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洛书与五脏生成
河图、洛书不仅描述了阴阳五行的形成,反映了阴阳五行间的关系与运动法则,而且还描述出了生命体的形成过程与程序,即表述了“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请参看“古方术连线”一章中“人体生命的两仪生四象化五行程序”一节)。
(三)河图洛书的模型性
认真考究古河图与古洛书可知:河图描述了古四分历的历谱,洛书描述了古八节历的历谱,说明古河图与古洛书均完整地表述了天地复合运转的周期与周期节律;河图与洛书均描述出了天地阴阳二的升、降、沉、浮周期与交变节律,说明古河图与古洛书均完整地表述了古人对阴阳互动的运变周期与阴阳交合的交变节律的认识;河图洛书描述了古人的两仪生四象化五行与五行生成的观念和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的动态平衡观念,说明古河图与古洛书完整地表述了五行生克与五行关系的运动法则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与其所构成的思维方法与思想体系。
由上述可知,古河图与古洛书不仅模拟出了古人早期对天地复合运动周期与周期节律认识的雏形,而且模拟出了古人早期对阴阳运变周期与交变节律认识的雏形,同时还表述出了古人早期对万物运动的五行生克与五行关系动态平衡法则的认识。所以说,古河图与古洛书是古人最早模拟出的“天地人相似法则”模型的雏形。
(四)河图洛书中的“中五思想”
河图与洛书均以“五”为中央之数,包含了古人对五这个数的多方认识,现简单归纳如下:
1、古人以“五”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从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来看,人的身体以躯干为本,生出头和四肢共五件;人的四肢以脚掌和手掌为本各生出五指;人的感知依赖于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尝觉(舌)、触觉(身)为五觉;大地为东西南北中五方;植物为杆、根、枝、叶、果(或花)五项;动物有人类、飞禽、走兽、爬虫、游鱼五类;等等。我们的祖先在早期虽然不懂得什么是“全息现象”,但他们会思索“上天为什么这样安排?”所以古人认为,“五”是上苍给予人的前定和谐,也是赖以生发的基础。这种对“五”的认识是我国先民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2、“五”为中位数
五居于一、三、五、七、九之中位,也居于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的中位。作为中位数自然就成为个位数中最和谐的生发之数,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五的运转产生。从河图数字来看,一、二、三、四截止于五以此为生数;后面的六、七、八、九、十,不过是五加一、五加二、五加三、五加四、五加五所得,以此为成数。这种思维可能是用数表示五行生成的原因之一。
3、“五”是平衡中心
从河图上看,欲求得上下左右的动态平衡(加减平衡),中数只能是“五”。从洛书上看,欲使横加、竖加、斜加都等于十五,就必须使中宫的上下、左右、斜角的两边之和为定值,而一九、二八、三七、四六之对应也表明了“五”只能居于中央。古人动态平衡的思想决定了数字平衡的中心只能是“五”。
4、“五”是阴阳平衡的协调度
由古人的太极图可以看出,宇宙与宇宙万物内部的阴阳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运动之中,并通过运动寻求着动态上的平衡。这就需要在阴阳消长的变动中把握一个阴与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度。从河图洛书中可以看出,古人所设想出的阴与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度就是“五”。从河图中的五组数(1与6、2与7、3与8、4与9、5与10)的结合来看,每组数均为一阴一阳,每组数的差均为五,这说明古人用以协调阴阳平衡状态的数就是“五”。从洛书数上看,以五为中心,两边横加、竖加、斜加均等于十。这说明任意两端无论是阳之和,还是阴之和均为十,而十为两个五,表明“五”即能表示阳的中点,又能代表阴的中点。可见“五”是阴阳度的中点。所以说“五”是阴阳平衡的协调度。
5、“中五之土”是生成金木水火的基础
明代中医孙一奎在《太极图说》中引用了古人山阳度氏的一段话,即“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复会于一圈者,所谓合而言之,五行一太极也。然其指五行之合也,总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盖土行四气,举四者而赅之,两仪生四象之义也。”大意是指,五行相生,循环一周即太极(太极运动就是阴阳五行运动),阴阳五行相生的完成,就表示了一个太极的形成(指生命诞生过程的完成或物质形成过程的完成)。五行之中金为少阴之气,水为太阴之气,木为少阳之气,火为太阳之气,此四气乃是阴阳二气的细化,也是两仪生四象所表述的气机。总合水火木金而不及土,是因为土行四气,综合了水火木金。由河图洛书对应四时而知,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虽无土,但四季皆含土(三、六、九、十二月均为土且分别含有木、火、金、水之气)称“四季土”,所以说土行四气。由两仪生四象而知,木火金水分别表示出了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气机与气象。又由河图平衡态中显示出了“五”是协调五行形成中的阴阳平衡态的平衡协调度,是阴阳度的中点。可见中五之土,既是两仪生四象中的平衡协调度,又是木火金水的阴阳化合度(即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的阴阳差距均为五)。因此,土之气行于木火金水之中,并在生成木火金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五字系统的形成
