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忒不靠谱儿Ⅱ:大风起兮云飞扬
3243300000020

第20章 低调奔小康(2)

但是,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无可争辩地,达到了。

刘恒的做法,其实如同一辄。

毕竟,他那身子板儿里,继承的正好就是,刘邦的基因。

政治家的手法,这位仁兄,不学就会。

基因使然。

反正,这皇位也是老天爷无缘无故砸下来的,为什么不可以分成若干小块,再大把大把地砸出去?于是,大封讨伐诸吕功臣。周勃、陈平、灌英,这三位在平定诸吕和拥立他刘恒的事情中,功劳最大,颁发左右臣相、太尉职务。

先把最具有实力的三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稳定再说。

然后,赏赐刘襄刘章,包括淮南王刘长等等宗室成员,封王封侯。管他滴,把刘氏集团的宗室成员,笼络再说。

在治国方面,继续推行“黄老学说”,崇尚“无为而治”,继续高祖成法,休养生息。

于是,功臣集团满意,宗室成员满足,广大劳苦大众兴高采烈。

朝堂上下,和谐而欢欣。

刘恒郁闷。

老天爷,他是皇上也。皇上是什么?皇上就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非常非常的遗憾,他没有。

此时此刻的刘恒,离那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其距离,还多少有点儿太远。

他怎么办?

还是那个字:忍。

他是皇帝啊,当然可以不忍,或者忍不住。不好意思,不忍或者忍不住的后果,就是他屁股底下的那把皇帝椅子要翘——七拱八翘。

在忍的过程中,他再次给予功臣集团和宗室成员们“好处”——让他们通通都回到封地去。这一手法,叫拆分,把这些伟大的中央委员们的势力,不显山不露水地拆分出去。

按汉初旧例,拥有封地的诸侯和亲贵们,大多都居于长安,而他们的日常费用,则由其封地提供。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巨大开支,而且,长安城也成了宗室功臣们自由串通的场所。

这样不好,你们都是有功之人,得回到封地安享幸福。

给予功臣们封地,不就是要让你们这些立有旷世功勋的同志,安享幸福生活吗?

到封地去吧,颐养天年。

于是,刘恒在登基后的第二年,颁发诏令,以节省开支为由,命令列侯贵戚同志们,通通回到自己封地,安享幸福,不得在长安停留。

这下好了,不仅节省了开支,而且包括周勃、陈平在内的功臣宿将们的亲信,都被调离身边,羽翼大削,盘踞在长安城内的错综复杂的势力,也被逐渐削弱。

不好意思,功臣宿将们的势力被削弱,皇帝的势力却在逐渐增长,皇帝屁股底下的那把椅子,也就逐渐稳固。到这个时候,刘恒的底气,也就逐渐充足。

皇帝的底气充足了,当然就得弄点儿事情出来。

是什么样的事情呢?

别急,我们下回分解。

贾谊献策

纵观我洋洋洒洒上下五千年的封建文明史,英明的皇帝,其实少之又少,但汉文帝刘恒却恰好就是其中的一个。当然,他的英明睿智,并不是如前所述,在政治上,玩弄一些个小权谋;在人事安排上,出台一些个貌似冠冕堂皇的安抚政策。

这一些个权谋和手段,不过是汉文帝为了屁股底下这把皇帝椅子,玩的一些儿小把戏。如同今天企业的董事长,为了屁股底下的椅子不翘,权谋与手段,自会层出不穷。目的,当然是椅子安稳。

这并非稀奇事儿。

太多,也不会令人记忆犹新。

真正令汉文帝辉煌卓著并昂然屹立我光辉史册的,其实,得力于一位小人物的奏疏。

这个小人物,就是我们这篇小文的篇名:贾谊。

这份令汉文帝昂然挺立于皇帝名册熠熠生辉的奏疏,名叫:《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

之所以有《治安策》的出台,这还得追述到刘邦建国之初,他干的一件自认为万无一失、又沾沾自喜的蠢事。他在总结秦朝为什么二世即亡的重要原因时,认为就是没有搞分封。当然不是异姓王的分封,是同姓王的分封。

异姓王的分封,是一定会战乱的,因为在老刘的心中眼里,每一个人的贪欲,都是无限膨胀的。只要实力到了那个坎上,其野心是无法用道德恩情约束的,所谓的“克己复礼”,不过就是痴心妄想。

但是,如果同姓王不分封,一旦有人谋反,就没有兄弟子侄帮助。秦皇朝最初建立的时候,那个博士淳于越就说过:无辅拂,何以救哉?

没有兄弟子侄的帮忙,谁来救嘛?

