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3247100000025

第25章 “三希”今夕

故宫养心殿西暖阁有一间仅8平方米大的小屋,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今天仍然保持着乾隆时的样子。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真迹,乾隆帝视之为稀世珍宝,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并亲自书写“三希堂”匾额,悬于屋内,这间藏室遂名曰“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又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历代书家134人的340余件墨迹,摹勒上石,因为晋人“三希”在其内,故名《三希堂法帖》。并在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赏赐给臣下,以为临池之模范,而“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书札,行书,纸本,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写的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愉快的心情及对好友山阴张侯的问候,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王羲之的书法久负盛名,效仿摹写者不绝于世,现在所见的《快雪时晴帖》并非他的真迹,原件早已亡佚,而临摹者技艺超群,颇得王氏的风骨气韵,因此此帖亦能流传千古。唐初太宗将此帖赐予丞相魏徵,后传给褚遂良。北宋时为铜山苏舜元、苏舜钦兄弟所得。徽宗时,被内府收藏,《宣和书谱》有著录。南宋初入高宗内府。元朝时为张德谦所有,后入元内府。明末清初为涿鹿冯铨所得,曾摹刻成石,拓本流传于世。康熙年间,冯铨之子冯源济献于朝廷,进入清宫。乾隆遂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乾隆一生酷爱书法,追求收藏历代书法佳作,尤其是对“二王”的作品倍加珍视。乾隆将《快雪时晴帖》冠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王献之为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小名官奴,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幼时从父学书,传说他在学书时,羲之暗从背后掣其笔而不得,甚为惊叹,断言此子以后必成大器。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过方丈大字,引起轰动,围观者数百人,影响很大。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史称“二王”。宋徽宗御府所藏王献之的书法有89件。《中秋帖》为纸本,草书,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原为5行32字,后被割去2行,现仅存3行22字。现代学术界、书法界皆认为现存的此帖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临摹。此帖经北宋徽宗内府、南宋内府收藏,明项元汴、吴廷鉴藏,乾隆时期归清内府。

法大家。他善工行书,书风遒劲飘逸,笔法古淡潇洒。相传他曾梦见一人,授予他如椽大笔,并称得此笔之人必当有“大手笔事”,“大手笔”的典故就来源于此。《伯远帖》是王珣书法的孤本,也是“三希”中唯一的晋人真迹。它纵25.1厘米,横17.2厘米,5行,共47字,为王珣书写的一封信函。此帖用笔以侧锋取势,锋棱毕现,结体宽疏,点画顾盼生动,率真随意。此卷曾经宋宣和内府收藏,后辗转至明董其昌、清安岐等人,乾隆时期归入清宫内府。乾隆帝十分喜爱此帖,在其上留下很多御笔御玺,多次鉴赏享受。

乾隆之后,“三希”至宝一直沉睡在清宫之内,随着清廷覆亡,“三希”的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快雪时晴帖》仍在养心殿。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逼出宫,次日溥仪以出宫时因仓促起身未携带随身衣物为由,命宝熙到养心殿取衣物。宝熙出神武门时被警官白桂亮截住检查,在衣服中发现包着一个手卷,白桂亮当即予以扣留,这正是《快雪时晴帖》。溥仪瞒天过海的伎俩没有实现,国宝没有流失宫外。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快雪时晴帖》成为重要的陈列品之一,供世人欣赏,并且影印出版。在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南迁,第一批装运的箱中就有《快雪时晴帖》,安然无恙地辗转运到贵州安顺。日本投降后,文物回到南京。1949年国民党大溃败,******命令将故宫文物运往台湾,《快雪时晴帖》漂洋过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伯远帖》与《中秋帖》的命运就比较曲折了。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二希”曾藏在同治皇帝的遗妃——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这个敬懿皇贵妃不肯出宫,经遗老旧臣百般劝谏,终于答应出宫,条件是不许国民军搜身,原来她秘密将二帖随身携带,偷出宫外。后因生活所迫,二帖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故宫后门一家名叫“品古斋”的古董铺,被北京的收藏大户郭世五买走。1940年郭世五去世,“二希”传给了其子郭昭俊。新中国成立后,郭昭俊携带“二希”到了台湾。由于他生活奢靡,日渐经济拮据,20世纪50年代初,他欲将二帖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当时国民党在台湾还未立稳,财政紧缺,无暇也无力购买这两件巨宝。郭昭俊无奈来到香港,以“二希”做抵押向银行贷款。正好大学者、收藏界的巨擘徐森玉长子徐伯郊在香港银行界任职,他闻讯后,为了不让“二希”流出国门,立刻通知了在国内的父亲,徐森玉立即向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汇报。郑振铎先生立刻向******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认为“二希”乃国之至宝,应不惜花大价钱将其追回。1951年11月,周总理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协同徐森玉来到澳门,与徐伯郊商定备款赎回,最后以35万元将“二希”购回,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希”经过将近30年的风霜雪雨终于有了稳妥的归宿,不过可惜的是不能聚守一处,只能隔海相望了,不禁令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