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而且也是古园林的源头。这种园林因为能够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因此规模最为宏大,建筑和装修最为奢华和富丽。明清以后的皇家园林又充分吸收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重视园林的诗画意境和文化含量,再加上工艺精湛,因此皇家园林也代表了中国古园林的最高成就。
皇家园林按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处于宫城中的宫内花园,这类花园面积不大,又因为受周围殿宇的影响,往往布局比较规整,只能是宫城中的点缀。这一类花园有故宫最北端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乾隆花园等。二是建于宫城近旁的宫外花园。这些花园规模要比宫内的花园大得多,并且能够利用一些有限的自然山水风景,因此无论空间还是景深变化,都比宫内花园要精彩得多。这一类花园有北海和中南海等。三是山水花园。宫内与宫外花园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帝王恣情山水的要求,因此要在京城远郊甚至更远的地方建园。这一类园的选址一定是自然山水相当优美的地方,并且常常将真山真水包入花园中,所以能够塑造出具有自然野趣的景色,并且能够把人工山水园与自然山水园的特点结合起来,是皇家园林中最富艺术价值、景观最多、最美的一类。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东西对称是帝苑
——御花园
北京的皇家园市市中,有一座建造年代较早、并且屡经社会变迁和战 乱却破坏较少的园林,这就是位于故宫中的御花园。御花园的功能是供 帝王在办公之余休憩之用,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建筑形制与质量却是一 流的。御花园因为与故宫连在一起,无形中受其建筑风格的影响,所以 在建筑布局上十分讲究对称,从中轴线往东西两边,其建筑物的布局完 全呈对称的形式,并且建筑物的外形也十分接近,可以说是大同小异。这 种建筑特点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特例,是皇家园林中所特有的。古园话沧桑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御花园为宫殿的后苑,据《明宫史》记载:“坤宁宫之后,则宫后苑也,钦安殿在焉,供玄天上帝之所也。”可见在明代,此苑内的钦安殿还是供奉玄天上帝的地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15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东西对称是帝苑
御花园占地有18亩,南北长90米,东西长130米,呈横长形。御花园是现今最古老的宫内苑囿,其景色与以山水为主题的皇家园林有很大的差别,其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布局对称严格。此园有明确的中轴线,主要建筑与园林小品都相对布置,如花园的西北一带,由位育斋至千秋亭,与园东北一带从形式到布局,都采用一左一右的对称布局,就连建筑的命名也采用了对仗形式,如金香对玉翠,浮碧对澄瑞,万春对千秋,十分工整。这种对称的布局主要是为了与故宫的建筑形式协调。第二,多古树名木。因建造的年代久远,并且很少遭到破坏,故园内有许多古松古柏,一般都有几百年的树龄。这使得园林更为古朴.更具有文物般的厚重。第三,建筑密度高。因为受条件所限,同时也为了与故宫肃穆威严的整体风格一致,御花园不可能布置太多的山水风光,因此各种殿、堂、亭、馆、斋比较密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园林风貌。庭园深几许
从故宫的坤宁宫进入御花园,首先见到的是一座青砖券洞、琉璃瓦歇山顶的天一门。天一门两侧有低矮的红墙黄。瓦的宫墙,墙下植有翠竹数丛,相对于肃穆的故宫来说,多少有了几分清雅。天一门前的须弥座上置鎏金麒麟一对,似在看守门户。
进入天一门,即到了钦安殿。此殿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重檐盝顶,屋顶中央设鎏金宝顶。钦安殿前的须弥座下左右各植有一棵白皮松,树老根深,树干斑斓,针叶茂密,为金碧辉煌的大殿增添了几分自然和历史的色彩。 从钦安殿往东北侧行,可以看到一座叠石假山,北靠着高大的宫墙,峻拔峥嵘,起伏跌宕。此山名“堆秀山”,明代万历年间所建。山顶筑有一亭,名日御景亭。此亭方型四柱,四角攒尖,绿色琉璃瓦黄剪边上覆以鎏金的宝顶。亭四面还设隔扇门,亭内设宝座。此亭是九九重阳节帝后登高的地方。 堆秀山的东侧,建有一座南五开间前出廊的建筑,这就是擒藻堂。此堂五开间,前有走廊,歇山顶。这是皇帝的书房,乾隆帝经常在此小憩览书,还曾写诗一首:“摛藻堂边一株柏,根盘厚地枝擎天。八千春秋仅传说,厥寿少当四百年。”
