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忒不靠谱儿Ⅱ:大风起兮云飞扬
3243300000021

第21章 低调奔小康(3)

殊不知,领导还真可以与艺术结婚。因为在这样的老大领导下,攻城拔寨,轻松自如;不显山不露水,就将一件或者N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事件,化解与无形。

在绷紧神经的工作中,在严肃认真的交易里,居然有“艺术”可以享受,的确令人向往。

所以,满怀憧憬,渴望被如此的老大——领导。

也巴不得学会一式半招。

所谓“领导艺术”,是指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有效性。

所谓创造,是真善美在领导活动中的自由涌现。真,是把握规律,并灵活运用,在规律和运用中创造升华。一不留神,就升华到了艺术境界;善,就是要符合政治理念,迎合劳苦大众的普遍需要;美,当然就指在完成各种任务和指标的过程中,领导者能使人愉悦和舒畅。

所谓有效,当然是制定、运作、努力工作,而最终出现的骄人业绩。

检验领导艺术的唯一标准:是领导者的具体实践活动。

其实,翻开我中华洋洋洒洒上下五千年人文历史,领导艺术,一直都是一门大学问。不具有领导艺术的同志,就算机缘凑巧,被推举到那把万人景仰的皇帝椅子上,也坐不严缝。

前后少帝,不通通都是他奶奶滴名正言顺的——皇帝?

同理,如果汉文帝刘恒同志的领导艺术不到位,他屁股底下的那把皇帝椅子,也会晃动。

道理非常简单,他就是被人推举。

还有一个最为要命的问题是,之所以,他会被人推举,恰恰是因为他不具有强悍的实力。无论是他自己,或者是可以成为他坚强后盾的母舅家,都不具有。

没有滴滴儿的实力,他却正好就坐在那把万人景仰、也万人觊觎的皇帝椅子上。而且,要领导的,正好犹如豺狼虎豹一样的开国元勋。弄不好,这帮不可一世的开国功臣,随便捏造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安刘”。

他汉文帝本人,不就是这样被“安”上了皇位?

在不久的将来,霍光就如此心安理得地“安”过一回,而且获得全民拥护。当然,这也是后话。

可想而知,坐在这把皇帝椅子上,他是不是时时刻刻如坐针毡?

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实就是说的汉文帝如此的处境。

因为他的一个脚步踏错,其下场就会与刘盈留下的后少帝兄弟一样,脑袋会搬家滴。

非常非常让人欣慰的是,这位同志,刚好就具有领导艺术。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就为大家介绍了刘恒的忍功一流,而且在忍的过程中,不显山不露水一步步抓紧了皇权。而且,还采取了很多办法和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业绩斐然。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

显然不是。

因为以他的实力能耐,离为所欲为的地步,还有点儿太远。那个时候,功臣集团的实力太过强大,就算以他皇帝至尊的身份与之公然博弈,其结局,必是头破血流。

以他当时那弱不禁风的身板儿,还不是对手。

所以,当周勃灌英攻击贾谊的时候,为了对贾谊实施保护,他也不得不把贾谊调出中央政府。如果继续把贾谊放在身边,就算被撕成了八块,以他皇帝之尊,也无法保护。

包括之后,他想念贾谊,曾经调贾谊回京,在宣室把手言欢,却“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诗)。这只说明一个问题,他老人家忌惮功臣集团的势力。

那个时侯,他还不具有问“苍生”的实力和条件。

当社会逐渐出现欣欣向荣的时候,当各种迹象表面,他的威信逐渐树立的时候。汉文帝明白,他真正收回权力的机会,已经成熟。

以汉文帝清静无为的个性,他不会对任何同志强下狠手,他得慢慢来——文火熬汤。

摸着胸口掂量,那个时候,他真要强下狠手,实力依然不够,他也不得不“文火熬汤”。

他把矛头瞄准了周勃。

周勃有“安刘”之功,更在拥立他刘恒成为大汉天子、并按平讨伐诸吕拥有首功的刘襄刘章兄弟的过程中,起到过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很显然,他有恩于汉文帝刘恒。

