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3228500000070

第70章 往事历历 点滴成忆

黄 英

清楚地记得1990年的8月13日,那天是我到四川省图书馆报到的日子。那时的我扎着两个小辫,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转眼间,20多年的光阴已经过去了。想起往事,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社会主义学院里的外借室

刚被分到图书馆时,心情是非常愉悦的。终于实现了自己天天都可以看书、天天都有书看的愿望。在人事科待了一周后,我被分配到阅览部外借室。当时的阅览部分为外借和内阅。内阅就在现在的总府路,外借是在枣子巷的社会主义学院内。没在总府路的本部上班,内心有一点小小的失落,但是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我的工作热情还是蛮高的。

外借室在社会主义学院租借了三层楼,三楼自然科学室、四楼小说室、五楼社会科学室。我被分在四楼的小说室。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外借室还没有电脑,借书、还书全是手工操作。借书的读者到书库选到自己想要的图书后,要手写一张借书单。那是一张折叠式的黄色纸片,有点像银行的存折,内有书名、借期、还期。借书单封面填有读者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单位等。右上角用打号机打有借书号,读者选好书后,要填写书名、借期。工作人员在借期上盖上“已借”章,等借期到后,再填上还期,然后再盖上“已还”章。就算是租借的办公楼,当时借书的读者还是挺多的。重重叠叠的借书证都放在一个黄色的可以转动的圆形转盘中,转盘有三层,几乎都放满了借书证。遇有读者来借还图书,工作人员便转动那个转盘,找出读者的借书单,进行借还。现在读者到馆来借书,早都已经实行计算机管理,用扫描枪一扫,读者的所有信息都有了,比起手工劳动,不知方便了多少。

同事的名字叫铁妞

在外借室工作了大约三个月,1990年底我被调回到总府路的内阅开架室工作。当时的阅览部除了社会主义学院的外借室,内阅还分开架室和闭架室。开架室的图书读者进入后可以自由翻阅,闭架书库的图书需要填写一张索书单,然后由工作人员进库帮忙查找。

开架室有位女同事,名叫程铁妞,铁妞这个名字是北方的奶奶给取的,说是好养活。人很淳朴,头发中分扎了两个刷把辫,爱穿一件紫红色的棉袄。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四环素牙。我到开架室时,铁妞正在准备考研,她说想考北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天上班她都捧着一本书看,不是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要不就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类的。当时的我在读电大,学的也正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空时,我们会一起聊聊文学还有生活,她还说让我以后到北京找她玩。听得出,她对研究生考试是志在必得。

20世纪90年代初,是全民学文化、拿文凭的年代。由于正规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多人就只能工作后再去参加“五大生”的学习,所谓“电大、函大、职大、夜大、自考”。当时到图书馆来看书的读者很多,每个进开架室的读者我们都会在收取有效证件后,发一个有号码的塑料牌,然后出来时再凭牌取证件。因为阅览室的座位有限,常有读者等在开架室外,出来一个再进去一个。甚至图书馆大门外也是有读者排队。开架室分为上下两班,每天下午2点钟换班,我跟铁妞是一个班的。为了照顾她学习,我主动提出在前台接待读者,让她坐到后面去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铁妞考起北大的研究生走了。在那个固定电话都还没普及的年代,走后再也没见过她,20多年过去了,想起她的音容笑貌,还是那么生动,不知她是否也会想起我们在一起度过的那段青春时光……

图书馆的自办刊物

上高中时,特别喜欢看三毛和琼瑶的书。跟同学在一起闲聊时,无数次地幻想过像三毛一样过那种来去自由潇洒又有趣味的生活。琼瑶笔下的那种浪漫爱情更是班上的女同学都向往的。那种两情相悦,经历再多磨难都要在一起的生死相随,把人感动得不得了。看琼瑶的《失火的天堂》是在一本杂志上看的,两期连载,当时看得我泪水涟涟。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本杂志名叫《集萃》,是四川省图书馆编辑出版的。没想到的是,毕业后我会被分在四川省图书馆工作,可惜的是我到馆时,《集萃》已经停刊了。

刚到图书馆时,是在阅览部工作,后来被调至辅导部,与《图书馆员》杂志社同在一层楼办公。问起《集萃》停刊的事,老师们都说挺遗憾的,但是好多事都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再后来,《图书馆员》也停刊了,现在只剩下《四川图书馆学报》一种。

除了《集萃》、《图书馆员》、《四川图书馆学报》,四川省图书馆还有一份内部出版的《川图导报》。在辅导部工作的一年多时间,我主要是负责业务资料室的管理工作。除了业务资料室,还负责《川图导报》第4版的编辑工作。那是一份4开小报,主要是刊载四川图书馆界的新闻动态。为了编好这份小报,当时的我还专门去学习了报纸排版技术,每期都会在排版纸上认真地数清那些小格子,画好版面,然后与稿子一起交给主任。

业务资料室收藏的都是图书情报专业的图书和期刊,还有一些工具书,是专为馆内职工提升业务素质和写论文查找资料而设立。那个年代几乎没有电脑,职工要写论文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方便地在网上收集资料,也没有那么多数据库可以用,只有到业务资料室查找资料。由于场地和电脑普及的原因,现在业务资料室也已不复存在了。

斗转星移,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个手工劳动的时代。办公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图书的采访、编目、借还,也早已实现计算机管理,报纸也再不用手工排版,图书馆有了自己的网站,职工想要查找业务资料,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天府广场的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建好后那将是一座环境舒适优雅,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图书馆,我们期待着它早日建成……

四川省图书馆办公室 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