摘藻堂的南边建有一个长方形鱼池,鱼池正中南北向横跨一座石拱桥,桥上建有四面敞开、前出抱厦的浮碧亭。亭内天花有八方,中间是双龙戏珠藻井。立于亭中,可观鱼池金鱼戏水,水面睡莲宛若簇绵,竟开在碧绿的莲叶上。
浮碧亭之南是万春亭。亭子平面为方形,四周出抱厦,但亭的最上层却为圆顶,这可能是出于“天圆地方”的考虑。
从钦安殿西北侧前行,可以到延晖阁。此阁三开间,黄琉璃歇山顶,外观为上下两层重檐。阁的上层四周环绕回廊。登上此阁,也可以俯观全园古柏参天、建筑华丽的景色。
从延晖阁往南行,可以看到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称为四神祀。到底是祭祀哪四神,今人不得而知。此祠堂平面为八角形,攒尖顶,前出抱厦,其建筑形制完全是一座亭子,之所以取八角形,可能与八卦有关。 从延晖阁往西行,走过一座花坛,就到了位育斋。位育斋坐北向南,五开问,硬山式卷棚顶,建筑结构与形制与东部的搞藻堂大同小异。斋的西北角有一座玉翠亭,四角四柱,攒尖顶,瓦顶用黄、绿、蓝三色琉璃瓦相同铺就,形如棋盘格,显得十分活泼。
位育斋前也有一个鱼池,与东部的鱼池基本相同。池中也跨建一座拱桥,桥上建澄瑞亭一座。此亭与东部的浮碧亭完全一样,两亭在空间布局上完全对称。澄瑞亭之南有一座千秋亭,其形制与东部的万春亭也完全一样,这种对称形式是御花园的一个特点。·似断非断有奇趣
——乾隆花园
清代的十个皇帝中,乾隆算得上是文武全才,因此他对自己有个说法,自封“十仝老人”。他在书画上经常题署这个头衔。他认为自己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诗词书画,在历史上的皇帝中都是一流的,因此概括以十全以称其极。如果论其诗词书画方面的艺术修养,乾隆帝在历代帝王中的确是相当优秀的。虽说达不到宋徽宗的水平,但恐怕也仅仅是处一人之下。正因为乾隆帝的艺术修养深,他所监造的园林市也是一流的水平,故宫的乾隆花园即体现了这位皇帝的艺带修养。古园话沧桑
乾隆花园即故宫宁寿宫花园,位于故宫的东北隅,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才完工。乾隆皇帝做满60年皇帝退位后,经常居住在宁寿宫,为了满足自己退位后颐养天年的愿望,于是在宁寿宫的西边建了这座花园。花园建成后,乾隆皇帝十分高兴,花园的各处建筑都是由他亲自命名和题字。如“遂初堂”,意为此堂了遂他23年前想做太上皇的心愿;“符望阁”,意为此园符合他年老退位休养的愿望;还有“倦勤斋”,意为“耋期倦于勤”,即年老了应该安心休养了。花园里的许多匾额、楹联、诗词多出自乾隆皇帝之手,如古华轩内的楹联“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期”。此花园到处都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影响所在,无论是题字还是意趣,都深深打上了乾隆的印记。似断非断有奇趣
乾隆花园的占地不足十亩,而且地形极为狭长,这种地形条件对造园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此园设计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隔”的艺术手法,全园隔成了四进,每一进都近似方形,分成了四个不同设置和特色的景区。第一进为古华轩景区,根据假山的走势,一路设置了轩、亭、廊、斋等不同的建筑物;第二进为遂初堂景区,这是一座封闭、严谨的三合院式的住宅建筑;第三进为耸秀亭景区,是以山石为主景的景区,交通主要有磴道、石洞和游廊,游人越山穿洞,颇有奇趣;第四进为符望阁景区,是全园最为精彩的部分,在延绵超伏的假山群中,点缀有符望阁、碧螺亭、倦勤斋、竹香馆、玉粹轩等景。庭园深几许
乾隆花园的正门是衍祺门,走进朱红色的大门内,迎面有一座假山似屏风挡住了游人的视线。这种“障景”的手法,是为了避免园内的景色从外面可以一览无余。绕过假山即到了花园的主体建筑——古华轩。古华轩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四周环以回廊,其屋顶为元宝式歇山顶。古华轩内装饰富丽堂皇,无论是家具还是各种木雕纹饰都充分展示了皇家的气派。
古华轩周围的景色十分优美,南面有绵延起伏的屏障山脉和参天古柏,东面有太湖石叠石山洞,盘环山道,沿着石磴登上山巅,可以看见一座平台,是为“仙台”。仙台四周装有青白石雕栏板、望柱,为登高观景之处。此假山下设有罩券门三座,西向可通达古华轩的小院,南向可通达仰斋小院,东则暗通养性殿西耳房,构造十分巧妙。古华轩的西面有一座禊赏亭,其平面为凸字形,重檐三出式歇山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的亭式建筑,亭下设须弥座,四周有白石雕竹节、翠竹的望柱栏板。亭下的青石地面上还凿有一渠,渠中清泉川流不息,这种人工制造的曲折渠槽称作“流杯渠”,是乾隆帝按照兰亭流觞修禊的样式仿做的。因此此亭称为“禊赏亭”。
禊赏亭北侧有叠石为山的爬山游廊,山巅上建朝东旭辉庭一座,为面阔三间带前廊、进深一间的歇山式建筑。登上东旭辉庭,可俯瞰古华轩周围一片的景色。尤其在金秋时节,清风送爽,皓月当空,轩前楸花翠柏相伴,有着诗一般的意境。
从古华轩的后垂门前行,就进入乾隆花园的二进院落,即遂初堂景区。这是一座三合院的住宅建筑。遂初堂为五开问前后出廊式的厅堂,卷棚歇山式屋顶。“遂初”典出晋孙绰之《遂初赋》,乾隆因“归政理得,以待天麻”得遂初愿之意,故借用其名。此院的东西厢房亦为五开问前出廊式的建筑。
