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应变,盘活交际
在交际中,做人做事就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惯性思维的樊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我们先来看一则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孙阳,精通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天,孙阳外出打猎,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突然向他走来,在他面前停下后,冲他叫个不停。孙阳摸了摸马背,断定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儿。老马专注地看着孙阳,眼神充满了期待和无奈。
孙阳觉得太委屈这匹千里马了,它本是可以奔跑于战场的宝马良驹,现在却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这次事件之后孙阳深有感触,他想,这世间到底还有多少千里马被庸人所埋没呢?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真正的千里马能够被人发现,尽其所才,也为了自己一身的相马技术能够流传于世,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他想:有了这本书,还愁找不到好马吗?于是,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没有找到。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他终于在野外发现一只癞蛤蟆,他觉得癞蛤蟆与父亲在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非常像,便兴奋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些。”父亲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蠢,他悲伤地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这个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也是成语“按图索骥”的由来。这个寓言有两层寓意:一是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二是讽刺那些书本主义的人,机械地照老方法办事,不知变通。
在交际往来中,也有人“按图索骥”:他们往往先把“朋友”(尤其是找男女朋友时)有个大体的勾画,然后按着这个“图”去找“朋友”。却不知道因时制宜、因人而变地去找朋友。“朋友”可以有各种长相,但真正的“朋友”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列举几条符合朋友的大标准,便可以找到朋友了。
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只知道执著的蜜蜂走向了死亡,而知道变通的苍蝇却生存了下来。执著和变通是两种人生态度,不能单纯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单纯的执著与单纯的变通,两者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我们要学会执著与变通两者兼顾。
交际场上,风云也在变幻之中,如果你被某个圈子拒绝了,就不去努力争取入圈,放弃了圈子,而当这个圈子的大门打开时,你就与圈子里的人失之交臂了。
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到处蕴含着变通的哲学。孙膑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确定他是否真的有才华。
一次,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急于表现自己,不等孙膑回答就对魏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行。”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听了,得意洋洋地说:“那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能让我上去。”说着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
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出洋相呢。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魏王也对孙膑刮目相看,孙膑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
如果我们能像孙膑那样,学会灵活变通,那么你会发现做什么事情都不难。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比如,在与领导相处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灵活变通,做到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分清轻重缓急地去办事。同时,在关键时刻,能随机应变,为领导化解尴尬、排纷解难。领导为什么能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灵活变通,故而跟在他身边的下属,必定要懂得弹性处理法则。所谓灵活变通与弹性处理,跟滑头性格与做事没有原则是不相同的。
领导喜欢凡事肯变通、会适应的人。因为他不但不用担心这个人会受外在环境影响而情绪有所变化,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而且还可以依赖他在非常时期应付一些突发事件,建立奇功。
做一个能够灵活变通的人吧。你将在交际的海洋中畅游无阻。
看清形势求自保
在处世中,常因一言一事不够恰当而得罪别人,弄不好会对自己终身不利。所以,在交际场中,一定要看清形势,查好风向,努力做到自保。
唐高宗时代,高宗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问群臣可否。老臣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但许敬宗支持,他说:“田舍翁多收十石麦,尚欲更故妇,况天子呢?”高宗又问李。李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他为了既不得罪众同僚,又能讨好高宗和武则天,便既不明确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只是说:“此乃陛下的家务事,何必问外人?”高宗听后,心中有底,便堂而皇之地把武则天立为皇后了。李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平衡术,一直受到重用和尊重。
长孙无忌因为反对而最终被武则天给杀掉了。而其他会辨风向的人,则因为支持武则天为后,保全了自己。其实,这里面一旦抓住皇帝问话的实质就不难明白,皇帝其实主意已定,征求大臣意见只是给大家一个面子,并显得他对武则天的重视罢了。如果看到这一点,聪明一点的便知道,自己与其反对,不如支持。因为反对,只会让皇帝和武则天对自己衔恨在心,并不能改变武则天成为皇后的铁定事实。所以,何不如表示赞成,给自己留个后路呢?