不好意思,我与很多学者的观点一样,讨伐诸吕的斗争,其实是一场功臣集团为己利益的叛乱——学术问题,本文不展开讨论。推举刘恒,也不是由于所谓的“宽厚仁爱”,更没有深深的个人情感,所谓的爱他没商量——通通都是说辞。推举刘恒的动因,就是刘恒没有实力。

如果,不是刘恒本人具有高超的政治家能力和手腕,他多半就是另一位政治角据的牺牲品。

但是,刘恒不能指出周勃陈平的所作所为,是叛乱。

如果,他们都是叛乱,那么刘恒本人的天子之位,就会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是叛乱的产物。

显然,仅仅当一个貌似的皇帝,刘恒不会满意。

如果,要想成为真正意义的皇帝,他要搬开的第一个绊脚石,就是周勃。

他开始生“文火”了。

为了社会生活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更为了社会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汉文帝经常与中央委员们探索治国方略,也基本上都是放下皇帝的架子,常常问计于各位同志。毛主席就说:虚心使人进步。

我们和蔼可亲的汉文帝,当然在政治角据中,逐渐进步。

那一天,正高坐于朝堂之上的汉文帝,就非常虚心地询问政治局常委、更是身兼总理大臣(右丞相)的周勃:周爱卿啊,全国上下,有多少人因违犯刑律而被判刑?

从来都以功臣自居而趾高气扬的周勃,顿时傻眼。

我的天,全国这么多人,我咋知道多少人犯罪嘛?

这个,我没有数。

全体中央委员们的眼睛,齐刷刷盯着周勃。

周功臣脸都涨红了,张口结舌。

尴尬啊。

今天这皇帝小儿吃错药了,咋问这样的问题?俺老周带兵打仗也,你问我如何攻城拔寨啊,怎么问我犯罪人数嘛?

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现在已经和平年代,哪里还需问攻城拔寨?

汉文帝不动声色,继续:周爱卿啊,犯罪的人数答不上来,那我问你另一个问题吧。

啊,好啊,最好问军事问题。

周勃似乎松下一口气。

可他这口气,还没有吞进肚子里,立刻就再次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因为汉文帝的问题,已经徐徐吐了出来:那你告诉朕,全国上下,一年有多少钱粮?收入多少?支出几多?

周勃呆若木鸡。

汗!

史书记载: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这话的意思:浑身上下,不可抑止地“腾”地冒汗,瞬息之间,贴身的汗衫,包括内裤——通通湿透。所谓汗流浃背,说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周勃,胆颤心惊。

呵呵,同志明白了吗?成语“汗流浃背”,其出处,就在这里。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曾几何时,当功臣集团的使者到了代地,要恭迎这位代王屈尊伟大的帝位,代王母子,包括众多的跟班,无一敢相信。代王本人,还不得不恭恭敬敬委派母舅,前往京城探听眼前这位正在汗流浃背的周功臣口风。

那个时侯的周勃,可谓大权在握,春风得意。

在随后的日子里,总是以第一功臣自居,就算皇帝小儿在眼前,也抑制不住沾沾自喜。不是俺周功臣的推举,你安能走上皇帝岗位?

是的,他走上了皇位,而且政绩斐然,不好意思,此时此刻,“朕”得问你几个问题。

呵呵,现在明白了吗,何谓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就是不显山不露水,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不打打杀杀,没有风雨欲来,不见风声鹤唳,更不会腥风血雨血流成河。谈笑之间,暗施巧手,没有任何迹象,权力已经悄然易位。

而且,在微笑之间,稳操胜券。

此时此刻的汉文帝,就在吟吟微笑,于是,就问陈平:陈爱卿,你能为朕解惑吗?

同样地,和颜悦色。

呵呵,好客气。

客气的背后,却是咄咄逼人。

此时此刻,所有的中央委员,通通明白,权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牢牢掌握在这位被人推举的皇帝手中。

陈平不愧为当世第一精明的同志,他当然回答得有礼有节:中央政府,制度明确,各中央委员也各有职责,廷尉管理刑律、治栗内史管理农业。如果陛下要想知道这些情况,让具体管理此类工作的中央同志回答,包能一清二楚。

咦,遇到牛人也。汉文帝皱眉:既然各有主管,那么朝廷还要丞相干吗?

