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速查手册
3315100000025

第25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9)

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文学的一种流派,得名于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小说发表于1956年,以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面临的思想动荡和改革为背景,描写了伏尔加河沿岸某小城一家工厂在1953年冬到1954年春发生的变化。作品抨击官僚主义,嘲讽势利小人,热情讴歌高尚纯洁的知识分子,这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社会,是具有胆识的非凡之举。它传达出了苏联政坛及社会全面解冻的声音。此后涌现出一批“解冻文学”作品,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如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等。

愤怒的青年

指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一个文学运动,是当时文学中占优势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民希望社会制度得到改革,但之后相继执政的工党和保守党都没有实现人民的这一愿望,引起大众尤其是出身社会中下层的青年人的不满。这种情绪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一些小蜕和剧本愤怒攻击英国社会的阶级壁垒,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1956年,约翰·奥斯本的戏剧《愤怒的回顾》上演,对英国社会作了全面的攻击,所以,成为这一运动的代表作,奥斯本本人被称作“愤怒的青年”,这个称号也成为整个文学运动的名字。其他的“愤怒”作家作品还有:约翰·布莱恩的小说《向上爬》,艾伦·西利托的长篇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等。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戏剧。这些剧作家在超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在阿尔特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中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的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一流派的代表作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等。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社会的一面哈哈镜,曲折反映了面对现实人们内心的荒诞和虚无。这一流派被认为战后西方社会思想意识通过舞台艺术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

黑人文学

指美国黑人创作的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美国黑人文学起源于黑人奴隶歌曲,这些歌曲,倾诉了黑人背井离乡、沦为奴隶的痛苦心情。黑人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19世纪以后陆续增多。表现形式先是诗歌,再是小说。作者多数是已经获得自由的黑人,倾吐黑人奴隶的苦难,控诉蓄奴制的罪恶。南北战争前后,以道格拉斯为首的黑人作家提出废除蓄奴制、争取黑人人权的要求。黑人文学的战斗性增强。之后,黑人文学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拉尔夫·埃利逊的小说《隐形人》和鲍德温的散文,均已达到第一流文学的水平。他们对种族不平等的抗议采取了更细腻、更深刻的表达方式,希望人们认识到黑人是具有全部人性的人。新一代的黑人诗人勒鲁伊·琼斯,则给自己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表示他对美国文化的鄙弃。

黑色幽默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约瑟夫·海勒、约翰·巴斯等。小说家运用夸张扭曲的手法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作家还塑造一些“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观点。“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但又强调社会现实是难以改变的,带有悲观绝望的情绪。

结构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人文科学的某些领域中流行的一种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新倾向。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不是一门哲学。它主张从事物的整体上,从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最早用结构的观点从事研究工作的是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研究的同时性概念。此外,还有人类学家施特劳斯、形式主义批评家普洛普等用结构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构主义文艺批评的重点是把叙述体作品作为整体来研究,从叙述者、语言、故事之间的关系去探求叙述文的结构。重要的著作有罗兰·巴尔特的《叙述文结构分析入门》、茨韦唐·托多罗夫的《结构主义诗学》等。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寓于作品本身,是作品内在结构决定的。因此,批评者应重在研究作品的结构而不是作品以外的因素。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鼎盛在50年代下半期。当时美国对外冷战,对内高压,出现了大搞白色恐怖的“麦卡锡主义”。人们对此极为不满,此时萨特存在主义传入美国,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摒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厌恶学业和工作,提倡回归原始的生活。“垮掉的一代”这个名字是其主要代表人物凯鲁亚克所起,他用“beat”一词指称他们这些“彻底垮掉而又满怀信心的流浪汉和无业游民”,也有人根据“beats”和“beatniks”把他们称为“避世青年”或“疲塌派”。这一流派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和小说。他们提倡“自发写作”,不受理性约束,主要进行自我发泄和表现。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巴罗斯的小说《****的午餐》等是其代表作。

现代主义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文学流派或思潮的名称,而是20********艺术中同古典文学传统,特别是现实主义相对立的各种文艺思潮流派的统称,又称先锋主义,包括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标榜重新寻求创作的美学思想基础,以解脱资产阶级思想危机。他们受到各种流行的非理性哲学的影响,如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等,创作中多表现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和不可理解,表现现代人的陌生感、孤独感等痛苦情绪。他们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的真实,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相对抗,热衷于揭示内心世界和潜意识的活动。在表现手法上,常用时序颠倒、充满象征性的语言等。现代主义的革新对20世纪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批评派

20世纪20-50年代一个重要的欧美文学理论和批评流派。它的先驱者是英国的休谟和美国的庞德,是在反对社会学方法、文化历史学派和各种实证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形成的。它主张脱离社会历史条件、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世界观等“外在”因素,孤立地分析文学作品。他们鼓吹所谓“封闭阅读”,就是要求批评家阐释作品文本具体含义,找出上下文个别词语在意义上的交叉,揭示暗喻、象征和整个象征体系的心理意义。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兹等分别以象征主义的诗歌主张和文字分析的批评方法奠定了新批评派的基本理论,30、40年代的新批评派发展了关于诗歌语言的理论和具体作品的分析。他们的理论为现代派诗歌开辟了道路。

新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中期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抵抗运动的产物,从诞生到衰退,持续了十余年时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它首先出现在电影领域,后来扩展到造型艺术和文学领域。它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属于这一思潮的多是一些青年作家,他们的艺术风格、美学观点等各有不同,但在题材的选择上,都着重反映抵抗运动和南方问题,并且成功地塑造了现代意大利文学史上的新主人公一反法西斯战士、游击队员、夺取土地的暴动者等,歌颂他们的高贵品质。此外,在体裁上,多用特写、回忆录或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等,突出其真实性。他们的创作使意大利文学重新回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来,并使之具有新的特征,所以称为新现实主义。

新小说派

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德国文学界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又称“反小说”。主要作家有娜·萨洛特、阿·罗伯一格里耶、米·比托等,他们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等的影响,在艺术上继承了“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的某些观点和创作方法,主张在人物、情节、结构、叙述方式和语言等方面都进行激烈的改革。他们认为传统的小说技法已经失去了活力,小说家有必要运用“非人格化的”语言客观冷静地表现事物,把人物作为表现某种心理或状态的“临时道具”。常用冷静、明确和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在叙述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主要作品有萨洛特的《马尔特罗》、《天象仪》,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在迷宫中》,西蒙的《风》和《佛兰德公路》等。

后现代主义

这个概念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这是一场发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或团体,它甚至没有统一的观念和指导原则。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使用,指随着全球化进程出现的一种多元化的思潮。有论者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有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消失等。总的说,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焦灼感和危机感等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