唐朝的孟浩然,早年即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且名传京师,他很想到政坛上去一展身手。他与王维是好朋友,王维在内置值班时约孟浩然入内闲谈,恰遇玄宗驾临。玄宗久闻孟浩然之名,当下便让他朗诵自己的诗作。不料,诗中“不才明主弃”一句,惹怒了玄宗。玄宗以为孟浩然是在讽刺他不分贤愚,埋没人才,孟浩然不但没得到什么官做,还惹怒了天颜。孟浩然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一下仕途肯是无望了。“当路谁想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于是告别友人,离开长安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后,孟浩然由儒而道,在山水田园诗意中倾诉痛苦,消磨时光,抒发“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的感叹去了。孟浩然坦然地放弃仕途上的功名利禄,而选择寂寞平静,保全了一世逍遥,成就了一代诗名。
本来想讨皇帝高兴的,结果没想到让皇帝生了气。这个首因效应恐怕是万难更改的。即使将来在朝中为官,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与其在担惊受怕中为官,不如退而求其次,保全自己。
富贵和权势有时是祸水,如果看清楚了形势就应隐身以求自保。
晋朝张翰见齐王炯道德败坏,失去人心,就辞去大司马府高级官员职务,对同郡的顾荣说:“天下纷乱不安,拥有盛名的人,想要退隐都很艰难。我本来就是乡野之人,性好闲适,早已不求一时的名望。你要好好以你的聪明防患于未然,以你的智慧预留后路。”于是就叫人驾车赶回故乡。不久,齐王炯败亡,许多人都说张翰有先见之明。
以上几个事例中,那些看清了形势的,全都可以给自己留下自保之路,全身而退;而没有看清形势的,则落个惨败。自清形势,这是一种处变灵活的交际策略。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在人际交往中,不同场合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交际形式,否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此,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应当说话看场合,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说话看场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自己人场合和外人场合。我国的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怎么都无所谓。而对外人,则要有所保留,“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因此,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界限。违反这一界限,便被认为是“乱放炮”,说话不得体了。
二是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正式场合比较严肃,所以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不讲逻辑、不看场合要求和主旨,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则随便得多,像聊家常一样,从东扯到西,从南扯到北,谈个不亦乐乎。虽然好像没有重心,但在谈话中,双方加强了感情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有些人在会上发言时不分彼此、信口开河,有些人在聊家常时则像讲报告,中规中矩的,就是没有把握好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三是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一般来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你逗这个小孩玩,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
四是适宜多说的场合与适宜少说的场合。对方很忙、时间很紧,你跟他说事情就得简明扼要。如果跟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客观的要求,效果是不会好的。说不定因此耽误了对方的正事,造成对方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的意图,请对方作出判断和决定。若对方一时不好谈出结论,你可以礼貌地告诉对方不要着急,可以抽空帮你想着这事。或者,你与对方约好下次详谈的时间,找机会再“多多益善”地说。
总之,多说就要多花费时间,而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多花费时间甚至意味着对对方生命的不尊重。
因此,在说话时,一定要把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对方,为对方多着想。你为对方着想时,也等于为自己着想。因为你在对方面前树立了一个尊重对方、惜(对方的)时如金的高素质形象。
逢什么人说什么话
现代社会,人际往来不只在同一国别、同一民族、同一种族之间交流。因此,在交际中,要知道“逢什么人说什么话”。要考虑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
陈毅某次出访东南亚,一宗教界人士送他一尊菩萨,他借机谢道:“有了菩萨保佑,我更不怕帝国主义了。”这里陈毅借用宗教术语,显示了对宗教的尊重,借菩萨带来的“保佑”意义,表达对宗教界人士的谢意,有深意而不乏风趣幽默。
在了解了因大的环境和风俗不同,要做到“逢什么人说什么话”外,当我们面对具体的交际对象时,说话也要因人而异。这时,必须考虑几点因素。
听者的工作特点和文化知识水平
列宁说:“对马车夫讲话应该不同于水手,对水手应该不同于对排字工讲话。”这便是针对听者的工作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