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细说中国园林
3315500000015

第15章 北方园林(1)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北方园林表现出崇山性,园林中的山,无论真山、假山,都以高、壮为美,山体面积较大。这个特点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比较突出,如北海的琼华岛、御花园的堆秀山、景山公园的景山、恭王府花园的假山,等等。

在植物的配置方面,北方园林中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杨树、榆树等乔木类是用得较多的树种,其中以松柏和柳树最多,因为它们耐寒性强,能过冬。灌木类有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这大部分是不能过冬的。四季景色最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植物上,春来万物复苏,树木吐绿,仲春开始,百花齐放;夏季柳树成荫,荷花盛开;秋季枫槭变红,群山尽染;冬来万木凋零,雪花纷飞。

北方园林的建筑也非常有特点。北方地区寒冷,防寒是建筑考虑的最主要功能,所有建筑的六个面都显出抗寒耐雪特征。如四面围墙都用厚墙,窗子比较小,也比较少;窗扇用玻璃,很多用盲窗。又如墙与柱的关系,柱子不如墙宽而被包在墙体之内。为了减少室内热量流失,很少建江南园林的四面厅和敞厅,而且建筑物的坐北朝南在北方园林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抵抗北风的寒冷,建筑物朝向都把正立面朝南,背面朝北,正面开门开窗,北面极少开窗。·四面荷花三面柳

——济南大明湖

清代的诗人刘凤浩曾经撰写一绝佳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图画似的概括了大明湖和古城济南的风光。此联之佳,一曰对仗工整,即使杜工部再生也不过如此;二曰色彩丰富,形象生动,读之如观画;三曰概括,如此简练的笔墨能够概括大明湖及泉城的景色,唯此联也。当年,此联一出,即流传于世,大明湖之名也不胫而走。古园话沧桑

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的北部。此湖的成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记载:“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南……其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六朝时,湖内多生荷莲,因此名为“莲子湖”,据说当时湖方圆数十里,乘舟顺流而下可至济南北部的华山。

隋唐时,此湖又名“历水陂”。诗人李白曾有《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云:“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可见当时湖面的阔大,湖光山色十分秀丽,是一个发人游兴的胜地。天宝四年(745年),诗人杜甫在历下亭与大书法家李邕欢宴。杜甫即兴赋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句,由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之,现悬挂于亭前廊门两侧。

宋代时,此湖又称为“西望湖”,又因湖位于西城而称之为“西湖”。宋熙宁五年(1072年)济南太守曾巩,为防水患之灾,浚湖修渠,建北水门,以调节控制大明湖的水位,大明湖现在的规模大体上在宋代就形成了。

元代时,大明湖有文字记载的,有于钦所撰的《齐乘》,其中记日:“净池今名五龙潭。”金代则有元好问的《济南行记》,文中称此湖为“大明湖”。由此可见,当时有不少文人都游历过大明湖。如元代的大书画家赵孟頫曾游历大明湖,并画一幅“鹊华秋色图”,其中的鹊华桥就是大明湖的“七桥风月”中的七桥之一,古人称之为“鹊华烟雨”,是为济南八景之一。

清代时,大明湖已经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乾隆皇帝还曾经在此湖畔居住过一段时间,对景生情,写了一首诗:“雨后荷花承恩露,满城春色映朝阳。大明湖上风光好,泰岳峰高圣泽长。”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历下亭重建,亭上匾额就是乾隆皇帝所题。

1949年以后,政府对大明湖进行疏浚、修缮,1958年以湖为主与西北两侧的古城墙辟为公园,沿袭大明湖的旧称。四面荷花三面柳

大明湖为一大型的公共园林,湖水面积为46.5万平方米,滨湖游览区面积39.5万平方米,湖水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聚而成。诸水经百花洲,穿过鹊华桥,汇入大明湖,出北水门注入小清河人海。因此大明湖素有“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大明湖的建筑基本上是环湖而建,以南岸和北岸为多。南岸有鹊华桥、稼轩祠、明湖居、遐园、七曲石桥、九曲亭等建筑;北岸有铁公祠、南丰祠、汇波桥、汇波楼、北极阁、月下亭、小沧浪亭等建筑。大明湖中多岛,有翠柳屏、小南岛、湖心亭、北洋洲、汇泉堂和历下亭诸岛,许多著名建筑就建在岛上,如历下亭等古建筑。庭园深几许

穿过林阴蔽日的鹊华桥,就到了大明湖的南门(正门)。此门为一座五间七彩重昂单檐式的牌坊,坊上绘有“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彩绘,中间门额上的“大明湖”三个大金字为济南文人于书佃书写,整个坊给人的印象是富丽堂皇、高大雄伟。