汉文帝的这句问话,其实就有点坐不住也。貌似直刺敌人心脏,其实已显底气不足。因为只有在底气不足的前提下,在无奈之余,才会将矛盾表面化。

陈平胸有成竹:一个人的能力,肯定有限。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如果件件事情都事必躬亲,其结局不仅事情没有做好,而且很快就累死。丞相的职责,上,辅佐帮助皇帝陛下,理阴阳,顺四时,调和万物,协助陛下处理军国大事;下,调理监督各级中央委员,外安抚邻国诸侯,内亲附百姓,使每一位同志恪尽职守各司其职。

啊,回答天衣无缝。

其实今天看来,陈平的回答并不正确。既然丞相为“企业”总经理,哪有销售业绩为几多、设备更新为几许等等平常的事物,都不知道的道理?当董事长询问的时候,还要把销售、人事、行政总监、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等具体负责的同志通通找来回答?

那么,总经理早在干啥?

既然,你监督各中央部委各司其职,那么你监督的数据在哪里?

只不过,他遇到的是汉文帝,不会咄咄逼人;当然也许就是不熟悉业务,不再继续追究;或者就是政治手腕的需要,不会打击一大片过多树敌——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树敌过多,反弹更甚。

玩政治,汉文帝其实已经炉火纯青,拿捏火候,刚好到位。

所以他和颜悦色地表扬:呵呵,还是陈爱卿熟悉业务。

都是已经混到政治局常委的份儿地位,言下之意,自己思量吧。

博弈的结果,貌似1比1,平手。

其实,1比1平,就是汉文帝胜利。因为他的矛头是周勃,只要这位拥立他的第一功臣****下去,他就胜利。

下朝之后,周勃就埋怨陈平:老伙计,你不耿直撒!咋不早点儿教我老周啊,害我汗流浃背?

陈平答: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

老大,你都是总经理也,还不知道该干什么又怎样干吗?

不称职撒!

周勃愣愣,心里臭骂:****滴,老奸巨猾。

其实周勃骂得实在,这总经理职位,还当真就是陈平推荐——那个时候的周勃,根本就是权倾朝野,推荐周勃,肯定洗脱不了巴结之嫌。

不得已,周勃辞职。

因为,他比谁都了解陈平。从陈平的简历中,我们其实可以揣摩端倪,楚汉战争期间,事魏又楚,最终奔汉,这是对董事长的把握和分析的结果;刘邦去世前,擅自决定,不完成刘邦交代处死樊哙的任务,投奔吕后;吕后死,功臣集团的势力强悍,倒向并怂恿功臣集团“安刘”,而且同样地拥有拥立刘恒之功。

不好意思,包括陈平在内,在拥立新皇的时候,通通走眼。

都以为,这位代王最好欺负。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位貌似同样怯弱的代王,居然承袭刘邦的衣钵基因最为到位,是刘邦子孙中,第一狠角儿。

以陈平的能耐,倒向刘恒,就是时间的问题。

貌似的1比1平的博弈,依然还是刘恒胜出。

周勃辞职,汉文帝当然顺水推舟:同意。

痛打落水狗

收拾功臣集团,其实一直都是汉文帝的既定方针。只不过,在继位之初,他要坐稳这把皇帝的椅子,还不得不依靠功臣集团的势力。但是,尽管他仅仅是“皇帝小儿”,心里却明镜似的,功臣集团的势力不被削弱,他永远都是貌似的皇帝——就是一个冠冕堂皇的摆设。

因为,只要功臣集团的势力,足够强大,随时随地,都可以在“安刘”的幌子下,干掉他,或者他的后继者。

权力这个东东,太过残酷。

功臣集团起事的第一个借口,其实是为了保护少帝。待铲除诸吕之后,却是迎立代王,消灭少帝。所以,我一直都说,这不是什么诸吕叛乱,倒是外戚势力的太过强悍,打破了权力结构平衡的结果。