他说的还真是事实,当秦末大乱的时候,就当真没有兄弟子侄的救助——因为没有分封,兄弟子侄都不具有救民于水火的实力,当然也不具有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事实。

这是教训,得杜绝。

刘邦杜绝的方法,就是分封。在有生之年,把原来因时局和社会的需要,分封的异性诸侯王通通干掉,然后大封兄弟子侄叔伯。在他老人家的心中眼里,如果有人胆敢起义造反,呵呵,不好意思,我就有众多的兄弟子侄叔伯,群起而挺我,然后集体****奶奶滴。

殊不知,古代的人生孩子,可不比今天。今天的家庭,有一个孩子就是心肝宝贝。那个时侯生的孩子,一生就是一大堆。更为没盖的是,所谓的王侯,也不只有一个老婆,三五、七八、甚至十多个老婆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更有甚者,连老婆名分都没有的使女老妈子,也挺了王侯同志一不留神种大的肚子。刘恒本人,就是他老爸的一时心血来潮,无意到的人间嘛。

可想而知,当时刘家的孩子,岂不堆记?

国土就那么大,开始只有几个封国,可传到汉文帝的时候,以堆记的兄弟子侄叔伯的封国,已经20多个,其土地加起来,已经占有西汉帝国的一大半。说起来是大汉皇帝,其实直接管辖的地区,还不足10郡。更要命的是,所有的封国,都拥有自己的军队,都拥有自己的矿产。军队自己招募,矿产自己开采,官吏自己任命——俨然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国家。

那个时侯的货币,就是铜钱铁钱,好家伙,你只要有铜矿铁矿,自己开吧,多多益善。如此一来,很多封国,比大汉中央政府还要富有。

汉文帝刘恒登基之初,玩弄了一些儿小手段小权谋,貌似坐稳了那把万人景仰的皇帝椅子。但众多的封国自成一体,而且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这皇帝当得,就不是那么有滋有味。

他面对如此的局面,还不心急如焚头疼欲裂?

不好意思,老爸刘邦干下的蠢事,做儿子的,得埋单。

甚至,到孙子那一辈的时候,还得埋单。

这中间,由于大汉皇朝长期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不仅无法阻止,反而起到了催化作用。各封国诸侯王逐渐坐大——有钱、有粮、有军队,自然尾大不掉。

看看我们今天,瞧瞧我们周围,无论是否手下,无论是否跟班,有钱了,有地位了,他是否还会如同以前一样听话?

底气儿足了,腰杆儿硬了,说话就粗了嘛。

如此,尽管同为兄弟子侄叔伯,不好意思,在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上,咱们不得让步。有钱有实力,谁怕谁?

矛盾逐渐尖锐。

这矛盾,其实从文帝即位后不久,就开始激化了。

激化了的矛盾,多半无法调和。

汉文帝三(公元前177)年,已经获封济北王的刘兴居,瞅准汉文帝亲率大军至大原,以阻截匈奴扰边的机会,兴兵叛乱。矛盾解决不了,咱们起义——首开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中央之先例。

汉文帝即刻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只过了三年,刘恒的亲兄弟,淮南王刘长又高举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哎哟,什么事哟?

同室操戈。

其实说白了,亲情、友谊、恩情和道德,通通都不如利益。

在利益面前,连爹妈都不认,别说兄弟子侄叔伯。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那个利益的诱惑不得满足,咱们就高举义旗——起义。

****奶奶滴!

尽管对方的奶奶,也许正好就是自己的亲奶奶,也忍不住也,干了再说。

刘恒狂晕。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治安策》应运而生。在《治安策》中,贾谊其实指出了两个问题,以及一个解决的方法。这两个问题是: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只要实力到了豺狼虎豹那个份儿,都是要咬人滴;其顺序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刘老儿建立并分封的同姓诸侯封国的条件下,无论强弱,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滴。

解决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当然不是开战。一来都是兄弟子侄叔伯,一旦开战,多半就伤及亲情;二来大汉皇朝正在休养生息,打起仗来,生灵涂炭,既破坏生产,又伤害国体,民不聊生。

不是说,搞破坏就一“扳手”吗?一旦国体打烂,就算胜利还在“正义”一边,也得重建家园,岂不又是N多代建设者心血?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把诸侯王的封地,尽可能地拆分,分封给他们的子子孙孙,逐渐逐渐,其单一的封国就会越来越小,势力也就逐渐被削弱,天长日久,就被削弱到没有滴滴儿的实力。那个时侯还想对抗中央政府,门儿都没有。

咦,这个好。

正在为诸侯封国尾大不掉而伤透脑筋的汉文帝,即刻开窍。

什么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嘛,这个就是。

但是,汉文帝没有立刻就运用如此方法。他那个时候,首先要按平的事情,还是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还不允许,他即刻便与诸侯王公开对抗。还有,他还得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啊。这方法,“朕”记着呢。

所以,我们常说,汉文帝不愧为成熟的政治家。无论什么事,他都有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轨迹,急功近利,不仅事情做不好,恐怕还事与愿违。

他还得:忍。

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忍得太久,因为机会来矣。

我们不是常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同志,准备的吗?

