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3258900000029

第29章 毛泽东品评《红楼梦》(9)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结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中堆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方谓他人命不长,如何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纷纷一似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飞鸟各投林》一首: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夭寿皆[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终身误》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及[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亦]香。”(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尊[波]噎满喉;照不见[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断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3、品点、运用其中的人物

******曾特别提及《红楼梦》一书中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

他欣赏贾宝玉的“叛逆精神”,“贾宝玉是同情被压迫的丫头的,”“贾宝玉要是生在今天,是参加革命了。”他能背诵书中林黛玉所写的诗;但却是从历史唯物观视角对他们进行解析。早在1951年,他在与周世钊等教育工作者谈话时说:“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他高度称赞《红楼梦》对王熙凤的描绘,“凤姐就写得好。”“王熙凤善使两把杀人不见血的飞刀。”

******也曾提及《红楼梦》里的其他人物,如薛宝钗、探春、贾母、贾政、薛蟠和刘姥姥。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刘英到中央队当秘书长。据刘英回忆说:“毛主席生活随便,爱说笑。他对中国的历史、小说熟极了,闲扯起来滔滔不绝,津津有味。《红楼梦》尤其谈得熟。有一回他问我:‘你知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是谁说的?’我说:‘黛玉的《葬花词》我背得,这句话哪个知道?’他得意地说:‘就是这位苏州姑娘说的啊!’他又问我:‘《红楼梦》里你最喜欢哪一个?’我说:‘当然是林妹妹了。’他连连摇头,说:‘《红楼梦》里最招人喜欢的是贾宝玉。他鄙视仕途经济,反抗旧的一套,有叛逆精神,是革命家。’”(《在历史的激流中——刘英回忆录》,****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68—69页。)

1937年5月,******在陕北“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讲话:“《红楼梦》的贾宝玉,要是生在今天,就不是去当和尚,而是参加革命了。”(湖北省社科院编:《忆董老》(第二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页。)

贾宝玉当和尚,见《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1938年5月中旬,一天,******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给学员们作报告。讲到鲁艺与社会的关系时,他说:《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大观园里有个林黛玉、贾宝玉。你们鲁艺是个小观园。你们也就是林黛玉、贾宝玉(说到这里,******两只手臂抱在胸前,笑了起来)。但是,我们的女同志不同于林黛玉只会哭。我们的女同志比林黛玉好多了,会唱歌,会演戏,将来还要到前方打仗。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大观园。你们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何其芳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942年12月,据范明《枣园初见毛主席》一文说,他在延安汇报工作后,******招待他吃饭。内称:“主席首先把辣椒糊豆腐给他碗里夹了一大块,拌着米饭香甜地吃起来,并说:‘辣椒!辣椒!不但可以下饭,还可以加强革命性,辣椒为用大矣哉,请大家多吃呀!’主席看我老是在夹吃菠菜豆腐,便顺手夹了一块辣椒肉放在我的碗里说:‘怎么你们关中冷娃不爱吃辣椒?’‘爱吃!比湖南人吃辣椒还凶!’我顺口回答。‘噢!还有比湖南人吃辣椒凶的人,怎么个吃法?’主席笑着问。‘油泼辣子夹蒸馍。’我认真地说。‘啊!好厉害!拿辣椒夹蒸馍,比我们辣椒拌米饭还凶,你们拿辣椒夹馍馍,怎么个吃法?’主席用筷子夹起了块米饭,绕个大圈说。‘不是用油泼辣子夹蒸馍,而是用盐馍夹油泼辣子!’‘由此可见,关中民俗强悍,敢于把皇帝拉下马,大闹西安事变,缚住苍龙,逼蒋抗日和爱吃油泼辣子夹蒸馍大大地有关系哟!’主席诙谐地为他爱吃辣椒的‘革命性强’理论找‘根据’。”(《党的文献》杂志1995年第3期,第62页。)

