此廊长728米,不但建筑精美,而且廊中有题材丰富的彩绘图画,有戏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奇花翎羽,精彩生动,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从长廊的中段往北,就到了著名的建筑佛香阁。佛香阁依万寿山而建,阁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用巨石垒起114级台阶。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登上佛香阁,可以俯瞰昆明湖的全景,从这里望昆明湖恰似一个大寿桃,蜿蜒西去的西堤,恰 似桃上的沟缝。往西边眺望,玉泉山宝塔好似在眼前浮动,再远一点的西山,岚光远耀,层林叠翠。
昆明湖的面积有221万平方米,湖水荡漾,烟波浩渺。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六桥、南湖岛、十七孔桥、知春亭、石舫等。
从仁寿殿往南,沿昆明湖而行,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十七孔桥。此桥有17个孔券,故称十七孔桥。远远望去,石桥飞跨于八方亭和南湖岛之间,状若一道长虹横卧。
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蓬莱岛。此岛位于昆明湖之中,由十七孔桥与东岸相连。岛上青松翠柏,楼阁影影绰绰,好似海上仙宫一般。岛上有一龙王庙,庙的山上有鉴远堂,正殿五间。再往后是月波楼,两层楼房,上下各五问。
颐和园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春晓的景观而建的。沿着西堤观两边的湖景,是颐和园最轻松的休闲之处。每年春和景明的时候,西堤一带杨柳依依,桃花成片,鸣禽啼唱,真如江南三月的西子湖。西堤上也有六桥,从北数起,依次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桥中最为美丽的是玉带桥。玉带桥为石拱桥,通体洁白、柔和流畅,宛如一条系在湖面上的玉带。·伽蓝七堂多富丽
——潭柘寺
北京的古名为幽州,历史上的古幽州在辽金以前并不引人注目,是一个较为偏离中原的地方。幽州逐渐兴起,以至到成为几代国都,是与位于京西的潭柘寺分不开的。从明代起,北京人常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就说明了潭柘寺对于北京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潭柘寺的重要又与辽、元、明、清几代的皇帝分不开,因为这些人间天子的重视,潭柘寺这座精美的寺院园林一直香火不断,其建筑也极其富丽堂皇。古园话沧桑
潭柘寺又称岫云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的东南部、太行山余脉宝珠峰的南麓,潭柘寺周围有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共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构成“九龙戏珠”的地理形势。此山上有一深潭日“龙潭”,并且山上长满柘树,因此山称之为“潭柘山”,寺也随之称“潭柘寺”。
潭柘寺历史悠久,其最远可以追溯到西晋,大约在西晋武帝泰始年间(265年),此地建有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因此北京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唐代武则天年间,此寺曾扩建,并改名龙泉寺,后历经朝代变迁与社会****,此寺逐渐荒废。
金代皇统年间(1141~1149年),此寺又募得资金予以重修,山门及大雄宝殿焕然一新,并改名大万寿寺。此后,此寺历经元代和明代,虽多次毁损又多次重修,始终香火旺盛,代代有法嗣承继。明天顺元年(1457年),此寺又恢复旧名嘉福寺。
清代是潭柘寺最为兴盛的时期,清代的皇室几乎每年都要来潭柘寺参佛,特别是康熙与乾隆皇帝,几次出资进行大规模的修建,现存的建筑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作品,以清代的建筑居多。并且这两位皇帝还题写了大量的题匾,为寺院增添了不少光彩。康熙皇帝还赐名“岫云寺”,现在寺庙山门上的匾额就是康熙所题。伽蓝七堂多富丽
潭柘寺的规模宏大而侈丽,依山势而建,殿堂逐级而上,参差错落地层层排列。全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依中轴线所建筑的,是按“伽蓝七堂制”所设计的佛教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阁。东部以园林为主,包括方丈院、延清阁、万岁宫、太后宫、流杯亭等庭园式建筑,碧瓦朱栏,苍松翠柏,伴以潺潺流泉,环境清幽。西部院落大多由寺院式的殿堂组合而成,主要建筑有楞严坛(已废)、戒坛和观音殿,整体风格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庭园深几许
潭柘寺的山门前有一座美丽的牌楼,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上覆黄琉璃歇山顶,檐下有斗拱。木结构部分全部彩绘,前额上书“翠嶂丹泉”,后额书“香林净土”,为康熙御笔。牌楼下左右各立一威武的石狮,再往前有两株铁干虬枝的古松。
从山门进入,就可以看到天王殿。天王殿实为一过殿,殿内两旁立四大天王像,威武凶猛,令人触目惊心。坐于殿中的弥勒像则笑逐颜开,令人欢喜而轻松。
过天王殿后,即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地方,处于全寺的中心位置,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上下檐装饰有斗拱。殿前有宽大的月台,四周绕以石栏,有汉白玉石垂带踏步可供上下。
过大雄宝殿即到了三圣殿,三圣即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三圣殿两侧有两株巨大的银杏树,东边的一棵,高达几十米,腰可数围,相传为辽代所植,距今已近千年。乾隆帝还下诏将这棵树命名为“帝王树”。
绕过三圣殿,即为毗卢阁。此阁高两层,面阔七间,山墙的两侧有台阶通上一层。此阁内供有五佛,即: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南方南生佛等。殿内还悬挂乾隆手书的大匾“圆灵宝镜”,以及厉宗万所题的楹联:“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此处为潭柘寺的最高处,放眼远眺,远山逶迤,黛色苍茫,近观则全寺景色如在眼底。
潭柘寺在清代基本上属于皇家的寺院,因此东部修建的园林,是为接待皇室成员参禅拜佛的地方,包括方丈院、延清阁、万岁宫、太后宫、流杯亭等庭园式建筑。
走进西院,就可以看到戒坛。戒坛为歇山卷棚项建筑,梁和檐绘有彩画,看上去和皇家的建筑有着同样的风格。走进室内,可以看到正中有一汉白玉做成的品字形须弥座,周围有彩画的木栏,座台上有一垂花木罩,罩中供奉一尊接引佛。
过戒坛,即到了观音殿。此殿面阔三间,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檐下装有斗拱,廊下悬挂一块金字横匾,上为乾隆皇帝手书的“莲界慈航”的匾额,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像,还有元代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在潭柘寺拜佛时留下的拜砖。
从观音殿往东,有一座文殊殿,大殿富丽,主要供奉文殊菩萨。从观音殿往西,则有一座龙王殿。此殿盼廊檐下悬挂一条石鱼,长1.5米,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的物品。据说此鱼为玉皇大帝所赐,分为13个部位,代表13省,哪省有旱灾,敲击后便可下雨,还能为百姓灭灾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