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铺好人情路
时下,人际交往之中的人情味,已随着时代的浪潮和激烈的竞争变得日益淡漠,大行其道的是相互利用、用过即抛弃的功利性交际方式。这种方式不免偏离了人际交往的实质需要——真情。物以稀为贵,在真情越来越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一旦你对真情之花加以辛勤的培育,它一定会开得烂漫无比,结出美丽的果实来。那么,如何来培育呢?
首先,真诚相待。彼此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是人际交往的灵魂与核心,它起着调节人际交往的稳定性和亲密程度的作用,是人际交往行为最重要的动力和基础。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当本着感情至上的原则,奉行真诚相待、互助为本的准则,在互动中加深交往双方对彼此的吸引和喜爱,从而使心与心的距离缩小,心灵得到沟通,灵魂得以净化。
其次,自主平等,互相理解。人际交往本身是一种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互惠互利的过程。作为交往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尊严。一方可提出具体的、合理的要求,但也不能无视另一方的意愿和目标,忽略对方的人格和信仰,借着自认为良好的感情基础而一味向他人索取实惠。这是违背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原则的,如此下去,势必会引起彼此间的裂痕,一旦裂痕出现,想要弥补,可就难了。
最后,引领“人情”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种你送我一份礼物,我为你办一件事的人情也许在一些“实用派”眼中有一席之地。但是从长远来看,最深厚、最真挚的感情,往往不是建立在这种眼前利益的驱动之上,而是以感情的互相交流为基础的,你有苦恼向我倾诉,我有烦恼跟你长谈,久而久之,两颗心灵通过交流,使得友情渐入佳境。这样建立起来的友情才最关键、最可靠的。
打通关节赢得大合作
在交际中,碰了钉子不可怕。只要找到与“钉子”的主人相关的一个点,顺着这个点,将与它相互联系的各个“关节”综合考虑,采取措施全面打通,就能赢得对方的接纳与合作。
约翰逊是美国著名的出版家。有一次,约翰逊想招揽真尼斯无线电公司的广告。当时真尼斯公司的管理者是麦克唐纳,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总经理。约翰逊写信给麦克唐纳,要求和他面谈真尼斯公司广告在黑人社区中的利害关系。麦克唐纳马上回信说:“来函收悉,但不能与你见面,因为我不分管广告。”
约翰逊并没有在麦克唐纳那官腔式的回信面前逃避,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约翰逊认为从麦克唐纳的来信中,答案是再清楚不过的:他管的是政策,相信也包括广告政策。于是约翰逊再次给他写信,要求与他见面,交谈一下关于在黑人社区所执行的广告政策。“你真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我将接见你。但是,如果你要谈在你的刊物上安排广告的话,我就立即中止接见。”麦克唐纳回信说。
自己想谈的内容对方却不让谈,那么,就出现一个新问题:他们见面后该谈什么。约翰逊想了半天,也没想好,于是顺手翻阅《美国名人录》。约翰逊发现麦克唐纳是一位探险家,在亨生和皮里准将到达北极那次闻名探险之后的几年,他也去过北极。亨生是个黑人,曾经将他的经历写成书。约翰逊想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让在纽约的编辑去找亨生,求他在他的一本书上亲笔签名,好送给麦克唐纳。他还想起亨生的事迹是写故事的好题材,于是他就从未出版的七月号《乌檀》月刊中抽掉一篇文章,并以一篇简介亨生的文章代替它。
到了约定那天,约翰逊刚步入麦克唐纳的办公室。麦克唐纳第一句话就问道:“看见那边那双雪鞋没有?那是亨生给我的。我把他当做朋友。你熟悉他写的那本书吗?”