自五行产生后,古人不断地围绕五行来探讨其它物类的原始属性,即按五行属性对其它事物进行分类与归纳,逐渐形成了五行系统。有五行配五方(东西南北中),《周礼》中有“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五行合五气〔寒、暑(火)、燥、湿、风〕,《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有“天有五行御五位”,即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五行合五色(青、赤、黄、白、黑),《尚书·益稷》中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其五色为“东方木,在色为苍(青)。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为黑”。五行配五味(咸、酸、苦、甘、辛),《尚书·洪范》中有“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即水配咸、木配酸、火配苦、土配甘、金配辛。五行配五常,即仁配土、义配金、礼配火、智配水、信配木。五行配五牲,即牛(土)、犬(木)、猪(水)、羊(火)、鸡(金)。五行配五音,即宫(土)、商(金)、角(木)、徵(火)、羽(水)。五行配五征,即雨以润物(水),旸以干物(火),燠以长物(土),寒以成物(金),风以动物(木)。还有五行配五脏、五行配五官、五行配五液、五行配五性、五行配五伦、五行配五态、五行配五器,等等。
(五)河图洛书中体现出的古代数学
1、河图洛书表明了“数”的产生
《周髀算经》中有“数法阴阳,数法日月星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按照古人的这一观点,“数”是根据观察天地阴阳运动而得来的,“数理”法于天地阴阳变动之“理”和日月星辰运行之道,所以说“数法阴阳,数法日月星辰”。所谓“数之法,出于圆方”中的“圆方”,有天地的含义即天圆地方,据说古河图与洛书均为外圆内方以合天圆地方。所谓“圆出于方”是指古人从地平线上来观测日月星辰的出入方位从而来确定其运行周期。所谓“方出于矩”中的“矩”是指广(即宽,下同)与长,而“方”本身就有广有长,由广与长来确定“方”。“方”有“位”的含义,即指方位,而河图、洛书正表明了阴阳五行、四时之方位及日月星辰的流转方位与运转周期。其方位与流转周期的描述自然就包含了数的运算。又如前述,现代史学家认为“河图洛书是古代的结绳记数”,“目的是结余产品储存的记数与以备匮乏时的分配使用”。那么记数的需要与匮乏时分配的需要,而产生“数”与“算术”就势成必然。所以说河图洛书表明了伏羲年代中国就产生了“数”与原始的“算术”。
2、河洛数表明了古代数学的雏形
魏晋时期的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序》中说“昔者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按周公礼制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包牺氏即伏羲,“以通神明之德”,是指伏羲受河图的启迪,“作九九之术”是为合“六爻之变”的计算需要。“按周公礼制而有九数”中的“九数”,来自黄帝的“洪范九畴”,由此古算术以《九章》命名即“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白尚恕先生在《九章算术注释》中解释“九九之术”时,认为“九九”就是乘法口诀,其理由是《管子·轻重戊》中有“虙戏(伏羲)作,造六法(六爻)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我国古代的九九口诀,由九九八十一开始,由于这一口诀开始于九九,所以称为“九九”。在古代可能把九九之术作为当时数学的代名词。按照白尚恕先生的解释和古代数学家刘徽的观点,伏羲为合六爻之变而作“九九之术”,说明河图与洛书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形成,而且很可能在伏羲年代就已经产生了乘法口诀和加减乘除的算术法则。
3、河图洛书表明了十进位制的形成。
从河图洛书中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十进位制观念。古人认为九之上为一零,且九九相乘尾数仍为一,所以称之谓“九九归一”。
(六)由河图洛书演化出的测算术
由河图与洛书直接演化的测术有“大衍术”与“相术”。在其他各类方术中也大量地运用着河图与洛书的数字法则、以数代象、阴阳交变、五行对应(与动植物及人体生命的对应)、五行生克与五行关系等。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仅介绍“大衍术”与“相人术”。
1、古代大衍术
河图由三十个黑点与二十五个白点共五十五个点组成。《易·系辞》中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意思是说,一、三、五、七、九为“阳”称天数(天为阳的代表),二、四、六、八、十为“阴”称地数(地为阴的代表);天数之和为二十五,地数之和为三十;天地之数共五十五。古人把这十个自然数组成的河图视为神奇的数字化模型,认为一切衍生变化尽在其中。而且这十个数是衍化一切数的根本,所以称其为“大衍数”。所谓“大衍术”是古人从“大衍数”中演化出的一项测算技术,其基本法则是按河图数中的五行生成,并以九、六、三为天、地、人的代表,根据五行生克与阴阳平衡来判断吉凶祸福。其具体方法请参看“古方术基础知识”一章中的“古人以数代象法在测算中的运用”一节。
