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方术研究导引
3264600000026

第26章 古方术连线(二)(6)

2、止观法与六妙法门

天台宗(法华宗)的主要修炼方法称止观法。止是止寂,观是禅定,指静明观照,生发智慧,即:“止以修定,观以修慧”,其主要特征是:“融止观为一体,集定慧於一身”。止观法的主要著作有《园顿止观》、《渐次止观》、《小止观》、《不定止观》等。其中《不定止观》称六妙法门传说是大自在菩萨传下来的以修炼真息为主的方法。分六个阶段或层次,依次是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静息。“息”是“真息“,指人未出世前的先天之息。道家是用吸与呼之间的运化来调动真息(《大成捷要》中认为:“神入气为胎,气入脐为息”),而佛家的六妙法门则是用呼与吸之间的闭气来调动真息,所以佛家认为“出(呼)入(吸)之间谓之息”。所谓“数息”,所数者乃呼与吸之间空,其目的就是调动真息。所谓“随息”,所随者即真息,所以有:“息长则长、息短则短、谓之随也”之说。“止息”的第一层含义是止心,属于静、定、空的范畴。常言说“止心如止水”,要作到心止如水,静的毫无涟漪,才能“心静极而气动”。“止息”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止身,在止心入静的过程中,有“忧、喜、苦、乐、寻、伺、出、入”八障碍与“动、痒、轻、重、冷、暖、涩、滑”八触,均可能引起身动,所以要止身。由“心静极而气动”在五脏气动较强时(如与星宿对炼)同样会引起身动,佛家的要求是“止”,所以有“动时修止静修观”之说。“观息”是指“心止觉生”的状态,《六妙法门》中有“三昧正受,心无依持”,即“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恍恍惚惚”乃觉生之时。“还息”是指归还为胎息。“静息”类似于道家的龟息。

天台宗的创始人,南北朝时的智凯大师把佛家的六妙法门、禅定法与传统的中医、道家长生术及民间养气术相结合,创立了著名的“禅定疗法”。他把禅定疗法也分为六类。一是“止”,指意念专守身体上的某一点。如意守丹田穴可治疗胸气满、两肋痛、肩背痛、烦不能食等;意守足三里穴可治头痛、目赤痛、耳聋、颈项病等;意守病灶,并从健康处调白气补之,等。二是“音”,即通过发音而发气,也称六字气。智凯大师在《小止观》中提出了用六字调理五脏之炁的口诀,即:“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圣皆知,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至今仍被中医界广泛应用。三是“息”,指调息运气,包括:“上息”,指呼气时意念上行头顶,专治沉重类大病;“下息”指吸气时意念下行足底,专治虚悬类大病;“焦息”,指呼吸时想象有烧焦作用的元炁进攻病灶;“满息”,指吸气时意念使炁周遍全身,专治枯瘠、四肢痿弱无力等症;“增长息”,指纳入即吸气时意想将天边之炁纳入;“灭坏息”,指借吸入的天边炁能消灭病气;“冷息”,指意想吸入冷炁调理热病;“热息”,指意想吸入热炁调理寒病;“冲息”,指意想用吸入的炁能冲击肿结的毒气;还有“持息”、“补息”、“和息”、“刀息”,等等。四是“反相”,即寒病想火、热病想雪等。五是“观心”,即心念寂空。六是“符咒”。

