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再整江山
32638500000075

第75章 救你一命

朱赝实在没有想到白斯文会来这么一手,这真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界。先说让这白斯文跟在身边,自此以后,自己再无秘密可言,二人便如同上了同一条船,只能同舟共济了。这对自己来说是个莫大的危险。如果不收留他,谁知道这货还有什么后手。这人无论的见

识和才智都高人一等,白白让他送了性命,自己也着实于心不忍。而且这个白斯文是个真小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且还是个赌徒。并且把自己和姚广孝并于一路人。想到姚广孝朱赝不由心中一动。大明史书上总是说建文帝如何残害叔父,如何如何为了削藩不择手

段。从一件事情上来看,史书也未必能信。1382年,马皇后病死,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以诵经祈福。道衍受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随侍燕王朱棣。一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一顶白帽子,朱棣大惊失色。朱棣本是燕王,这王上再加一顶白帽子且不是皇字么。此后

二人详谈甚欢,姚广孝随燕王北上。1398年5月,太祖朱元璋病死,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实行削藩,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燕王才被迫起兵。这期间已经过去了十六年。若说这十六年燕王没有谋反的企图,何至于将意图

谋反的姚广孝置于府中十六年。可见燕王垂涎大位久矣。十六年来无一刻不处心积虑,伺机而动。还是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想到这里,朱赝长出一口气。心中已经有了抉择。我一个穿越而来的人,难道连朱棣一样的勇气都没有么。

“听君一席话,足见白先生大才,胸中自有丘壑,朱某随无不臣之心,亦愿意和先生共谋富贵。还望先生能守望相助。”说完朱赝哈哈大笑,“哈哈哈哈......”白斯文也长舒了一口气,这个二选一的题他终于要到了想要的答案。一瞬间两人心中的隔阂和猜忌烟消

云散。

两人笑罢朱赝道:“白先生一路跟随朱某来此,不会仅仅是为了证实心中的猜测吧。”“自然不是,实不相瞒,白某是来救公子一命。”“救我一命,白先生何出此言?”白斯文道:“公子考武举意欲何为?”“先生不是明知故问吗,自然是扎根军旅,培植势力,

如今卫所之兵已经糜烂不堪。唯有在战场之上真刀真枪拼杀,方能建立权威,拥兵,拥兵.......”朱赝想说拥兵自重。可是这实在是太露骨了。好在白斯文是个明白人,也不在意,笑笑道:“公子的思路是对的,只不过此刻如果按照公子的想法,恐怕非但不能建功立业

。反而要失了性命。”朱赝一惊:“还请先生指教。”白斯文点点头:“,公子是山东的武举,山东武举若要派往抗虏第一线,当派往何处啊?”“自然是旅顺,东江,只是东江毛文龙号称手中有兵十万,与朝廷屡有诟病。所以不出意外还是被发往旅顺”白斯文道:不

错,公子必然会被发往旅顺,兵之大势,天时,地利,人和,得一可立于不败之地。先说这天时,辽东酷寒之地。那建奴生于斯长于斯,早已适应酷寒的天气。首先,官军就失了天时。再说地利,如今辽东全境几乎沦陷,唯有旅顺和东江互为犄角。旅顺半岛之尖岬。已

是孤城死地。粮食,兵源,盔甲器械等一切无不靠山东渡海输送。又能撑的多久?再说东江,毛文龙倒是收留了不少乌合之众。一切军需若不是朝廷供应,便是四处掠抢,名为官,实为匪。如今连陆地都不敢立足,只好占据几个岛屿苟延残喘。这地利就更谈不上了。再

说人和。这些年来,朝廷对建奴用兵,败多胜少,早就被建奴杀的胆寒。而这虏酋皇太极又是个枭雄般的人物,一改老酋以往之策略。笼络汉人,不再一味屠杀抢掠。重用汉人降将与文士。辽东汉人居然已有渐渐归附之意。反观朝廷,屡欠军饷。视武人卑贱如猪狗。长

此下去。恐将酿成大祸。”

白斯文一番话把辽东大势剖析的明明白白。听的朱赝有几分毛骨悚然。“公子若是不信,可以想想,这山东每年都用水师增援前线,次次只见满船满船慷慨激昂的将士奔赴疆场,却又见几人封官拜爵,得胜而归?这些人都去了哪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

人。想来与公子一样惊才艳艳,慷慨报国的必定不知凡几。谁不想提三尺剑报效国家,青史留名。如今这些英武之辈恐怕大多成了旷野枯骨,春闺梦郎。听完在下一番话,公子可还想去辽东否?”

