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送童子”外,川西地区还有“抢童子”的风俗。相传东岳齐天大帝有妻妾三人,主管人间生育,人称“三婆娘娘”或“子孙娘娘”。每年,这里的人们都要在东岳庙举办娘娘会,演大戏庆贺求子。娘娘会由会首主持,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届时,先由新近得子的人家酬还木刻童子,这种“童子”用坚硬的檀木制成,全身涂抹油彩。会首收到童子后,便将其供奉于“三婆娘娘”的神像前“开光”,认为这样童子才会有灵气。待到午时三刻,焚香鸣炮礼拜之后,会首便站在高处,将童子像抛向求子的人群。这时,人群便声如潮涌,炸开了锅。大家你拥我挤,拼命抢夺木童子,据说抢得童子的人家便会很快得子。
四川的农村,有些地区还有到庙里面“拴童子”的习俗。在四川,送子娘娘虽没有专门的庙宇,但许多寺庙里都设有专龛来供奉。只见她的塑像慈眉善目,双手捧着一个白胖胖的婴儿,周围还簇拥着360个泥塑的童子,寓含每天向人们送一子之意。婚后不育的年轻妇女,常常在婆婆或姑嫂的陪同下,来到送子娘娘神像座前,虔诚地磕头进香,许愿祈祷。随后她又手拿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红线,到童子塑像前逐一端详,看到喜欢的童子便把红线拴在他的手腕上。据说这样不仅可以得子,而且生下的小孩还会长得跟所拴的童子一个样呢!
·泼水抹灰——四川凉山的婚礼风俗
四川凉山彝家的结婚仪式质朴中透着风趣,特别是双方对歌考问,又表现了对歌人的机智、灵巧,使整个婚礼始终沉浸在喜悦与欢乐之中。
婚礼开始当天的一大早,寨子里的姐妹们就来到了新娘家,为她贺喜,也为她送别。在女伴们忙着为自己梳妆的当儿,新娘唱起了“热打”(哭嫁歌),她是这样唱的:“春天来到,花儿就要开放!姑娘出嫁,就要离开阿妈!热打……热打……果子已经熟了,总不能挂在树上;迎亲的人就要来到,叫我怎么舍得离开家;热打,热打……”(热打,彝语为“拉着不要走了”的意思。)歌声如泣如诉,一唱三叹,既含情悲娓,又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一般新郎不亲自来迎亲,而是精心挑选一些强悍、机智、英俊、会唱而又善摔跤的小伙子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亲队伍人数不定,但只双不单。他们每人挑着一副谷箩,里面装着酒、肉、米、菜等礼品,不管路途多远,担子多重,中途是不许换肩的,更不能停歇,而要一鼓作气完好无损地将礼物挑到新娘家门前,否则就认为是不吉利。
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新娘却避入邻家,女方所有主宾也进入内室,并把大门紧紧关上,男方则推举出一位口齿伶俐的同伴上前央求开门。这时,女方也委派一位歌手提出一连串问题,要求回答。“考试”合格了,大门这才打开。
迎亲队伍刚进入院中,房中突然冲出一群青年男女,把早已准备好的凉水尽力地往他们头上泼去,迎亲人则奋勇冲向屋内。新娘的女伴们又每人抓一把用猪肉、炭灰合成的黑油彩,往迎亲的小伙子脸上乱涂乱抹。迎亲人这时只能躲避,不能反抗,据说这是为了再次考验新郎及其亲友的性情是否和顺。到了最后,个个迎亲小伙子的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着实令人捧腹,迎亲场面的热闹气氛由此大增。
这一天,送亲的姑娘们甚至还可以用小板或木棒穷追痛打前来迎亲的人,而此时迎亲的小伙子们虽有浑身力量,也只能听凭姑娘们发落了。当然,姑娘们的手下也会有轻重之分的,而替新郎接亲来的小伙子们挨打的背后也有甜头可尝。此时,他们可以向意中的送亲姑娘尽情吐露爱慕之情,而不必像平时那样躲躲闪闪,转弯抹角。姑娘们对此必然也是落落大方,不会怪罪对方的。