3、观想法

观想法是密宗修炼的主要方法,由于其修炼方法要求密不外传,因此称密宗。传说是释迦牟尼去世后七百多年,龙猛菩萨打开了南天竺铁塔,得遇金刚萨锤(即金刚手菩萨),受《胎藏》、《金刚顶》两部密典,依此而修,传为密宗。所谓“密”,原义有三:一为众生秘密,指世人皆有功德法而不自知,遂成秘密;二为诸佛秘密,指诸佛修证的功德法;三为“三摩地”,指具体修持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修持者的身、口、意要与佛的身、口、意相应,被后世传为三密即:“意密”(也称心密)、“身密”(即身印与手印)、“口密”(即咒语),其中“意密”即观想法。在佛学显教的经论中,大多都以“清净其意,空了意识的妄想”为宗旨(即以 “无意识合天”法为主),而密宗的修持方法则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为主要方法,属于意识引领的范畴,但又不用意识引领气机,而是完全靠意念的观想(配以身印或手印与咒语)而达即身成佛的方法。观想法的修持程序首先是观想本尊即先修三脉七轮(包括灌顶),依靠观想把每脉每轮都逐次内视得清清楚楚,包括颜色及每轮所含的气脉,都要能看得明明白白,才算修通。三脉七轮修通后,即可修罗汉果与菩萨果。修哪一位罗汉或菩萨时,则要把该罗汉或菩萨的所有法身一一逐次渐进地观想修持,达到一念之间自身即成该法身,则为观想成就,即所谓的“生起次第”。其所有观想成就再返还于“性空自在”,即为 “圆满次第”。

所谓“身密”,即身相,合七支坐法和手结印契,包括不同的姿式与不同的手式,称“身印”与“手印”。身印类似于瑜迦中的各类姿式,包括罗汉堂中各罗汉之姿,手印类似于道家的捻诀,包括寺院中诸佛菩萨及罗汉的手形。

密宗又叫“真言宗”,所谓“真言”即“口密”的咒语,主要是修炼或作法时心中默念的口诀,也包括发音与发声。默念是通过心意(含意念力)与天地之(含炁)相交接,口诀除心意外还可通过发音与发声和天地之(含炁)相交接。如佛家的三种基本音:一是“阿”音,模仿的是婴儿出世时剪断脐带的一瞬间,人体生命之炁与天地之气第一次相交时的声音,所以叫先天音;二是“嗡”音(即“唵”),模仿的是自身的血脉流动音,即把双耳压紧使其听不到一点外界声音时,反映到大脑的则是自身血脉流动的声音;三是“吽”音,要求发自身丹田之气(如“吽”)。修炼外五行时通常要配用五行之音,智凯大师在《小止观》中也用六字音对应五脏与三焦,即:“呵”(属火对应心),“嘘”(属木对应肝)、“呼”(属土对应脾)、“”(属金对应肺)、“吹”(属水对应肾)、嘻(属火对应三焦)。还有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等。上述均说明发音与人体生命的先天元炁及元神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很可能与天地之的连接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现代科学还不予认可,但却早已成为老子《道德经》中“名可名,非常名”的实践方法。(象形字中,“丁”为神案,“可”字为神案前开口,是呼叫之义。所以说,“名可名”有发音之义,而“非常名”则有非常音的含义)。

上述是密宗的有相修持,其无相修持称“大手印”。传说在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密宗第三代祖师善无畏来华传密宗时,就传授了“大手印”法,后玛巴法慧(公元1012-1097年)创藏密白教与琼波大师所传的响巴迦举派等都主修“大手印”。“大手印”即大象征,指大智慧。修“大手印”不避异性,男女双修,教理与功法并重。“大手印”无任何依境,心如虚空,随缘任运,自观其心。

4、白骨观法

佛家有“五眼功”、“六身通”、“五神通”之说。“五眼功”为肉眼功、天眼功、法眼功、慧眼功、佛眼功;“六身通”为修身通、报身通、依身通、妖身通、鬼身通、漏尽通;“五神通”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白骨观”属内视观想法,以修证五眼功为主,据说从内视白骨开始,修到天眼功则达透视、远视、放大的程度,修到法眼功则具改变物体的形态、质量与时空的能力,修到慧眼功已能知前后事与阴阳事,修到佛眼功即达佛的境界,成为大智慧者。