汉文帝早就准备得摩拳擦掌矣,就等机会来临。

这个机会,其实是齐王刘安过世。这一年,已经到了汉文帝16年,即公元前164年。

齐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封国之一,老齐王拥有70多座城池,汉文帝一口气将它拆分成7块,分封给齐王诸皇子。这样的做法,只有一个貌似的王子郁闷,其他的王子通通兴高采烈。

之所以是貌似的王世子,是因为这位老齐王,没有儿子。本来应该在宗室中选立王世子,尽管有貌似的人选,可不曾想汉文帝已经有了贾谊献策,自不会将齐国这么大一块地盘,交到一人手里,为自己再竖敌人。

所以,貌似的王世子郁闷,本来这70多座城池为他一人所有。

其他的王子通通兴高采烈,因为他们不具有封地的份儿,却分封了差不多10座城池的地儿。这还真是老天掉的馅饼,连彩票都没有买,其实也买不到,但是却中了大奖。

当然欣喜若狂。

一个大国,被分成7个小国,齐地的势力已经在汉文帝的恩德之下,被轻松削弱。别人的势力都被削弱了,岂不是自己的势力就增加了一分强悍?

这不显山不露水的举动,看似平常,好像也不是什么壮举。但10年后,汉文帝的继任者汉景帝,会为他老爸的这个举动,感动得痛哭流涕。10年后的那场著名的战争,七国之乱,正是因为汉文帝把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齐国,分成了7块,一方面降低了汉帝国平叛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封国反叛的实力。

这位汉景帝的老爸,当真有先见之明。

当然,此为后话。

另一个被汉文帝拆分的,就是淮南王国。淮南王刘长的反叛,汉文帝也采取了宽容的政策,把淮南王国一分为三,分别分给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

到这个时候,汉文帝稍稍松了一口气。

至少,他屁股底下的那把皇帝椅子更加稳固了嘛。

贾谊的第二个贡献,是《过秦论》。

《过秦论》为汉文帝提出了治国的根本方针,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这股要求安民的社会思潮,是惠帝以来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巩固西汉统治的需要。

在“安民”方针指导下,汉文帝采取了一些列利国利民的措施。在这里,我无意描述具体措施的具体办法。归纳起来,无外乎几个方面:减省租赋、减轻徭役、以及前文提到的令列侯归国;另外有弛山泽之禁、废除过关用传制度、入粟拜爵、躬修节俭等。

在这一些列政治经济的措施实施下,逐渐逐渐,我中华民族第一个封建制度下的盛世,逐现雏形。另外,因为篇幅的需要,我只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竟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贾谊一生坎坷。由于他给汉文帝的建议,多少都冲击到权贵的利益,而且,他还看不惯汉文帝身边的一位嬖臣邓通。在贾谊的眼里,一弄水撑船的黄头郎(头缠黄布的郎官),不具有滴滴儿才华,不配爬至如此高位。然而,汉文帝恰巧非常喜爱这位邓通。

在这里,胡宁无意批评我中华历史上少有的英明皇帝,此为纯属个人爱好。

所以,在当时的那个朝廷,外有包括周勃灌英在内的长老级中央政治局常委对他的攻击,内有妩媚乖巧的“小三”邓通嚼舌头。

贾谊的处境,多少就有那么一滴滴儿的尴尬。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贾谊不是政治家,但汉文帝恰巧是。尽管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的才华,但贾谊的诸多政论与建议,却因为当时的时局和形势,不允许汉文帝即刻实施。

汉文帝能忍,但贾谊的忍功,却极不到位。

现在看来,汉文帝其实采取了很多手法,保护贾谊。但贾谊却因自身的性格缺陷,造就了他最终无法长寿,居然郁闷致死。

时年33岁。

非常非常的遗憾。

这多少也算各有天命。

他的死,也难免不是我中华封建史上一个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汉文帝的主要功绩,也是对西汉王朝影响最大的两个政策。一个是废除用传制度,另一个是军事改革。

在此,同样地,我无意具体阐述其内容。毕竟,我这个作品就是大众读物,肯定不会进行细致的研究。大家能够记住这样的名词,其实就已经没有浪费时间,枉自阅读一回。总之,用传制度的废除,对农业日渐复苏的大汉帝国来说,无疑更是国民经济腾飞的催化剂,因为它恰巧促进了不同地区,特别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流与融汇,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商品流通也日渐繁荣。

大同世界,也初具规模。

在汉文帝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休养生息的政策,直接造就国库充盈;封建法律逐渐走向文明,据说,那个时候的全国断案,居然只有40起!

不可争议地,当时的那个社会,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和谐社会。

另外,汉文帝还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对军队给予改革,并发展了一支足以与匈奴匹敌的奇兵队伍,这为后来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到这个时候,我们敬爱的汉文帝,不显山不露水地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成为名至实归的真正的皇帝。

领导艺术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一个非常新鲜而又满怀憧憬的名词,经常就会无缘无故凸显于我们的眼前。这个名词,就是:领导艺术。

说它新鲜,其实是领导居然可以和艺术相结婚,让人浮想联翩。在我们以往的思维里,领导是上级、是首长。无论什么单位,第一领导,就是老大。

老大,其实是能耐能力的化身,指东打西,政策合理,方向正确,基本上就胜利在望。

它似乎与艺术没有太大的关联。

艺术嘛,就是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