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3258900000028

第28章 毛泽东品评《红楼梦》(8)

“自投罗网”,自己进入罗网(捕鸟的网),比喻自己走上死路。宋朝苏轼《策别十七》:“譬如猎人终日驰驱践蹂于草茅之中,搜求伏兔而抟之,不待其自投于罗网而后取也。”见《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凤姐因见他自投罗网,少不得再寻别计令他知改。”

1957年7月1日,******为《人民日报》撰写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该社论说:“文汇报写了检讨文章,方向似乎改了,又写了许多反映正面路线的新闻和文章,这些当然是好的。但是还觉不足。好像唱戏一样,有些演员演反派人物很像,演正派人物老是不大像,装腔作势,不大自然。这也很难。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34—435页。)

1957年11月14日,******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当时的国际形势,用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做比喻,他说:“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建国以来******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30页。)

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对我国留苏学生的讲话中说:“世界的风向变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现在全世界共有二十七亿人口,社会主义各国的人口将近十亿,独立、了的旧殖民地国家的人口有七亿多,正在争取独立或者争取完全独立以及带有中立倾向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有六亿,帝国主义阵营的人口不过四亿左右,而且他们的内部是分裂的。而是东风压倒西风。”(《******同志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28页。)

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里,分析了当前的世界形势。他说:“我认为现在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同志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页。)

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在团结问题上我想讲一点方法问题。我说对同志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不是敌对分子,破坏分子,那就要采取团结的态度。对他们要采取辩证的方法,而不应采取形而上学的方法。什么叫辩证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加以分析,承认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他的一切。列宁曾讲过,不犯错误的人全世界一个也没有。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96页。)

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提倡坚持原则与独创精神相结合,特别是批评京戏《法门寺》里贾桂式的“奴才习惯”,表扬《西厢记》里普救寺和尚惠明挺身突围请援兵,欣赏《红楼梦》里凤姐说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风格,称赞《苏报案》中邹容写的《革命军》把清帝制批得痛快淋漓和章太炎指名大骂光绪帝“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的气概,并列举古今中外著名人物,说明总是青年人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胜过学问多的人,总是后来居上,号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要有六不怕的精神。”(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又说:“我们要造成一种环境,使人家敢于说话,交出心来。马林可夫在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说:‘要造成一种环境。’这对群众来说是对的。先进分子应该不怕这一套,要有王熙凤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李锐:《“******”亲历记》,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页。)

1958年3月22日,******在成都会议上,在谈及辩证法时说:“苦战与休整的对立统一,这是规律,而且是互相转化的。没有一种事情不是互相转化的,‘急’转化为‘缓’,‘缓’转化为‘急’;‘劳’转化为‘逸’,‘逸’转化为‘劳’,休整与苦战,也是如此。劳和逸,缓和急,也有同一性;休整与苦战也有同一性。睡眠与起床也是对立的统一,试问谁能担保起床以后不睡觉?反之,‘久卧者思起’。睡眠转化为起床,起床转化为睡觉。开会走向反面,转化为散会,只要一开会就包含着散会的因素,我们在成都不能开一万年会。王熙凤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真理。不可以因人废言,应以是否为真理而定。”(李锐:《“******”亲历记》,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再长的快乐相聚,但总有一天要难过分开。见《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小红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1958年5月8日,******在****中央八大二次会议上作第一次讲话,主要讲破除迷信的问题。他说:“自古以来,很多学者、发明家,创立新学派开始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都是被人看不起的,或是被压迫的人。这些人到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学问多的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不能完全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大部分如此。他们为什么能变成发明家、学者、英雄呢?是因为他们方向对。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最怕事的是最无创造性的人。‘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家往往是最落后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名,年纪大了,有了地位了,不受压迫了,忙得很,就不去研究学问了。当然,不能全盘否定所有名家,也有例外的。年轻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李锐:《“******”亲历记》,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页。)

“人怕出名猪怕壮”,旧指人怕出名会招致麻烦,就像猪怕长壮了会被宰杀一样。现也指一些名人为了保住“名位”,往往胆小怕事,缺乏锐气。见《红楼梦》第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闹闺阃薛宝钗吞声》:“凤姐道:‘这些话倒不是可笑,倒是可怕的!咱们一日难似一日,外面还是这么讲究。俗语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终久还不知怎么样呢!’”