进南门往西行不远,就到了有江南风格的遐园。园内古木参天,沿荷池建有亭、榭、阁、廊,池上还架有曲水虹桥,环境十分清幽。

出遐园再往西,便是“辛弃疾纪念祠”,这是一座官署式的建筑。辛弃疾为南宋著名的词人,词风刚劲,境界弘阔,为豪放派词人的顶尖人物,与北宋的苏轼并称。此祠的东侧开辟了一个广场,占地3000多平方米,名日“幼安广场”,是为纪念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而建的。广场的四周点缀有湖石假山,花坛树木环绕,与古雅的稼轩祠相得益彰,显得宁静和谐。

从稼轩祠稍往北,有一临湖滨的七曲桥和九曲亭。沿着七曲石桥走向湖心,石桥尽处,有亭翼然。此亭名九曲亭,又名藕亭。、此亭平面为六角形,攒尖顶,亭基为石砌,设有六券洞门,水流洞门,轰然有声。从稼轩祠的大门,经过曲桥,直至伸向湖心的六角方亭,形成了一条错落有致的风景线。

大明湖中多岛,细数起来,有翠柳屏、小南岛、湖心亭、北洋洲、汇泉堂和历下亭诸岛。这些小岛点缀湖面,使辽阔的湖面经过诸岛的分隔,避免单调,显得有层次感。

诸岛中以历下亭最为有名。历下亭位于湖心的东侧,四面临湖,水天一色,环境十分幽静。历下亭一直是古代文人聚会的地方,从唐代的杜甫与李邕会面开始,历代都有文人于此雅聚,谈诗论文。亭前楹柱上镌刻的清人何绍基书写的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更是吸引了游人的眼光。

从历下亭泛舟北去,便到了大明湖的对岸。这里是济南古城墙遗址,滨湖一带的名胜古迹众多,滨湖岸成东西横向排列。滨湖北岸的中段有铁公祠,为纪念明代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铁铉而建。此祠内有小沧浪亭,四角四柱,攒尖顶。立亭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济南八景之一的佛山倒影在此处可见。滨湖还建有一东西横贯的长廊,沿长廊而行,可以尽情领略泉城的湖光山色。

由铁公祠东行,就到了明湖楼。此楼两层,门匾“明湖楼”三字是著名书画家刘海粟所书。从明湖楼往东,有月下亭、北极阁、南丰祠、汇波楼,湖水就是从汇波楼下的北水门出园,流向小清河的。

由铁公祠沿湖滨路往西行,穿过游乐区,再往南行,有龙泉池、鸳鸯亭、湖滨长廊、******诗词壁刻。壁刻的北面,有假山、清泉、松林、草地,曲折有致的林中小径,向湖滨腹地延伸,构成湖滨的一片宽阔幽深的林阴地带。·泉似珍珠洒玉盘

——济南趵突泉

中国的词就其风格来说,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则以李清照为代表。李清照的词,深受李煜、晏殊、欧阳修、秦观等人的影响,词风清新流利、明净自然,就女性来说,她的词可以说冠绝古今。李清照的故居就在趵突泉公园的漱玉泉旁,她的词集即取名《漱玉集》。现在,漱玉泉北建有李清照纪念堂,这位杰出的女词人为趵突泉公园增添了不少文学的色彩。古园话沧桑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繁华地段西门桥南,是一座历史悠久、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林。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是古泺水的发源地。《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恒公“会齐侯于泺”,相传指的就是此地。

北魏时,泉旁建有娥英祠,此泉又称娥姜水。郦道元在考察这一带的水源时也作了记载,他在《水经注》中说:“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宋代时,趵突泉初名槛泉,熙宁六年(1073年),太守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始称“趵突泉”。所谓“趵突”,是形容泉水向上跳跃、喷腾不止的形态,“趵突腾空”为占代济南八景之一,是济南府代表性的标志。

南宋末年,济南为金朝所辖,当时政府所立的名泉碑,趵突泉列为七十二二泉之首。金代的诗人元好问还在《济南记行》中称趵突泉为瀑流泉,并记下了这一带的秀美风光。

到清代时,趵突泉已经闻名天下,乾隆皇帝几次到济南都必游览趵突泉,并且还亲自题笔写下了“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

1949年以前,趵突泉的范围不大,约有4亩,当时只是道教建筑吕仙阁的香火胜地。1956年辟为公园以后,政府将其扩建,将趵突泉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马跑泉、柳絮泉、皇华泉、卧牛泉等名泉划入园内,疏浚水池河渠,叠山置石,广植花木,修葺文物古迹,修建曲廊亭榭,形成了一个小巧玲珑、清幽雅洁的山水园林。泉似珍珠洒玉盘