“辣子”,即辣椒。《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外号“凤辣子”。见该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报告里说:“小资产阶级还有另外一种性质,叫革命性。他们革命是革的,但是有点软弱。现在已经完全证明软弱是不对的。有一个章乃器,我给他戴了一顶帽子,叫‘章乃器主义’,我想戴得是有道理的。此人现在已同我们讲和,他对******同志说,他犯了错误。这很好。1937年11月,我在党的一次会议上批评过他,说章乃器的哲学不好,因为他那时提出了‘少号召,多建议’。这是自由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他的意见被我们战胜了。他是中间派,只有我们坚决地联合他,才能在长期的经验中教育他。以后自由资产阶级还会拿他的软弱性经常影响我们,因为他有那样一种性质,好像《红楼梦》上的林黛玉,洗涤后身上发出的那样一种‘香’,自由资产阶级身上也出了那样一种香,这种香,就是‘软弱香’。他出了那种‘香’就要找市场出卖,有目的地向我们延安送,给我们党以坏的影响。我们的宣传有时也太刺耳,玫瑰花虽然可爱,但是刺多扎手,‘羊肉好吃烫得慌’。对于那些绅士,玫瑰花虽可爱,但因为刺多他们不大喜欢。他们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探春。”(《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

“玫瑰花虽然可爱”等句,见《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贾琏道:‘前日我也曾回大哥的,他只是舍不的。我还说,“就是块肥羊肉,无奈烫的慌,玫瑰花儿可爱,刺多扎手。咱们未必降的住,正经拣个人聘了罢。”’”

1947年的一天,******和江青谈及地主闺女嫁给30岁的村长时,说:“林妹妹自然不会愿意嫁给焦大。可是,怎么办呢?”江青说,可以宣布无效。******说:“简单。……嫁给谁?嫁哪里去?难道找个薛蟠式的人物,那更糟!”(权延赤:《卫士长谈******》,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279页。)

“焦大”,贾府里的老仆人,其故事见于《红楼梦》里多处。最先出现于该书第七回《送宫花贾链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媳妇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那是195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在接见几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包括周世钊等)时,说: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能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徐中远:《******读〈红楼梦〉》,《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谈话中说:“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庭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换,也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

他还说:“我国家长制度的不能巩固是早已开始了。《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家长制度是在不断分裂中。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又有各人的打算。”(《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1961年2月,******看了中央机关民兵机要员小李参加民兵训练时拍的照片,“就在桌上拿过一本小册子,又接过小李递过来的一支铅笔,伏在桌前便龙飞凤舞地写了一首七绝诗。‘小鬼,这是一首为你题照的诗,我现在把它送给你,好不好?’******放下笔,转脸微笑着对小李说。小李一听,又惊又喜,急忙走近前拿起那本小册子一看,只见上面写下了四句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重红装重武装。’‘哎哟,主席,你太夸奖我了,这叫我怎么当得起呀!’小李看罢题诗,脸激动得通红。‘怎么就当不起?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说罢,爽朗地笑起来。”(《党史探索》杂志1996年第5期,第39页。)

1965年7月3日,******为减轻学生负担作出批示,其中指出:“不要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那样多愁善感,脆弱多病,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的革命青年。我们的青少年要像树木一样的坚强,不要像花草一样的脆弱!”(冯文彬主编:《******与青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晚年的一次,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孟:“孟夫子,你读过《红楼梦》吗?”“别的书没看过,这本书还真看了一遍。”小孟回答。“噢,读了《红楼梦》,那你说说看,有什么想法,这本书好看吗?”主席像是对一个几岁的孩子在说话,显得非常和蔼。“有的地方挺好看,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段写得挺有意思,有的地方也看不太懂。”“是啊,《红楼梦》我都读过十几遍了,有的地方也还是没有看懂,这个不奇怪嘛!”“主席,我怎么读到最后,看到他们的家族四分五裂、家境败落时,心里有点儿同情呢!”小孟向主席谈了自己的感受。“是吗?不仅你有同情,我也有同情呢。但又一想,就不同情了。荣国府、宁国府的败落,只不过是暂时丧失了吃人的权力,这个府与那个府的此起彼落,不过是狗咬狗的输赢,同情是大可不必的。”“我同情林黛玉,可不喜欢贾宝玉,他对那么多女孩都好,这叫什么事啊,一点都不专一。”小孟又提出了个话题。******对她分析:“林黛玉有句话讲得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她是个很有头脑的女孩子哩。但是她的小性儿也够人受的。贾宝玉,是个很有性格的男孩哩。他对女孩好,那是因他觉得女孩受压嘛。大观园里的女孩总比那些男人干净得多,你还不懂贾宝玉。”(郭金荣:《******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