历史证明,干掉刘盈后代——也就是后少帝及其兄弟们的,就正是那个在刘邦彭城之败的逃亡过程中,曾经几次三番拯救刘盈于水火的刘邦最铁杆的哥们儿:夏侯婴。

老实说,当时的后少帝及其弟弟们,也不过还是不懂事的10大岁的孩子。可见政治这东东的惨烈与残酷。

我相信,那个时侯的少帝及其兄弟,无一例外地苦苦哀求。

给予一线生机。

但是,就算痛哭流涕,就算撕心裂肺,依然不能打动这位曾经拯救自己父皇的皇爷爷的司机。

此一时彼一时,在那个拯救刘盈的时侯,他的确就是勇猛无畏的保镖加护卫;而今天要维护功臣集团利益的时侯,不好意思,他却正好就是铁石心肠的冷面杀手。

有时候,历史有很多的讽刺。

这一次,就极具典型。

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忠诚”,我们都得在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相对。

相对谁?相对什么时间、什么环境?

这个世界,如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同样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

检验行为处事原则的标准,永远只有一个:利益。

所谓的忠诚,不过是利益的副产品。

这样的事例,不得不让我们亲爱的“皇帝小儿”汉文帝,心有余悸。尽管他嘴上不说——因为他正是“安刘”的最大受益者,根本就不能说,或者说不出来。因为一旦说将出来,他其实就在质疑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

所以,我甚至相信,刘邦在弥留之际与吕后的那一番对话,都是汉文帝集团,为了说明其皇位的众望所归而杜撰,目的,就是说明周勃“安刘”,的的确确是正义使然。

刘恒的皇位,当然也就名正言顺。

刘邦不是先知,怎么会知道曹参一定就死在萧何后面?又怎么会知道吕后乱权?而且还一定要周勃“安刘”?如果他老人家根本就是先知再世,何不直接就防范于未然?

只不过,这样的杜撰,一定是高度机密的事件,肯定没有几人知晓。到司马老儿写《史记》的时候,其实已经无法弄清真相了,他老人家也就只能按照官方的说法而记载了。

但是,汉文帝却是心知肚明。前车之鉴,他当然不会让历史重演。

不可争议地,他得想尽方法保护自己的子孙。

他的眼睛依然瞄准了周勃。

谁让他是功臣集团里的骨灰级人物。

枪打出头鸟嘛。汉文帝的那一杆枪不瞄准他,还能瞄准谁?

这位周功臣不彻底趴下,汉文帝是无法睡好安稳觉的。

因为,以周功臣为代表的功臣集团的实力能耐,是可以随时“安刘”滴。

陈平的运气好,一年之后,他老人家即死翘翘。

但是,周功臣却不大争气,他依然活得有滋有味,健健康康。而且,他的势力仍然存在,陈平去世后,他再次出任总经理(丞相)。

这一次,汉文帝不会让他干得太长。

干得太长,已经被削弱了的势力,不是又将被培植起来?就在那一年,汉文帝以节省开支为由,颁发诏令,命令列侯贵戚同志们,通通回到自己的封地,安享幸福,不得在长安停留。

只不过,诏令是出来了,列侯贵戚同志们就会安然听令?

汉文帝再次找到周功臣,和颜悦色:周爱卿啊,不好意思,还得请你老人家帮帮忙呢。

周功臣诚惶诚恐:什么事啊?陛下尽管吩咐。

汉文帝心平气和:是这样,列侯贵戚同志们回封地安享晚年的事情。他们的革命激情实在太高,都愿意留在中央继续革命。朕不忍啊,都革命了一辈子,实在应该享享清福了嘛。但是朕又不愿意打击他们的革命积极性,派人强行押送啊。所以想请周爱卿你带个头,回到封地去——你老人家都回封地安享幸福了,其他的中央同志,才好欢欢回家嘛。

所谓村看村户看护群众看干部嘛,你老人家就再次发挥一下下余热,帮帮朕吧,带个好头,好吗?

呵呵,冠冕堂皇。

这能不好吗?

不好,当然就是公然抗旨——按刑律,不好意思,抓起来。

周勃打道回府。

不是京城的那个家,是封地:绛县。

他老人家就是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绛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