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价值,在于教会我们在注意事情一端的时候,不要忘记另一端的存在。该说的话,一定得说,而且说到位,把意思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把握好轻重,把握好时机;该做的事,坚决去做,而且做到家,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不但出结果,还要出效果。不该做的,千万不要为了看似好的初衷而做,要弄清楚“越位”了与否,你再决定是否该做,或者换个方式去做。
比如子路,可以像孔子建议的那样将此事禀明国君,由国君下令接济百姓。这样做,既尽了作为人臣的本分,又没有招致百姓对国君的不满,给国君脸上抹黑,从而也就避免了受国君责罚的后果。
中庸之道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然而遗憾的是,真正去掌握并实践中庸之道的人却并不多。人世间发生的不少悲剧都与当事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之道有关。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有了好的方法却不被人接受呢?对此,孔子是这么认为的: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畅行,是因为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庸之道,而愚蠢的人又常常达不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明晓于世,这是因为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庸之道,而不肖之人,又达不到。
其实做事只要做到了符合自己的身份、职责和角色,一般就不会越位了。
对于做了不符合自己职责之事的现象,韩非子也非常反感,他强调要严惩那些侵官越职管闲事的人。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韩昭侯有一次喝醉了酒,伏在几案上睡着了,专门为他管理帽子的人怕他受寒,就在他身上披了件衣服。韩昭侯一觉醒来,看见身上加了衣服,很高兴,问旁边的人:“谁给我加的衣服?”旁边的人回答说:“管帽子的。”韩昭侯于是下令,把管衣服和管帽子的一同治罪!
这两个人中的一个没做自己分内之事,而另一个把别人该做的事情给做了,乱了规矩!
过节要发礼物,阿甲负责采买,阿乙负责分配。结果阿甲采买回来,觉得闲得无事,不如索性帮阿乙个忙,做一下分配工作。结果,阿甲把送给重要客户的礼物,分给了普通员工。弄巧成拙不说,阿乙还因为工作没做到位,被领导给批评了。自此后,阿乙见阿甲总是有闪避之意。
由此可见,行走在职场中,在交际与处事时,恪守住自己的本分是相当重要的。
明哲保身用中庸
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庸之道”视为贬义词,并攻击它腐朽没落。这是对中庸的不了解或曲解。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都发现了道德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缩。而两人又同时认为在上述两种错误倾向之外,唯一正确的行为是“中庸”,即“适中”。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恰恰相反,有的人凡做事不是过分,就是“不到位”,而且又随风倒,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在信念上、观念上变来变去。
其实,所谓中,就是本体,就是方法;所谓庸,就是实用,就是实行。
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官叫曹振镛,他是三朝元老,乾隆、嘉庆、道光的红人,位极人臣,真可谓为官有道。他的处事和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当今社会,不论是在位的领导或是准备继任的人物,他们也都知道一个原则:讲话中要少说问题,多谈设想。这都是儒学“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应用。如果不考虑他们当官的政绩,只论为人处世,他们也算聪明之人。
中庸之道追求的是稳定、和谐、平衡、持久的状态,儒家把中庸作为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可见,孔子完全把中庸当作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之说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要求人们从主观心性上自觉提高修养,达到“至诚”“至仁”的境界。
中庸之道,也是普通人的处世之道。社会越是发展,人际交往就越是复杂。中庸,能够让我们轻松地处理各种关系,平衡各种事态,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冲突中游刃有余。让我们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自得其所。
弄懂中庸之道,可以使我们获得完满的人际氛围。如果不能圆融地化解各种矛盾、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交往就永远也不会顺利。
以“中”解围救困
在交际中,有时候会遇到两头为难的事情,厚此薄彼和厚彼薄此都不好做到,这时可以用“中”来解决。
执两端,用其中
1889年,清廷任命张之洞为湖北总督。上任伊始,适逢新春佳节,抚军谭继洵为了讨好张之洞,设宴招待张之洞。不料席间谭继洵与张之洞因长江的宽度问题而争论不休。谭继洵说五里三,张之洞认为是七里三,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气氛紧张,席间谁也不敢出来相劝。
这时列末座的江夏知事陈树屏说:“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制台、中丞说得都对。”这句话给两人解了围,两人都抚掌大笑,并赏了陈树屏二十锭大银。陈树屏巧妙且得体的言词,既解了围,又使争执双方维护了面子。执两端,用其中,便是陈树屏获得两位大人赞赏的原因所在。
巧做“中间人”
李主管与你十分要好,有一天,他突然向你求助,说他有一个计划希望与某公司合作,而你与该公司老板十分熟悉,所以李请你做他们的中间人为他游说一番。不错,你与李的交情很好,可是切记:公私分明。
你可知道这个计划的来龙去脉?双方的合作,究竟谁得谁失?你鼓动如簧之舌,有什么好处呢?要是答案全是未知数,奉劝你小心行事。不妨答应李你同意做中间人,但只限于介绍他与该公司某人认识,并不充当说客。
在交际活动中,诸如月下老人、经纪人这类传递信息、穿针引线的人,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天下婚姻许多靠月下老人成就,交易市场由经纪人中间说合以促成交易。这些中介身份的人要明白自己并非当事人,因而,对事情本身的进展,可以起催化作用,但却不会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贸然对事情作出决断。中介人对自己角色有了明确认识、准确定位,才会成就好事,令人赞叹。
不点头也不摇头
当一个同事请你提意见,诸如“你认为我的工作态度不好吗?”“是否我服务客户的方式不对?”这些问题不易处理,却也给你一个帮助对方进步的机会。不要直接答“是”或“不是”,应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也就是说,你该提议一个或几个可行办法,而且你的提议不会被他误认为是批评。因为要是你的答案令对方不开心,他肯定不会接受你的意见,甚至认为你是给他制造麻烦,或认为你有意鸡蛋里挑骨头,跟他过不去。
那么,在具体如何说时,你可以告诉对方换了是你,会怎样处理这些事情。例如,有同事因为未能准时预备开会的文件,遭到了上司的责备,由此,他怀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所以向你请教:“你认为我的工作态度不好吗?”这时,你应该婉转开导他:“你我都知道李经理认真得很,所以我替他做事永远以最快的时间去完成,并且详尽得很,以使他知道,我是尽力做到符合他的要求的。”
切忌指出对方或他上司的错处,如:“李经理真是烦人,你最好永远依照他的吩咐去做。”这样说,等于火上浇油,对同事、对他的上司,甚至对你自己,肯定都没有好处,何苦呢?
面对这种不好点头也不好摇头之事,用“中”的方式解决最好不过。“中”则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自己”,“中”更是你跳出是与非的评判,不点头也不摇头,而以建议(而非意见)的方式提出帮助双方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总比直白地肯定一方的同时即是否定另一方要好。因为,这样做,你为自己避免了得罪人的不利局面,也为当事的双方留下友好相处的空间。
交际操纵术
1. “中”有“中正”之意。要“中正”,不要当墙头草。否则,两边都不讨好。
2. 想取得矛盾双方的同时认可和接纳,就要抓住双方矛盾的关键所在。
3. 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自己该说的话。
4. 明哲保身是有原则的保身,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
5. 站住理,才能说到底,让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