过遂初堂,又进入下一景区,此景区以叠石假山为主景,满院落叠山,山中岩崖陡立,谷洞幽深,四周环以楼宇,景观很是独特。沿着登山小路可达山顶,山顶有一座方亭叫“耸秀亭”。此亭前有深达数米的悬崖峭壁,向下俯视有万丈深渊的感觉。
叠石山下峡谷幽深,山下有两个迂回曲折的山洞。最为巧妙的是,南洞可通遂初堂后廊,北洞则可以与三友轩后面的游廊相连。
山的西北建有两楼,名日:“延趣”、“萃赏”。二楼皆五楹上下两层带前后廊。楼下的走廊与曲尺形游廊相接,沿途可以观赏起伏变化的山石景色。
萃赏楼明间前后皆有门,并且是进入第四进院的过厅楼。如果从萃赏楼楼上的明间经过廊道,可达西连楼“养和精舍”,再经过曲尺外廊,过飞虹桥即可沿盘山小路东行到碧螺亭。此亭平面呈五边形梅花状,亭的所有砖、石、木等结构构件均饰以梅花图案。亭南的叠石山崖陡壁与萃赏楼间,有一座高架的飞虹桥连接,若向下望去如置身万丈深渊之上。
山峦以北即是符望阁,是此景区的中心。此阀平面为方形,纵横各五开间,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方亭式三层高阁。阁内的装修十分巧妙,室内分隔变化莫测,所以有人称此楼为“迷楼”。
符望阁北面即为倦勤斋。此斋为五开间出前廊卷棚式屋顶。斋之两侧用游廊与符望阁的两廊连接,形成四周为廊的天井院落。从建筑的布局来看,符望阁为全园的最高潮,倦勤斋则为后罩房,恰似文章的高潮与结尾。·太液琼华多野趣
——北海
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北海可以说得上是最优美、最丰富的一座。北海的历史悠久,元、明、清三代的统治者都在北海下了不少功夫。其中,下功夫最多的要算清代的乾隆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北海前后花了30年修建,所谓慢功出细活,从现存的建筑来看,无论是园林布局还是建筑形式,北海都是精益求精。古园话沧桑
北海位于故宫的西北侧,原是西苑的一部分。北海的历史悠久,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据说最早在辽太宗天福三年(938年),此处就建有行宫。金灭辽后,改称“中都”,挖海扩岛,兴建皇室宫苑。
元灭金后,元世祖中统五年(1264年),忽必烈决定营建大都,三次扩建琼华岛,重修广寒殿作为朝会之所。据史籍记载,此殿宽七间,东西36.86米,深19.50米,高15.36米,气宇轩昂,金碧辉煌。至元八年(1271年)再行扩建,改称琼华岛为“万寿山”。
未过百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大将徐达进占大都,元帝逃往漠北,大都改称北平。数年后燕王朱棣夺位,迁都北平,改称北京,于是又对北海宫苑进行了扩充和修葺。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再兴土木,扩建整修北海的宫苑,历时十年,北海楼阁林立,池水广阔,有蓬莱胜境之气象。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南下入京主政。顺治八年(1651年)兴建自塔及永安寺。乾隆年间,国家安定,资财丰厚,乾隆帝则大兴园林,于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1771年),前后用了30年的时间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重修与扩建,从那时起,北海就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慈禧太后又重修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对北海进行了修葺和扩建,不过规模并不大,只是局部的改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北海在炮火中遭到很大的破坏,许多建筑物都残损,令人痛心不已。从此以后,历经军阀混战、国内战争,北海日益荒芜残破。
1949年以后,国家稳定,人民安居,政府逐年对北海进行维修和重建,疏浚湖泊,清除淤泥,栽花植树,养鱼种荷,使古老的北海焕然一新。太液琼华多野趣
北海大约可以分为四大景区:团城、琼华岛、东岸和北岸景区。琼华岛景区有永安桥、堆云、积翠牌坊、永安寺、****殿、龙光紫照牌坊、引胜亭、涤霭亭、正觉殿、普安殿等建筑,还有著名的白塔,假山石碑、凉亭、殿堂高低错落,倚山而建,因此琼华岛是北海中景色最美、风景容量最大的景区。东岸与北岸景区主要是围绕太液池的两个景区,其建筑景点极为精致。尤其是静心斋景区,堪称古代皇家园林中造园艺术水平最高的“园中之园”。团城则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景区,四周全部是城墙围绕,其景色大异于其他地方。
北海过去是帝后及嫔妃游乐之地,相对于中南海而言,北海更多了一些野趣,更为开朗一些,这也是北海最为人喜爱的地方。庭园深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