直到新娘家的长辈出面迎客,这场戏剧性的“打斗”才算结束。于是,接亲者被请进屋内做客,新娘的父母也出面招待。大家一起喝美酒,品佳肴,尽情欢乐,直到深夜。第二天一早,新娘便穿上艳丽的嫁衣,戴上金银头饰和彩带,由亲人背到马上驮往夫家。
·泸沽湖走婚 ——“女儿国”的浪漫风情
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这一族了。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世界上最奇特、最有自由色彩的婚姻形态。摩梭女孩成年(12岁)时会举行隆重的穿裙礼,从此之后,可由她挑选如意郎君,其他人(包括父母)均不能干涉。一旦选中,女孩会暗示情郎夜来闺房探访。摩梭人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双方不娶不嫁,不建立家庭,全靠感情维系关系。每天晚上所有的成年男人便到自己意中人的家中幽会,到第二天早上又回到自己的家中,小孩由女方家庭抚养。一旦感情破裂,男不走访或由女方在闺房门口放双男鞋即可离散,无怨恨,无忌妒,随缘而行,外人更不可有异议。
锅庄晚会,是摩梭女人挑选自己情郎的佳节。晚会时男女手牵手围成一圈,中间升起营火载歌载舞。姑娘们穿戴富丽,一生家当都挂在身上,头缠黑布大包头,身穿白色百褶裙,利用高亢的山曲对唱情歌,再端上一碗“苏利马”酒,要情郎当众誓言效忠。小伙子尽量表现自己的英俊潇洒,但有时兴奋过了头反而闹笑话,乐得大家伙人仰马翻。在舞会上男女牵手之际,如果女孩希望这个男孩晚上来走访,就会在男孩手心里扣几下,暗示晚会后随行,男孩可不去,但男孩没有挑选或暗示的权利。
目前,绝大多数摩梭人的家庭,是按母系血缘建立起来的。它的显著特点是,过偶居生活的男女“阿注”,都处在各自的大家庭里。在这个大家庭里拥有这样一些成员:母亲(和她的兄弟姊妹)——她的儿子和女儿(包括姊妹的儿女)——外孙和外孙女。通常,年龄最大的妇女是大家庭的家长。她主持家庭的财务,参加并组织家务劳动。家庭成员的集体劳动收入和个人的副业收入都归她支配。就餐时,全家围坐在火塘边,由她掌勺,一人一碗菜,平均分配,饭不限量。婴孩、儿童、老人都有额外照顾。男子在大家庭的地位相当特殊,他跟母亲和姐妹共同劳动生活,关系极为融洽亲密。他作为舅舅,深受外甥和外甥女的爱戴和尊敬,同样他有责任和义务赡养老人,抚育幼童。当舅舅年老丧失劳动力时,也能得到外甥们的特别照顾。
男女结交“阿注”时,有的男子也常去女“阿注”家,帮助干点活,所生育的子女,归母亲抚养。子女长大后,跟父亲也有来往。但是,男女“阿注”,父亲和她的子女,彼此之间都不承担权利和义务。作为“丈夫”或“父亲”的男子,始终只是女“阿注”母系家庭一个较亲密来往的“客人”而已。摩梭人结交“阿注”的随意性,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即同一一母繁衍的后代,不管是异父同母的子女,还是姨表兄弟姐妹等,都被禁止缔结“阿注”。但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和姑表兄弟姐妹之间结交“阿注”,一个男人和别家母女或姐妹结交“阿注”,舅母和甥男结交“阿注”,叔叔与侄媳结交“阿注”,只要双方都不属于同一个母系血缘,都不会遭到非议。摩梭人所排斥和禁止的,只是母系血缘的近亲。
摩梭人结交“阿注”是自由的,离异也是随意的,一般不会发生冲突。因为“阿注”的关系本身不专一,因此必然是不稳定的,在泸沽湖畔,摩梭人青年男女同时结交七八个“阿注”的现象常见,往往其中有一个是固定的“阿注”,而其他则是临时的“阿注”。进入到中年和老年,结交“阿注”的数目开始逐渐减少,到后来就通常只跟一个“阿注”交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