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3228500000071

第71章 在图书馆工作的日子

徐 静

为纪念四川省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图书馆拟编辑《四川省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受此启发,我也把自己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进行了梳理。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弹指间,伴着时代的脚步,我与省图书馆相伴走过了30年。回想起这几十年来的岁岁月月,内心深处隐藏着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和眷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对图书馆事业的真挚感情。想起曾经和自己一起共事的同事,有一种深深的怀念,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已经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历久弥新。

我第一次踏进省图书馆是在1979年,那时图书馆还在联升巷,我被安排在外借室工作。外借室是一座灰墙青瓦木质结构的三层楼,二楼是图书借还处和社科书库,三楼是科技书库。在外借室工作的几乎全是年轻人,有激情、有活力、有干劲。每天早上8点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拖地、抹书架、上书、排架等等,干净整洁地迎接读者的到来。那时来图书馆的读者很多,借还处每天都要排起长长队伍。外借还没有实现开架借阅,读者借书要先查目录,然后把所借书的书名和索书号写在纸上交给管理员,由管理员到书库取书。当时条件很简陋,二楼和三楼书库的链接是靠一根绳子上面所挂的塑料桶来取书。工作条件虽然较差,也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没有抱怨,一心一意干好工作,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兢兢业业地为读者服好务。图书馆是座神圣的殿堂,是人类智慧、文明、进步的象征。当站在一排排书架前,在书海中遨游时,感到她不仅是展现大千世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更是镌刻于广大读者心中最美丽的精神画卷。

1980年6月我正式到图书馆报到,先后到过阅览部、期刊部、采编部、政工科和中心馆工作,1982年考上了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学习是半工半读,经过电视大学和图书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培训,对自己文化水平和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整个图书馆业务工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熟练掌握了业务工作技能。我记得刚到采编部工作时,什么也不懂,当时图书馆还处于手工作业阶段,就从最基本的刻钢板做起。在一块一尺多长、10多厘米宽的钢板上,放上一张卡片大小的蜡纸,用特制的笔刻上分类号、书名、作者、开本、出版社、出版日期等,然后将刻好的蜡纸放在白色的卡片上,用油墨印刷,制成一张张目录卡片,这种传统的编目方式延续了很多年。后来我参加了图书馆基础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文献编目和科技文献检索等专业课程学习,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做到了图书归类准确,编目规范,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图书的分编工作。从刚开始的生涩到以后的熟练,都是老师们的耐心帮助指导的结果。回想起在采编部工作的日子,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关心、帮助、配合默契的工作很值得怀念。

1987年我调到了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是一个协调机构,1958年成立,省科委为主任单位,省文化厅、省教委、省国防科工办为副主任单位。中心馆办公室是承办委员会日常业务工作的办事机构,也是全省图书情报协作协调工作的服务机构。我调去的时候,省图书馆的万世祥馆长是中心馆办公室主任,冯兴琼是副主任,办公室虽然只有4位同事,但在办公室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四川省图书情报协调工作做了很多事情。

1987年10月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共同发起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这是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横向联合。为完成其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中心图书馆的协调作用,在中心图书馆的策划组织下,成立了以四川省图书馆、省科技情报所、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大学图书馆等四大系统为代表的跨系统、跨地区的“四川省文献情报协作网”,有成员单位52家,基本覆盖了全省图书、情报、档案单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作为协作网办公室成员,积极地参与各项工作,和其他同事一起做了大量具体的事情,与几十个成员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多次被评为网络工作积极分子。协作网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对全省范围内订购进口报刊的协作协调,在进口原版报刊的合理布局、协调订购、减少交叉重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在预订1992年进口报刊中,经过协调,由12个单位分别负责107种外刊的订购并复制给有关单位,如年刊价在当年为1.6万元和年刊价为0.9万元的《欧洲药理》和《病理学学报》,经过协调仅此这一项就节约经费96万元。通过停订、改订和委托复制等措施遏制了重复浪费的现象,极大推动了全省文献资源共享的进程,为协作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中心图书馆每年都要对全省几百家图书情报单位所订几千份原版报刊进行汇总、平衡,经过初审,报请省委宣传部审批。中心馆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做这一工作,工作量很大,要求很严。由于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把握了初审,几十年来,我们在政治上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在经济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经费,提高了四川省文献覆盖率,在进口报刊合理引进方面做出了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围绕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任务,联合目录的编辑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从1990年起,中心图书馆办公室就开始收集、整理全省和驻川单位图书馆、情报所预订进口报刊资料,编印了《四川省预订进口报刊目录》。重庆成立直辖市后,其主要的文献收藏单位继续参加这个目录的编辑,1995年起云南省部分文献收藏单位的数据也加入了预订进口报刊目录中,一部跨省的预订目录《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预订进口报刊目录》诞生了,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了文献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目录》编辑已经有20多年了,每年都在编印,免费赠送给各大专院校图书馆和情报单位,很受图书馆和读者的欢迎。作为《目录》的责任编辑我很欣慰,自己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同仁们的认可,为四川文献资源共享做出了一点贡献。

1988年11月,我参加了由中心图书馆主持召开的关于四川地区抗战版联合目录编辑的筹备会,会上着重讨论了编辑条例问题,这是在1981年重庆会议纪要的基础上进行的讨论。会议决定由曾繁森老师起草编辑条例初稿。而后,我与曾繁森老师一起前往重庆、北碚等地,核对、清查两地图书馆馆藏实物和卡片,图书馆的同仁很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专门派了一名同志和我们一起去核对卡片、实物,使这项工作很圆满地完成。1991年《四川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图书联合目录》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心图书馆虽然只有几个人,可做了不少的工作,无论是外刊的协作协调、情报协作网工作的开展,还是联合目录、工作参考的编辑以及图书馆学报的出版发行。中心馆全体同事在主任的带领下有一种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敬业精神,有一个团结、友爱、合作、互助的工作环境。同事之间就像兄弟姐妹,彼此有分工又有合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谐、宽松、愉快的人际关系营造出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我为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与这样的同事一起共事感到幸福。

四川省图书馆已经走过了它的百年历程,百年历史,百年积淀,图书馆见证了我的成长,烙下了我的足印,为能够成为一名图书馆人而骄傲。我热爱图书馆事业,愿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009年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奠基仪式在成都的中心——天府广场开工了,一座崭新的集典藏整理和传统服务、数字化服务、远程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图书馆就要落成,她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数据中心、区域文献网络中心、专题文献研究中心和大众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具有百年光荣历史的四川省图书馆,定能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 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