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中国民俗
3315400000016

第16章 西南边陲(云、贵、川、桂民俗文化圈)(3)

·夜半偷妻——奇特的侗族婚俗

在许多民族婚礼中,新娘进门的时间,大多是在白天,而且是大张旗鼓,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而广西三江的侗族人却恰恰相反,偏偏讲究夜半迎亲。

夜半迎亲,侗族人也叫偷亲、偷妻。娶亲人事先不想张扬婚事,便由新郎率人夜“偷”新娘而归。待到新娘进屋,鞭炮突然鸣响,村中的人方知又有新娘进寨啦!

寒风料峭的冬天,是侗族人爱选的偷亲的季节。偷亲之夜,新郎家里装饰一新,喜气洋洋。新郎官与伴郎打点好行装,便悄悄摸摸向新娘的寨子进发了。他们装作行歌坐月的样子,不吹唢呐,不抬花轿,不打锣鼓,一路唱歌来到女方的木楼下,就像往日走寨一样轻松自然,旁人丝毫不能从中觉察出迎娶的迹象。而心中有数的姑娘呢,却早已约好了女伴们在楼中等候了。等到新娘家没有其他行歌坐月的后生时,新郎这才能敲门进屋。见到新娘家中的长辈,他们既不叩头,也不忙着递封包,而是礼貌地向老人问好,并和他们亲切交谈,新娘父母则乘机相一下女婿。这时的新娘子却像哑子一样,羞羞答答不肯说活。惟独那群女伴,像黎明时的山雀,叽叽喳喳七嘴八舌。一边陪新娘纺纱绣花,一边拿她逗乐打趣,吱吱的纺车声和着欢乐的笑语飘荡在木楼的上空,更增添了婚庆的和美气氛。

吃过便饭,在长辈招待新郎和伴郎的当儿,新娘早已在女伴的簇拥下换上新妆,准备上路了。临出门时,女伴们趁新郎不注意,抓把锅灰便朝他脸上抹去,虽有伴郎尽力护驾,新郎还是“在劫难逃”。一番嬉笑打闹之后,迎亲者个个一脸漆黑,众人则相视而笑。回家的路上,新郎和新娘走在后面,伴郎却要小心地在前面带路。因为如果偷亲泄密的话,调皮的后生们会在途中把便桥拆了,要新郎背着新娘过河;有的捣蛋鬼还在路上隐蔽处涂上一层烂泥,要把新娘的新花鞋弄脏,作为次日吃新娘油茶时的笑料。在伴郎们的仔细“侦察”和“护送”下,这对新人终于安全洁净地到达家中了。

新娘进屋要选吉时,所以在启程时,他们便会算好时间。若是到了男家寨子时还不到时辰,就要先在寨外歇息一下。新娘在约定的吉时一进门,新郎家立刻鞭炮齐鸣,欢贺新喜,一位命好福高的妇女要立即迎上前去,让新娘面向东方坐在方凳上。接着新娘接过婆母递来的锅铲和油茶滤,为夫家的亲人打一锅“新娘茶”。这是侗族独特的礼俗,意在众亲友面前展现一下新娘的贤惠与能巧。

喝着新媳妇的油茶,香在嘴上,甜在心里,古老的侗族山寨也在欢声笑语中迎来了晨曦。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一对新人从此踏上了新的生活旅途。或许有的人会问:这样半夜偷亲,夫妻之间就能和睦长久吗?别担心,其实他们在平时行歌坐月的过程中,早已建立了感情。否则若是姑娘不愿意,莫说去偷,就是用花轿去抬她也不会来的。

·“上刀梯”、“跳云台”——惊险的瑶族度戒礼

广西大瑶山的瑶家少年,一到成年时必须举行“度戒”仪式。度戒,又称“过法”、“斋刀”,在广西、广东、湖南和云南的瑶族地区都很流行。瑶家人认为,只有经过度戒的男孩,才有了成年人的权利,可以恋爱婚娶,参加社会活动,可以进一步接受师公法术的传授,且生前有神兵护卫,死后可以成仙并受人供奉。因此,每当男孩长到十五六岁,都要依俗举行这种带有民间宗教色彩的仪式。

度戒可以一人单独进行,也可以几个人同时进行,各地瑶族举行度戒的仪礼也大同小异。过去,度戒要接受“上刀梯”、“踩火砖”、“过火炼”、“睡阴床”、“跳云台”等多种艰苦考验,以培养男孩具有男子汉的勇气和力量。如今,有的地方度戒仪式逐渐简化了,“跳云台”便成了最重要的内容。

举行仪式前一个月,受戒的“师男”便每日净身素食,严守诸多禁忌。仪式由戒师主持。届时,人们在草坪上搭一个上窄下宽的方台,方台由四根木柱支起,一边用横木扎成木梯。受戒者在师公的带领下登上云台,等师公念完诫词,受戒者便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好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不做官欺人等。发誓完毕,戒师掷火于水碗内,表示如有违誓,命运便如火入水而灭。然后,受戒者双手交叉抱膝,全身蜷曲,从云台上勇敢地一翻而下,落在台下一张铺有稻草或棉絮的藤网上,台下立刻欢呼声四起,赞扬孩子的勇敢无畏,祝贺又一个瑶山汉子从此走入了社会。