1958年5月20日,******在****中央八大第二次会议上作第三次讲话。在谈到插红旗辨风向时,他说:“为了插旗子,就要提高嗅觉,学会辨别风向,看刮什么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苏州姑娘林黛玉讲的。”(李锐:《“******”亲历记》,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1958年9月8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目前的形势对全世界争取和平的人民有利。总的趋势是东风压倒西风。”(《******同志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28页。)

1959年4月,****中央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提出,在党内要造成有话就讲、有缺点就改进的空气;号召大家学习海瑞精神,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要求中央委员们敢讲真话,不怕警告、降职、撤职、开除党籍,不怕离婚、杀头,要敢于坚持真理。”(李林达:《情满西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959年7月,******在庐山和周小舟、李锐、田家英、周惠等谈话。在谈到这次会议有压力时,******说:“不要有压力。我在上海会议说了,不敢讲话无非是六怕:怕警告,怕降级,怕没有面子,怕开除党籍,怕杀头,怕离婚。岳飞就是杀头才出名的嘛。王熙凤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言者无罪嘛。转告大家,也不要那么沉重。去年是几件事挤在一起了。郑州会议后,我开始****。打麻将十三张牌,基本靠手气。在肯定成绩伟大的前提下,中央愿意听取各种意见。但要保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不能泼冷水,不能泄气。我希望大家尽快统一认识,改正缺点,好继续跃进。”(贾思楠:《******人际交往实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186页。)

1962年9月28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国际形势。他说:“大家担心的是形势问题,尤其是国际形势。有些同志担心苏、美合作对我们不利。我总相信《红楼梦》上王熙凤说的那句话,‘大有大的难处’。现在,美、苏两国都很困难。美国政策委员会主席罗斯特曾发表一篇文章,基调是说美、苏都碰到了许多困难,而且是设法解决的。我也不认识这个人,他同我的某些想法不谋而合,差不多。美国不论国内、国际到处都碰钉子;赫鲁晓夫也是这样。不要忘记这一点。还是《红楼梦》上冷子兴说的,‘百脚之虫,死而不僵。’美国《锤与钢》杂志也说:美国像一株空了的大树,里边已被虫子咬空了,外边还枝叶茂盛。”(《******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06页。)

“百脚之虫,死而不僵”。“百脚虫”,即马陆,全身约长一寸,有三十多个环节,切断后仍能活动。典出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比喻基础雄厚,不会一下子跨掉。现用于贬义。见《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1962年12月21日,******在同华东的省********谈话中提出:“宣传部门应多读书,也包括看戏。有害的戏少,好戏也少,两头小中间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多起来,有点西风压倒东风,东风要占优势。《梁山泊与祝英台》不出粮食,《采茶灯》不采茶。旧的剧团多了些。文工团反映现代生活,不错。”又说,“《杨门女将》、《摆宴》还是好的,搞清一色也不行。要去分析,不分析,就谁也说服不了他们。”(董志文、魏国英:《******的文艺美学活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219页。)

1965年秋,******作词《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152—153页。)

“天地翻覆”,连整个天地都翻覆了,形容闹得厉害或变化巨大。******在1949年写的一首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也有“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句。见《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

1973年12月21日,******在同部队一些领导同志的谈话中,说到《红楼梦》写的“真事”是政治斗争时,他又很有兴趣地把第四回的“护官符”背了一遍,引以为证。又从《红楼梦》创作的动因和构思的角度,谈到它的历史主题:曹雪芹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写出来。真事就是政治斗争,不能讲,于是用吊膀子(爱情)掩盖它。******认为,《红楼梦》还体现了作为封建根基的家长制的动摇。(徐中远:《******读〈红楼梦〉》,《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

“真事隐去(甄士隐)”,“假语村言(贾雨村)”,见《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等多处。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是身前身后事,倩谁寄[记]去作传奇[奇传]?”(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

******书写的《红楼梦》名句和诗词,显见他的喜爱和重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央档案馆编:《******手书选集·古诗词下》(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