白斯文见朱赝低头沉思又道:“再退一步说,公子就算去了辽东,朝廷顶多会给个百户官衔。手下百十余人,又能起的了什么作用呢。百户就不用说了,即便千户也是多于牛毛。先不说公子手下的兵士未必和公子同生死,共进退。就算是百余人一个整体又能如何,

十有八九是要做炮灰的。若是属下投敌,闹饷,哗变,就算逃过建奴的刀子,也逃不过上司的惩处。别说一个百户,就算是一个千户也是说杀就杀了。再说,粮食,军饷,物资,军备,样样受制于人,公子可有信心,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一路顺风顺水的建功立业?”

朱赝苦笑道:“在下再自不量力,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俗话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如今辽东已是死地。此去百死无生,我既然知道这是火坑,当然不会再傻傻的跳下去。”

白斯文嘿嘿一笑“辽东还是要去的,不然又怎么有机会立足军武,又怎么能打造一支百战强军呢。”“先生究竟何意?把我都弄糊涂了。”“若要去辽东,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哦,先生请讲哪三个条件?”“兵权,兵饷,兵备。”刚说到这里,白斯文肚子

一阵咕咕作响。“与公子相谈甚欢,一时忘了腹中饥饿,这不,却唱起了空城计,还望公子勿笑。”“先生这是哪里话来,我即刻让小二送上酒菜,与先生促膝长谈。”一会儿,小二把酒菜送进房内。白斯文也不客气,酒过三巡,白斯文道:“这兵权,至关重要,举两

个例子,当年孙武为吴王演练军阵,竟然杀了吴王两宠妃。为何?就是为了凸显军权,倘若这军令不通或是令出多门。这仗还如何打?当年周亚夫能一举荡平七国之乱,就是治军严整,众将士只知将帅,不知皇帝,便是如此。”朱心道“先生所言极是,当年的凉国公蓝

玉也是如此,大军在外,军令统一,才能克敌制胜。只是这样必然为圣上不喜,犯了天家大忌,这也是二人不得善终的缘故,只是此中的分寸还需自己拿捏。”“公子所言极是,再说兵饷,兵法上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今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钱粮,俗话说功

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一但没了粮饷,任你是百战雄狮也将不战而溃。历代强军,必有充足的粮饷来源。秦得天下在于关中沃野千里。汉得天下,在于汉中所出粮米源源不绝送往大军。就拿大明来说,令祖能席卷天下,成就霸业与当年刘伯温所献九字方针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第一条就是广积钱粮。俗话说,当兵吃粮,既然吃你的粮就理当为你卖命,天经地义。因此,这粮饷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

“最后这一点就是兵备了,即便是有了兵权,所有将士都听从指挥,又有了粮饷,人人都能吃饱喝足就能打胜仗了吗?自然还是不行,公子可以设想一下,假设敌军兵刃锋利,盔甲整齐,而我军军备不整,缺弓少箭,刀剑锈蚀,这仗恐怕也没法打。不过这兵备一节若用戚少保之戚家军来例举就好理解了,当日倭寇凶残猖獗。自是不用多说,数百倭寇居然穿州过府,如入无人之境,直抵京都南京城下。令我大明天威扫地,颜面无存。为何与戚家军对阵,总是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其中有两点。其一兵源。戚家军兵源多为义乌农民矿工,义乌人每每械斗,悍不畏死。这也罢了,那些矿工更是不得了。矿洞之下,漆黑狭隘,更兼矿难多发,凡是矿工都是脑袋别再裤腰带上的亡命之徒。自然凶悍无匹。首先跟倭寇对仗,但是这份心理就不落下风。其次,倭寇所倚仗者,不过倭刀而已。而戚家军,狼筅,鸟铳,火炮,刀盾,长枪,一股脑往倭寇头上招呼,倭寇不败才怪呢。多一军备,则多一制胜手段。少一军备则少一克敌法宝。现如今,即便公子在辽东有一只军队,又有几分胜算?”

朱赝听的是心悦诚服。起身一揖到地;“多谢先生指教,若非先生指点迷津,在下性命危矣,如今何去何从,还请先生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