“熟悉。刚好我这儿有一本。他还特地在书上为你签了名。”
麦克唐纳翻阅那本书,接着,他带着挑战的口吻说:“你们的杂志,依我看,应该有一篇介绍像亨生这样人物的文章。”
约翰逊表示同意他的意见,并将一本七月号的杂志递给他。麦克唐纳翻阅那本杂志,并点头赞许。约翰逊告诉麦克唐纳,他创办这本杂志就是为了弘扬像亨生那样克服重重困难而达到最高理想的人的精神和成就。
“你知道,我想不出我有什么理由不在这本杂志上刊登广告。”最后,麦克唐纳说。
约翰逊面对麦克唐纳碰钉子,却没有灰心,而是苦苦想办法,找到了症结所在。通过了解麦克唐纳,知道他去北极探险的经历。那么,“北极探险”就成了一个关键点。而后约翰逊将与麦克唐纳的北极探险相关的一位探险家亨生的亲笔签名搞到手,这样,约翰逊便找到了打动麦克唐纳的突破口。而同时,约翰逊及时撤下杂志上的其他稿件,取而代之以亨生的介绍,这就将杂志的内容与麦克唐纳所经历的北极探险和他所崇拜的亨生联系在一起。面对与自己这样贴心的杂志,麦克唐纳怎能不动心,怎能不想在上面做广告呢?
事物都是在联系中存在的。各个关节之间必然有联系交结的各个关键点。只要将这些关键点找到,在交际中抓住它(们)与周围相关事物的联系来做文章,一定会取得成功。
攀好关系渠道成
沾亲带故好办事。在人情大国的中国,攀上亲戚或续上旧相识的关系是十分有效的交际手段。君不见《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不就是攀亲续旧的高手吗?她为了让女儿女婿的日子好过些,便将女婿与王家早已断了的关系“顺理成章”地追本溯源理出头绪,主动到贾府拜见王熙凤,攀上王熙凤这个关系,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实惠。
从古至今,攀亲之风久盛不衰。各种结亲交友的方式都被利用起来:同姓同宗关系、同学校友关系、干亲旧故关系,等等。人们之所以攀上这些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利用这些关系,可以在行走江湖时沾上对方的“光”,为自己成事铺垫一条坦途捷径。
举例来说,民国时期的大军阀曹锟最初发迹就是靠千方百计攀亲爬上去的。
清朝廷批准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后,曹锟投入袁世凯的帐下。此时,袁世凯已成为慈禧太后十分倚重的人物,曹锟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帮带。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升迁,非得依靠袁世凯不行。曹锟庆幸自己以前东游西荡的贩布生涯,那个时候,他已学会了一套善于吹拍、见风使舵的本领,可光会拍马还不行,他没有见袁世凯的机会。
正当他徘徊彷徨、十分苦恼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天津宜兴埠曹克忠与袁世凯原系世交,于是备了一份厚礼,从小站跑到天津,登门求见曹克忠。拜见曹克忠时,曹锟口若悬河,与曹克忠认宗攀亲。
曹克忠在曹锟花言巧语的蛊惑下,认他为族孙,并且答应由他的姨太太出面向袁世凯说情。俗语说,吃了人家的嘴短。曹克忠的姨太太没少在袁世凯面前替曹锟说好话。有了姨太太这个内援,加上曹锟的阿谀逢迎,他很快就受到重用,几年间便由一个小帮带爬上了总兵之位。
民间常有“沾亲带故”的说法,实际上,“沾亲”就是攀附的意思,就是像曹锟这样,千方百计地“踏破铁鞋”去觅亲戚。一个“沾”字是利用亲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它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隐藏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可用之才,然后顺藤摸瓜,也许就会找出一大串“得道飞升”的亲戚,而他们所起的作用,往往会大力回报你为“攀系”所付出的辛劳。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大规模流动,许多人的亲戚交错分布在各个地方,致使亲戚之间往来多有不便。有时候因为联系较少,甚至疏远到打电话的机会都很少。因此一些“得道”的亲戚并不知道你的需要。然而,一旦自己陷入困境,需要求助的话,这些亲戚也许就是能帮助你的对象。千万要注意提醒自己,放下架子,踏破铁鞋,七大姑、八大姨地去找、去拉关系,说不定哪个远亲,就会在关键时候拉我们一把,说不定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兜圈子搭台阶,自己成事
在某些交际场合,搭个台阶,请对方上去变得高大起来,自己便能顺利达成交际目的。
在招待宴会上,三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其中一位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这时,服务小姐看到了,不过她没有当场给外宾难堪,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点儿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并按最优惠的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