行度戒礼时,人们还喜欢跳一种“捉龟舞”,俗称度戒舞。只见舞者手执双镲,时而连声碎击,时而抹镲起舞,时而弓步,进而蹲转,节奏铿锵,步法轻盈,活灵活现地表演了找龟、捉龟、看龟、挂龟等整套模拟捉龟的全过程。捉龟队伍队形不断变化,有时交叉,有时走龟花,有时又龙摆尾。舞者个个精神饱满,看者也都兴致盎然,整个舞蹈充分展现了瑶族人的诙谐幽默,极富生活情趣。为什么度戒之时要跳捉龟舞呢?相传,乌龟在洪荒之年曾撮合伏羲兄妹成亲,以繁衍人类,故瑶族青年在举行成年礼时都要跳舞捉龟,以训诫后人不要再听乌龟的话近亲结婚。

度戒完毕,为孩子举行度戒的家庭便杀猪酿酒,宴请全村乡亲和外来亲友,并酬谢师公及帮忙者。众人也纷纷向受戒者表示祝贺,为他的长大感到由衷的喜悦。瑶族人的度戒仪式代代相传,不仅使新一代走向成熟,还饱含着前辈对后辈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瑶族青少年从度戒过程中获得了勇敢坚强精神的熏陶。

·僰人悬棺——奇异的川南葬俗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差异,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丧葬风俗,大多数地方都只有一种祭奠方式,但贵州仡佬族却不这样,过去他们就有“热祭”和“冷祭”两种形式。

何谓“热祭”与“冷祭”呢?仡佬族家中老人亡故之后,丧家都要以牛为牲,行大祭之礼超度亡灵,谓之“做嘎”。“热祭”又称“热一嘎”,就是死者故去之后,趁着尸骨未寒,在停枢期间对遗体进行祭祀膜拜。“冷祭”又称“冷嘎”,方式就有所不同了。由于家庭的经济能力或其它原因,有的人家在亡者新故后无力当时进行祭祀,这就要先行安葬,等过一二年或三五年乃至十年之后再补作祭祀。反正不论是“热嘎”,还是“冷嘎”,对逝者祭祀这一仪式可是省不得的。

祭祀时,如果超度对象是自己的父母,就须临时专门搭设一个由四根柱子支起的方亭,以供行祭之用。亭顶呈宝顶圆拱,四角翘檐,亭柱和亭顶要用长青柏来进行装饰。仡佬族人把它称为“翁车”,是停放棺木的灵车的象征。若是“冷嘎”,棺木早已下葬,则在“翁车”内放置一个草扎的亡人“替身”,祭堂前面摆上酒礼肴馔,燃点香烛,在巫师“博帔”的主持下,经过“接亡灵”(将亡灵接到祭祀物所领祭)、“打嘎”(椎牛以供祭祀)和“献祭”等多道程序,祭祀才告圆满完成。

仡佬族人过去还有悬棺葬的葬俗。悬棺葬,即将棺木悬放在离地面数十米乃至近百米的岩壁上或洞穴内安葬。有的在陡峭的岩壁上凿洞插桩,再把棺木放在上面,有的则直接将棺木放在天然的岩洞之中。据专家考证,悬棺葬是从岩棺葬发展演变而来。在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洞穴葬。中华大地上的原始先民都曾过着穴居的生活,死后便有将亡者葬于岩穴之中的习俗,表示回到祖宗居住的老地方。后来时间长了,岩洞逐渐被棺木放满,就改为悬棺葬,仍寄托着让亡故灵魂回到祖先居住地方的心愿,如今四川南部麻塘坝一带的悬崖峭壁上,还存留有古代僰人悬棺葬的遗址。

·傩巫跳神——古风古貌的铜仁傩戏

傩祭是中国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迎神以驱逐疫鬼、祛除不祥的祭祀风俗,始于周代,属巫文化的一种。古人认为岁末阴盛阳衰,需抑阴扶阳,便多在腊月进行傩祭,以逐尽阴气。伴随着傩祭的广泛流行,傩舞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了汉代便有了盛大的宫廷傩舞,表现驱鬼逐疫的内容。从唐代开始,傩舞逐渐开始向娱人方向演变,内容也大大丰富,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的节目,个别地区发展成为戏曲形式,称为“傩戏”。

黔东铜仁地区便是中国的傩戏之乡,这里有苗傩、侗傩、汉傩、布依傩和土家傩等多种流派。以土家傩的覆盖面最宽,渊源最为久远,可一直追溯到战国屈原写《九歌》的时代。

戴上面具跳神,是所有傩戏的基本特征之一。土家傩的面具是所有傩戏中最有特色的。土家人说:“戴上面具是神,脱下面具是人。”面具在傩戏里绝不仅是一种表演的道具,而完全成了人神世界相互沟通的媒介。这些面具大多出自巫师或祖传艺人之手,形象生动,雕工精细,那清爽明晰的线条,色彩鲜明的层次,刀锋犀利的勾勒,富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征。扮演正神所戴的面具,形象威严,正直善良;凶神面具则造型怪异,满脸杀气;世俗面具更接近生活原型;丑角面具则形象滑稽风趣。

每一个傩面具,都有一个优美的故事,虽然大多为名不见经传的田头传说,但却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反映了土家傩戏的生活化和大众化。

东巴教也是西南地区一种民间宗教信仰,它是纳西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流行于以云南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因纳西语称其巫师为“东巴(或达巴)”,故而得名。它信奉多神,以神话中的人物丁巴什罗为始祖。相传丁巴什罗原是一位西藏喇嘛,因和高僧斗法失败,便退居今中旬白地村一带创立了此教。东巴教宣扬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认为宇宙间分为天堂、人间和地狱三界。然而,它却没有系统的教义和教规,也没有寺庙和统一的宗教组织,仅以今天中旬县的白地村为圣地。

东巴的宗教活动,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祭天祀祖到婚丧嫁娶,从节庆择吉到命名卜算,对纳西族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东巴教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东巴经。它用象形文字写成,经编目整理共有30类,涉及面广,包罗万象,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