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沙场秋点兵
32396700000013

第13章 蝴蝶初展翅

时光匆匆,转眼间已是深冬时节。过了春节后,大宋朝廷正式诏告天下改历庆元。

从绍熙五年间的十月里拖拉了到了宁宗庆元初年,宋金两国间的这次和谈依然没有结果。一来是宁宗皇帝初登位,年轻气盛之下不愿意轻易的对金国屈服,二来是因为朝野上下的北伐论调尚未消退,朝廷也不想轻易失了民望,三来也是从金国传来的密报表明金国现在也没什么决心和实力来进行大规模的南侵。

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都不肯退让的双方使节不欢而散。大宋朝廷除了襄阳周边的数万流民外倒也没什么更多的损失,可是向来强势惯了的金国上下却愈发的愤怒了起来。

不过是让南人赔偿些银两布帛粮食,可是素来懦弱的南人居然敢对我大金的要求置之不理?看来必须要给宋国新即位的皇帝一个警告了。金国中都的朝议上,就连向来主张与宋人暂时和平共处的权臣——尚书右丞胥持国,也不得不附议了朝廷武将们提兵南进的意见。

只不过一番闹腾过后,本就国库匮乏的金国还是只能将出兵的提议束之高阁。

自诩文釆风雅的金章宗完颜暻登基已经六年,如今整个大金治下有女真、契丹、汉户共七百二十余万户,人口总计四千八百余万人,昔年号称治下亿万百姓的宋国,南渡之后全境之民如今亦不过三千万之数。论治下疆域、百姓丁口,大金可谓是如今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强国。

皇权稳固威服四方之际,皇帝难免会生出一些安享盛世之心。再加上寺院经童出身而今身居尚书右丞高位的胥持国把持朝政曲意奉承,如今中都皇宫之内的各个殿阁都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翻新,仅是改造宫殿陈设,每日里就动用绣工一千二百人,预计需两年才完工,这还不算其他那些大兴土木的新建宫室、园林。

此时率军驻扎邓州的大金萧国公完颜襄,收到了朝廷不仅不同意他退兵,并且严令他必须加强对宋境袭扰的力度,以求逼迫宋人在和谈中退让的朝廷诏令。这也是金国朝堂上唯一议出的切实可行的廷议。

“若是陛下真有一统四海之心,能将个人奢用暂缓几年,朝廷里少封赏些无用的文人为官,别说十万就是二十万大军的军资也难不住我大金啊。如今除了这三万骑兵,邓州、唐州不过是二万步卒,且都是守御之卒算不得精锐,兵甲粮草也只勉强够三月支撑,这仗不好打啊。”对着身边的亲信幕僚长叹着发了一番牢骚,完颜襄也只能无奈的盘算着自己手中的军力,看看有没有可能在哪里寻得突破。

大宋新皇即位后首次改元天下,随之而来的就是朝野上下皆大欢喜的恩荫、大赦。

举凡六品以上官员士大夫之家,勋臣将门之后,皆可按其品级荫封其家中子弟一人入仕,六品以下官职也自有升迁封赏。

对普通百姓而言,封赏是拿不到的,不过除非是谋逆做乱和忤逆之罪外,不管曾犯了什么罪状都是一骨脑的全部免除了责罚了事。

普天同庆之际,飞虎军营中同样也是一片热闹欢腾。所谓侠以武犯禁,前来投军的豪杰们可是有不少人都是身上背着或多或少的官司,迫于官府追辑这才投军入伍的。如今官家大赦天下,许多人原本的担忧一扫而空,自然是免不了兴奋笑闹一番的。若不是有军令军规约束,再加上辛弃疾和林虎治军有方,除了操练外也从不苛待士卒,只怕当时这营中就要有不少人要退出军伍重返江湖了。

依大宋兵制,军中招募的兵士一般区分为效用和军兵两等,每等又分若干级。

军兵也就是常备军,入伍录入军籍后家属亦可以随营吃晌,本人须刺面涅臂为号,中途不得退役,父老则子继,实则终身为兵,这也是宋时常以贼配军称呼军卒的由来。也正因如此,以大宋民间的富庶,自愿从军为军兵之人越来越少,朝廷不得不常以盗贼、流民、罪囚发配从军。

效用兵,实际上就等于是主动从军的义士、乡勇,战时入军中效力,同样享有军功升迁的途径,只不过若无战事之时,还是可以在禀告上官后重返家乡的。

而如今飞虎军营中的近二千精锐,全是以效用兵收入军中的,若是朝廷迟迟不能发动北伐,没有了家国大义和军功号召,闲居军营之中的这些江湖豪杰们又能安心多久?现在说起来尚有数万金国大军兵逼襄阳,可是熟知朝廷诸事的辛弃疾哪还不明白真实情况。左右不过是宋金两国和谈未果,金人碍于面子不好退兵。

正因为如此,当朝廷的大赦令传到飞虎军营中之后,辛弃疾和林虎马上急召营中诸将和幕僚商议起应对之策。议论了半天,在朝廷没有明令的情况下,哪怕辛弃疾和营中诸将再如何的一心北上,除了将伙食待遇提高一点外,将怕慌、兵怕闲,也唯有勤加操练别让军士们闲着了。

等帐中军将幕僚们先后散去后,身为辛弃疾义子的斥候都都头耿鹏却迟迟没有离去。看着耿鹏犹豫的样子,知道他肯定是有话想说,辛弃疾笑着招了招手将耿鹏唤到身前,“鹏儿可是有什么事?在义父面前还用这么遮遮掩掩的吗?”