有一种简单的对炼方法,就是两人对坐,可靠椅背或沙发,要坐舒适,勿动;对视做到大脑空,如发呆发愣,似看非看;双方逐渐可看到对方的生命气场,接下去会看到对方的脸逐渐变形如猴脸,此时瞬间会看到对方头脸上的白骨如骷髅头一般。如心中有惊惧感,所看到之形会很快消失;如能保持平静,任其自然,会逐渐看到对方的肋骨与整体骷髅。这究竟是真的透视到了对方的白骨,还是发生了眼离现象,恐怕一时还很难断定。比如静坐时,闭目内视,意想自身脏腑,久而久之同样也会看到脏腑的形状与颜色。假如你闭目意想一苹果,并且意念专一,苹果的形状就会出现在眼前。但这究竟是意想的幻景,还是真的看到了,恐怕还很难说清。虽然人体生命的内视觉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假想性,但现代科学也还无法否定人能内视与透视可能性的存在。

5、行定法、一念法、观音闻涛歌

“行定法”是指行走之中进入禅定,其要点也是调动内息。行定法要求吸、运、呼、闭均匀,时间均等,即吸行几步,运、呼、闭同样各行几步,通过运、闭两个阶段调动内息并进入禅定,故称行定法。“一念法”称“一心不乱、一念成佛”。净土宗通常使用此法,专心致志地仅念一句佛号即“阿弥陀佛”,以一念代万念,起到调心屏除杂念的作用,以达瞬间进入禅定。“观音闻涛歌”传说是观世音在南海普陀山修行时从海涛声中悟出的佛法,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即寂,即灭眼前,忽起超越,世间世出,十方圆明”。

6、祖师禅

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有大众都默然无语,不识他的宗旨所在,只有迦叶破颜微笑。释迦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与摩诃迦叶”。由此创禅宗之始。后人称迦叶为禅宗第一代祖师,阿难为第二代祖师。禅宗历代相传,至第二十八代普提达摩大师在中国南北朝时将禅宗传入中原,在少林寺开宗立派,经惠可、僧粲、道信传至弘忍。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执掌东禅寺时,门下弟子修持观念形成两派。一为渐修派,以神秀大师为代表,主张循序渐进,按“十七地”要求,依“四禅八定”层层修证,强调修心为主。其名言为:“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另一派称顿悟派,以六祖慧能为代表,主张“顿悟”并以“顿悟”为主解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名言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顿悟了“性中有慧”,并提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因此五祖弘忍传衣钵于慧能。由于衣钵之争,慧能携带达摩传下来的法衣逃往南方,先在广州法性寺,后在韶州(即韶关)宝林寺弘法,创立了南禅派,称祖师禅(北派称如来禅)。惠能著述的《坛经》是唯一的一部中国僧人著的经书,他所创的南禅派(即祖师禅)重在精研佛理,主张以“参”为主。所谓“参禅”即精研佛理;所谓“顿悟”即在参研之中,悟得真谛。事实上,“渐修是因,顿悟是果,无渐修则难以顿悟,无顿悟则何以成佛”,正如《楞严经》中所说“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参禅又称“参话头”或“参公案”,所参之话头约有三类问题,即:修行问题、哲学问题与带有预言性质的禅机问题。这三类问题中,流传最多的还是修行问题,因为这是禅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如南禅怀让渡马祖道一的故事中有:马祖在山中打坐,怀让在一旁磨砖;马祖问“大师磨砖为何?”答:“做镜”。马祖问“磨砖怎能做镜?”,怀让反问“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接着吟诵了六祖惠能开示志诚禅师时的一首偈语:“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皮囊,何为做功课”;马祖惊异,求教成佛之道;怀让启发问曰“如牛车不行,赶牛乎?赶车呼?”马祖顿悟。该故事中,怀让给马祖点明了人的身体是修行的工具如车,人心才是修行的主体如拉车之牛;同时也点明了修行的本质是修心,修心的要领在于修性,而性宫修炼的要点是磨镜。《三级至命荃蹄》中有:“羊车载火为中乘,牛车载炁为大乘”,《脉望》卷八中有:“透上关玉枕曰牛车”。所以,这里的牛车、磨镜均是指性宫修炼。又如唐朝李翱见庸丈大师时,庸丈大师暗示他两层含义:一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即告诫他要禁锢肾水才能“气贯长虹”;二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即告诉他修炼的基础是三脉七轮,而要点是中脉(上至百汇即顶,下至会阴即海底),要领是观想。第二类问题是哲学问题,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第三类问题是影射未来的禅机问题,如《黄叶禅师诗》等。