趵突泉公园占地50余亩,是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公园的布局基本上是以泉水为主题,园内有趵突泉、金线泉、漱玉泉、马跑泉等20余处名泉,就像镶嵌在公园的一颗颗珍珠,并自然形成了园林的几个主要景区。其中趵突泉为中心景区,公园中较大的建筑物主要围绕趵突泉而建。如趵突泉的西侧就有观澜亭,北岸有一组较大的古建筑群,通称三大殿,东池的北岸就有蓬莱茶社,趵突泉以南石湾泉处有沧园,这是纪念明朝文学家李攀龙的一组建筑。漱玉泉也是一主要景区,这里的建筑主要有李清照纪念馆,并且这里名泉荟萃,东边有马跑泉,西边有金线泉、柳絮泉、皇华泉、卧牛泉。位于公园西部的万竹园也是一个主要景区,这是趵突泉公园的园中园,园内有望水、白云、东高等名泉,是一处独具风格的私人庭园。庭园深几许

进入趵突泉东门,迎面是一座怪石嶙峋的假山,南北宽30米,主峰高4米。此山由太湖石叠成,玲珑剔透。山下有洞,洞口有巨石悬垂,洞深约四五米。此假山立于门前,是为“障景”的手法,作用是使园内的景色不直接显形于外。

趵突泉为中心景区。走近趵突泉,可以看到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周围绕以石栏,池水深2米许。泉水自地下岩溶裂隙中涌出,三窟并发,水分三股,浪花飞溅,如沸水瀑突,声若隐雷。

趵突泉的北岸有泺源堂。此堂始建于北宋的曾巩,明代时又重建。此堂雕染画栋,黄瓦红柱,建筑风格凝重古朴,气势伟岸。堂前的抱厦柱上刻着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咏泉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泺源堂后院墙壁上还嵌有明清以来文人的石刻。院内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所题的两块御碑,一块题日“激湍”,一块为乾隆手书的《趵突泉游记》。

从泺源堂往东有尚志堂,这是一处幽静的庭院。尚志堂内有条石砌的水渠将院落分成两个部分,有回廊曲折环绕,贯通全院。堂前为玉兰院,植白、紫玉兰数十株。每逢花期,暗香浮动,沁人心脾。

漱玉泉是趵突泉群中水位最高的泉池。泉池由块石砌成,长方形,长4.3米,宽3.1米,深2米。泉池东、西、北三面围以白玉石栏杆,池南壁地无栏,泉水从石壁上平展溢出,状如水帘,经过一片云集的乱石斜滩,泄入附近的一池塘里。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故居就坐落在漱玉泉边,现已扩建为李清照纪念堂。堂内有李清照立像,厅内的墙上悬有历代名家为李清照所作的题咏,李清照的词集《漱玉集》就是取名于此泉。所谓漱玉,出自《世说新语》中“漱玉枕流”的典故。

从漱玉泉往东,有一片竹林,林中立一龟石,堪称济南第一名石。此石原为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与龙、凤、麟同称济南四大灵石。龙石早已不知下落,凤、麟二石则早已毁损,龟石则是1977年从济南文庙移运于此园中的。龟石高约4米,挺拔露骨,多空窍,纹理清晰,具有瘦、透、漏、皱的特点,观赏价值极高。

从趵突泉往东行就到了金线泉。金线泉十分奇特,由地下涌出两股泉水而形成对流,在水面上则形成一条游动的波纹,日光照射池底,金光闪亮,此波纹有如游丝,时隐时现,在水面左右摆动。金线泉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金线泉长2米,宽1米,池深1.2米,池壁和周围的栏杆均以雕刻精细的汉白玉砌成。

从金线泉再往东,就到了皇华泉。泉池长6.3米,宽4.1米,池深2米。皇华泉得名于《诗经·小雅》中的“皇皇者华”。据说皇华泉是称颂曾耕于历山下秉承尧的旨意施恩于民的舜,还有说是称颂汉文帝派到济南向伏生请教《尚书》的使臣晁错的。

柳絮泉位于李清照纪念馆西南20米处。柳絮泉池长3.5米,宽2.3米,深1.5米,呈南北长方形。池壁用大理石砌成,池周置汉白玉石雕护栏。据《历山县志》记载:“柳絮泉在金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翻如絮飞舞”,故名柳絮泉。

如果从李清照纪念馆往东行,就可以看到一座苍翠峻峭的叠石假山,假山的背面就是马跑泉。马跑泉与浅井、洗钵诸泉连为一体,其东岸有一置石,上刻“马跑泉庚申”五字,为李予昂(渔岸)题。·依山就势巧布局

——太原晋祠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他不仅在政治上成就很大,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传说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山西晋祠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完全以王羲之的笔法写就。此“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书法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道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游晋祠,此碑是不可错过的一处文化景点。古园话沧桑

晋祠位于太原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据《史纪·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次子叔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堂,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虽然源于周,但晋祠最早的记载只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晋祠当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建筑了祠、堂、飞梁,等等。

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并且他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改晋祠为大崇皇寺。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杨坚崇信佛教,为弘扬佛法,他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反而坐落在旁边,退居于次要的位置了。依山就势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