“义父,我想带着斥候都的兄弟们到襄阳去看看。这几个月来斥候都中兄弟们操练的极好,可是好的斥候只有在军前才能真正磨砺出来。如今襄阳城下战事又不甚激烈,正好让斥候营中的兄弟们真正的和金人接触一下。”说完耿鹏一脸期待的看着辛弃疾的脸。

说实话这个建议本来可能耿鹏是不会提起的,虽说身为昔年耿京的幼子,在耿京被害后辛弃疾将其抱回家中以子待之。可是以辛弃疾的酷烈性子,加上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境况,在家中也少见欢颜。除了辛弃疾最小的女儿辛青霞外,家里人没有不怕辛弃疾的。

只不过自从李建这个异数入了斥候营后,在扛过了初时的艰苦训练后,反而主动要求耿鹏严格操练,而且每每都能以极为优秀的成绩完成任务。时间长了,就连人前素来冷着脸的耿鹏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这个满是冲劲的年轻人。

关系近了,相互之间的交谈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军中素养极高的耿鹏,在处事和谋略见识上比起李建这个妖孽差得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几番忽悠下来,如今的斥候都中李建已经俨然可以说是耿鹏的智囊了,不说言听计从,至少李建绝对可以影响到耿鹏的行动了。

而让耿鹏向辛弃疾进言,也正是李建近一个月来不停在耿鹏耳边提醒的结果。

别人不知道,可是李建是绝对清楚,辛弃疾这番动静弄得再大,后世的史书上也说的明明白白,他这一生自南归后就压根没有率军北伐的事。

继续这么任由辛老先生折腾下去,他最多也不过是累的忧愤成疾,可是这支飞虎军恐怕也仍然将随着时间流逝而悄无声息的湮灭在朝廷的掣肘之下。

既然明知如此,李建又怎么能安静的坐等这样无奈的结局。在知晓了耿鹏的身世后,李建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说动了耿鹏,这才有了耿鹏将斥候都带到襄阳实战操练的提议。

“到襄阳去?你斥候都不过百人,襄阳城外可是有数万金国骑兵。你们能去做什么?飞虎军未得朝廷诏令,无法擅自出兵。如此一来,你即便是探得什么军情,襄阳城中守军又能如何?”听到耿鹏的请求后,辛弃疾先是一愣,想不到素来只知听令而行的义子会主动向自己提议,随后就开始驳斥耿鹏明显毫无意义的建议。

听到义父的反对,耿鹏没由来的心里一动,那个小子连义父肯定一听就会反对的情况也猜的一点没错,就是不知道后面猜的准不准了。

怀着异样的心情,耿鹏不由自主的按着事先和李建商议好的套路说了下去,“义父所言自是老成持重,然孩儿亦有一言不吐不快。自金人屯兵襄阳起,虽被坚城拒之于外,可是金人小股骑卒时时入境侵扰我大宋百姓。如今整个襄阳府周边,几个月时间里数百村落数万的百姓被迫流离失所,荆湖北路到处可见无家可归的流民被迫卖身为奴只为求一条活路。凡此种种我大宋居然毫无应对之策,实为我辈武人之耻啊。如今我飞虎军虽无朝廷诏令不得擅动大军,可只以斥候营少许精锐,前往襄阳窥探军情却是合情合理之事,亦不须报备朝廷即可成行。”

见辛弃疾面色沉凝似有意动,耿鹏呼啦一下跪在了义父面前,仰起头一脸担忧的说道:“义父,如今我飞虎军正是兵精粮足、兵甲齐备之时。可是若不主动做出些行动,让营中壮士们看到北伐的希望。时日一久,恐怕营中大半的英雄豪杰们不会再枯坐军营蹉跎渡日。”

说完了全部的话,耿鹏也终于在心里长出了一口气,看到义父起身时脸色虽然凝重却不见什么怒意,熟知辛弃疾脾气的耿鹏心中暗喜。但凡义父这样的表情时,就是正在认真思考某件事情,看来这事能成的希望很大啊。

“你自幼就长于军营,长于军务却短谋略。刚才那些话你自己是说不出来的,谁给你出的主意,把人带来见我。”辛弃疾淡淡的一句话,立马就把满心希望的耿鹏弄的脸上通红。

原来义父不是在认真考虑我的建议,而是在考虑我是不是被人利用。尴尬之余,在义父面前耿鹏可从来不敢有什么忤逆,麻利的起身回营。然后本想躲在耿鹏身后出主意的“黑高参”李二公子就被自家都头毫不犹豫的卖到了辛弃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