六、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古人天人交接的目的与目标,即:人体生命之炁与天地运转完全达到同向同行、同速同流、同频共振;人与天地合而为一,真正实现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使人能直接摄取天地之并从中获得巨大能量,能运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

(一)佛教大乘学说中的万法皆空

佛学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构建了人类思维的结果体系即八识学说,以及用“八识学说”解释了人类意识把握现象实在与本体虚无的程序级差,和修持中的序级作用。佛家说“因缘觉识法,一切皆是空”。其“空”的程序是:“先空色身,再空受识”,以达“五蕴皆空”。“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五个基本方面。若要进入禅定必须作到念空,若要真正作到念空,则先要看透生死(即生老病死)。其次要摆脱七情六欲消除“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悔”(会)等心障。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的“心”,并非自我意识思维作用的“心”(即非心神),而是指与宇宙同根、与万物一体的“真如妙心”(即元神,这里指阿赖耶识)。所以进入禅定后要“先空色身”,即达“静极光通达,寂照涵虚空”之境,以收“易筋、洗髓”之效;然后“再空受识”,“受空”指“五觉识空”,“识空”指“本识、心识”皆空;最后达到“色空”即“五蕴皆空”,仿合“真如妙心”。佛家所说的“色”即现代语中的物质,“色空”即“从有到无”,类似道家的“五行四象归两仪,两仪归太极,太极本无极”。佛家认为,如能证得“从有到无”,必能洞悉“从无到有”,即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佛的境界了。

(二)道家的炼虚合道

道、儒两家均重视生理与心理的一体效应,从修命立基开始,打下一定基础后再悟性返命、修身固性,循序证修精、炁、神,通过明心见性后,与天地灵相通方为“还虚、合道”。“炼神还虚”类似于“从有到无”,而“炼虚合道”则是指人与宇宙完全融合,原神已成纯阳之体,与天地相合。虚与空的另一种表述为“无”。宇宙本为无,宇宙的衍化是从无到有,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化五行而生成万物”。万物由阴阳交合而生,物质由阴阳五行所化,即“从无到有”。“炼身摄炁、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为生命回归之象,乃五行四象返归两仪,两仪返归太极,太极返归无极。所以说“从有到无”即为“炼神还虚”,与天地相融,返归于无极即为“炼虚合道”。

(三)老子的“无为无不为”与庄子的“与天地精神往来”

老子总结了亘古以来中华宇宙全息的灵学说,从宇宙自然整体上考察了人体与地球生命的生灭法则及其与万物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并以天人感应为中心提示了生命能连接宇宙能的基本形态与方法,即“无为”。张三丰说:“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可见,无为有多个层次。老子所说的“无为”,首先指“无欲”,其次指“无念”,其三指“无我”(即:“心静极”),其四指“气静极”,其五指“神静极”。达无自我之欲,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心,即进入无欲无念之无为境。庄子强调“坐忘”,目的就是“无为”,通过泯合天人、混同物我,使修炼者离弃了本体自我,而达与大道融通为一的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只有完全达到了炁静极、神静极,才完全没有自我,才是真正的“无为”之境。只有达到如此境地才能使人体生命完全回归到原始状态,人体生命之炁才能与天地之同向、同行、同速、同流、同频共振,才完全达到“天人合一”。只有达到真正的“无为”之境,才有可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才有可能从天地之中获得智慧与能量,才有可能运化“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衍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达“无不为”之境,也才能真正做到“无所不为”。这才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