2、九星术
前已述。请参看“古方术基础知识”一章中的“古人以数代象法在测算中的运用”一节。
3、相人术
相术包括相地术与相人术。相地术即风水学,请参看“古方术之根”一章中的“风水学的基础理论依据”一节。相人术又称相学,早在春秋初期就已有流传,《左传·文公元年》就有内史叔服看相的记载,战国时已广为流行。它是古人以天人相应为理论基础,以人体的形貌、举止、声、色包含生命全过程信息为依据,以河图洛书中的五行生克为基本方法的古代推测技术。在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等对相学均有较深的见地,《论语·为政》中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孟子·离娄上》中有“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心中正,则眸子既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孔子、孟子对人之外貌及言行与内在思想关系的这些论述成为后世相学中“心相论”的重要内容,并对后世相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汉初,相人术与相地术合称形法,《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形法包括相地、相人、相牛马、相刀剑等。其中相人术包括相面、相手、相骨、相痔、相行、相气色等,是通过对人体的形体、相貌、言行、气色、举止进行深入观察,并辅以详密的流年法来推测贫富寿福的古老观测技术。”相人术的观察对象包括炁场、头面、骨格、筋络、手掌、体形、动静、声音等各个方面。
相人术尤其是看面相与观手相在民间流传极广且影响颇深,直到现代仍然在茶馆酒楼、街头巷尾广为流传,也常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现存有关相人术的著述,以汉代许负所著《相法十六篇》与王充《论衡》中的《骨相篇》为最早。被收入到《四库全书》中的《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等均为五代、宋金时人所著。相人术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在近代史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五大流派即:“麻衣相法”、“柳庄相法”、“铁冠相法”、“水镜相法”与“英曜相法”。
(1)麻衣相法。传说宋初的陈抟在华山修道时遇一麻衣道人(也有说是麻姑)传他《正易心经》,并在石洞里用香灰画出人的头相、手相传其相术。传说陈抟依此编写了《石室神异赋》。由于此相术为麻衣道人所传,因此后人改编后更名为《麻衣神相》。
(2)铁冠相法。是由元朝末年的铁冠道人所传。传说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四位异人即铁冠道人、周颠、张三丰、布袋和尚(传说为弥勒佛的身相之一)。据说铁冠道人得到一本奇书名《泄天机》,由此而得道。铁冠道人从《泄天机》一书中衍化出了相人术并传之于世,后人称之为“铁冠相法”。其后传弟子云谷山人托名陈抟编著《铁关刀》又名《金铰剪》为相人术中内容较全的版本。
(3)柳庄相法。“柳庄相法”的创始人是明朝的袁仲复。他做过明朝的宰相,曾著《永乐百问》(含《柳庄集》)堪称历史名著。袁仲复别号为柳庄,所以由他创立的相法后人称之为“柳庄相法”。
(4)水镜相法。创始人是清代的范文亢,号水镜先生。古人以水或铜为镜,并认为看一个人的过去与未来如同以史为镜。水镜相法注重观察人体的生命炁场,并以人的生命炁场为主结合面相气色断人未来趋向。据说范文亢也是因得到了《泄天机》这本奇书,最后才修炼得道。因范文亢自号水镜先生,所以他传下来的相术后人称之为“水镜相法”。
(5)英曜相法。传说英曜相法是清初苏成龙根据刘伯温所著《英曜篇》衍生出来的。所谓“英曜”,是指较强的生命炁场,还暗指是真英豪必有光曜(即隐含着是真英豪必能在反清复明中起到影响作用的含义)显示,透过面部、五官就可显现出来(主要是观察人体生命炁场的强弱与色彩和面相气色)。在清朝初期,有很多血性汉人不甘异族统治,苏成龙(据说曾作过明朝武将)就是当时的志士之一。他在明亡之后,一直秘密地从事着反清复明活动,他所创立的英曜派不仅是相术门派,而且也是一个武术门派,其弟子在学了相术与武功后,就被派往各地以相术为职业,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并广收弟子,扩大反清力量。该派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帮派,他们在每省都设一个“大学士”,相当于一省的香堂堂主,下设“翰林”、“状元”、“榜眼”、“探花”、“举人”、“进士”、“秀才”等。该派不同于一般相术门派和武术门派,而是一支以反对异族统治为目的的政治力量,直到清朝末年都一直在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清末英曜派和同盟会联合,曾为国民革命起义做出过贡献。
民国以来,伴随中西文化的融合,相人术也出现了中西汇通的趋势。传统相人术中常以八卦与九宫方位解说,手相中以纹命名,而西方相术中则以星丘、线名之。民国以来的相术书籍,如《述卜筮星相学》、《中西相人探原》、《平原相法》、《相门精义》、《痔理大全》等,均融汇了中西相术,堪称中西结合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