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3247100000045

第45章 紫泥新品泛春华

我国江苏省宜兴县所产的紫砂茶壶由于其最宜泡茶,且紫砂泥色单纯古朴、淳厚雅致,深受文人喜爱,因此被制成了一种精美雅致的艺术品,成为陶瓷艺术的一个著名陶器品种。直到今天,宜兴紫砂艺术仍然备受人们喜爱,名家和名作不断涌现。

宜兴紫砂陶器创始于宋代,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之说,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到了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张源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没有什么不同。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

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壶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紫砂壶制作名家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供春。吴梅鼎在《阳羡瓷壶赋·序》中说:“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供春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氏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空隙时间,学金沙寺老僧制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当时制成的树瘿壶,世称“供春壶”,令寺僧叹服。后来供春以制紫砂壶为业,款式多种不一,受当时爱陶之人的称颂:“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宜兴妙手数供春”。

现藏国家博物馆的树瘿壶,就是存世唯一的供春壶,把内及壶身有篆书“供春”二字。此壶原为吴大澄所藏,于20世纪30年代被储南强先生在苏州一个古玩摊上购得,但缺盖,民国制壶名家黄玉磷配上瓜钮盖。后经当代书法大师黄宾虹先生鉴定,觉得在树罂的壶身上不会长出瓜钮,后又由近代制壶名家裴石民配灵芝盖。新中国成立后,此壶被献给国家。

供春以后名家辈出,著名的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清代宜兴紫砂器更有了迅速发展。紫砂壶造型与产量日益增多,壶型丰富多样,还有紫砂茶杯、花盆及各种陈设品、玩具、仿各式瓜果象生器、仿古铜器等,并且成为贡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记载了不少皇帝指名烧宜兴壶的事,今天这些紫砂器大部分仍然珍藏在故宫中。这些紫砂器都带有官款,康熙款的紫砂茶具在烧成的紫砂器上施珐琅彩花卉,雍正、乾隆款的紫砂器较多,有的模印或刻画人物纹饰及诗句,有的描金彩山水,绘粉彩花卉,挂钧釉或镂雕,制作精致,色调温雅。

除了宫廷定制的紫砂器之外,一些名家的优秀作品也属于珍贵的古玩艺术品。当时的制壶名匠,见于文献及实物记载的举不胜举,最著名的有明末清初的陈鸣远,雍正、乾隆时期的王南林、杨友兰、邵玉亭等,都承制宫廷御器,并善制彩釉砂壶。杨彭年及其妹杨凤年和陈鸿寿、邵大享则是晚清时名家。陈鸿寿,号曼生,善书画,精篆刻。他与杨彭年合制紫砂器,他设计壶样,杨彭年制壶,待泥半干时,曼生雕刻花纹和诗句,器底刻“阿曼陀室”款,壶把下或器身盖也刻“彭年”款,即世称的名品“曼生壶”。

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紫砂艺术以时代精神,展现出紫砂的无穷魅力,是当今每一位紫砂工艺家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