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3247100000046

第46章 痛击奸佞的铁如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柄铁嵌银丝如意,重一斤半,长51.5厘米。葵形如意首,柄首正面错一有翼异兽,似为传说中的神兽“飞廉”。桥形如意柄,中间起棱,两侧错银铭文篆书:“钩而无钒,廉而无刿,以歌以舞,以弗若是,折为君子之器也。”旁有“赵南星题”字样,还有“梦白”印模,背有错银铭文“甲子春制”。

如意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传统工艺品。据北宋高承编著的《事物纪原》记载,如意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当时始皇帝东游巡守,将如意瘗埋土中以聚拢帝王之气,祈求江山基业永固。秦代的如意形制如何,史料阙如,无从稽考。如意最初起源于“骚杖”,就是俗语“痒痒挠”,长约一尺有余,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手指造型的具有实用功能,能挠痒痒,故取其名曰“尽如人意”。汉代时期民间就广泛流传如意,材质也是多种多样,包括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等等。魏晋名士喜食丹药,药中含有重金属、矿石等物质,服用后浑身发热瘙痒,如意正好作为解痒的工具,颇受士人喜爱,是清谈雅士手中常持之物。汉魏之际也是佛、道两教大发展的时期,佛具中有“阿娜律”一物,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手持长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因“阿娜律”与如意形状类似,用起来也是随心所欲,称心如意,因此二者合流,成为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南北朝之后,如意的体量越来越大,制作也更加精美考究,逐渐成为一种贵族的豪华摆设。明清时期如意柄端常做成灵芝形、云朵形,柄微曲突出流线型,更显雍容华美。其材质来源更加丰富,不乏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珍贵材料,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巅峰,浮雕、镂空、镶嵌金银丝和各种宝石以及景泰蓝等工艺普遍应用,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如意的花纹图案更是丰富多样,寓意吉祥,如“松鹤祝寿”“麻姑献寿”“太平有象”“鸳鸯荷花”“凤凰牡丹”等美丽图案。明清两朝,皇宫中极为盛行摆设和携带如意,如意作为贵重的礼品,出现在皇帝登基、婚礼、寿辰、节日等盛典之中,王公大臣会向皇帝进献整套如意。例如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臣子为他专门制作了60柄金丝如意。当然如意也可作为皇帝赏赐大臣亲信的礼品,甚至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如意作为吉祥如意、圆满富贵的象征,深受皇帝贵族、文人雅士、普通百姓的青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上文所提嵌银丝铁如意是明代忠臣赵南星的作品。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万历朝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明末东林党的首领之一。明代后期,皇帝怠政庸懦,纪纲废坏,政治极端黑暗腐朽。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朝政腐败,赵南星奋起与阉党斗争,与左都御史杨涟等疏奏皇上,陈述阉党二十四大罪状。魏忠贤则对朝中忠臣一一诬陷杀害,赵南星被削籍,后戍边代州。崇祯皇帝即位后,下诏招赵南星还朝。当时山西巡抚牟志奎为魏忠贤党羽,扣诏不发,终使赵南星未能见到诏书,含冤死于戍所,时年78岁。后崇祯皇帝钦定魏党逆案,为赵南星昭雪,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这柄铁如意是赵南星75岁时参与癸亥考察京官结束以后,自己设计,命工匠张鳌春制作。相传其学生党人各一柄,随身携带,以备痛击权奸。铁如意象征着赵南星铮铮铁骨、耿耿忠心,他那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召后人,照耀百代。清代诗人厉鹗在瞻仰过赵南星的铁如意后,感慨万千,曾作《送文信公铁如意歌》以追思英烈。

1947年,赵南星的故乡——河北省高邑县解放不久,陈毅从华东战场赶往阜平参加中央重要会议,路经高邑,宿在县政府内。县府秘书把从伪政府缴获的铁如意交给他,随后陈毅将赵南星的遗物转交给董必武同志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件文物又由董老转交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在北京展出。赵南星的浩然正气长存于世,万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