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3228500000036

第36章 一脉传两馆 百年共辉煌(1)

——纪念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百年华诞

胡建强 王利

1912,中华民国初年,保路运动的烽火硝烟还未散尽,为开新学而启民智,在成都少城公园,一座日后注定传奇的图书馆巍然诞生。

2012,百年弹指风云,曾经的图书馆几经划转与分合,最终衍变为巴蜀大地两座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

褪色的窗棂见证了两馆历经坎坷却不断向前的勇气和执着,斑驳的书章镌刻了两馆命途多舛却相扶与共的血脉与友谊,百年风雨洗尽铅华,两馆一本同源、一衣带水,共同传承了文翁治蜀开教化之先的文风雅韵,实现了百年来厚积薄发的巨变和辉煌。

100年前,作为两馆前身的四川图书馆筚路蓝缕,成立于地处西隅的内陆成都,开创了四川近代图书馆事业的新篇;100年后,一脉相承的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薪火相传,以丰富的馆藏、先进的设施、优良的服务、幽雅的环境为推动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全民普遍均等的文化权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常可以折射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的发展史。图书馆凝聚了城市文明脉络的精髓和灵魂,是区域文化底蕴的标志与记忆。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的百年发展史,是看不见却可以触摸到的脉搏,是一条无形流淌于市井可以映照精神风貌的河流,它是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更是独领风骚与众不同的。百年的历史可以传承和沿袭,可以积聚和增厚,因为最能代表两馆内涵的底色是永远不可人为抹去的。

一、光影的回眸:兰台初创

四川历史悠久,自古文化事业鼎盛,文人学者云集,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同时造纸业发达,是雕版印刷术的发祥地之一。这些因素必然对四川古代的藏书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社会急遽变化的20世纪之前,四川历代典籍丰富,主要由书院、寺观、官府书楼及私家藏室保存。清朝后期,受西学东渐、变法维新运动的影响,很多有识之士以开启民智、培育人才为宗旨,打破旧式藏书楼的禁锢,积极倡导建立“妥定章程,许人入楼”观念的新式图书馆。

1911年(清宣统三年),四川提学使刘嘉琛奏请建立图书馆,拟借贡院公堂及清白堂为馆址。次年(民国元年)10月20日,图书馆由四川行政公署拨款创立开馆,定名为四川图书馆,便是日后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的前身。四川图书馆的正式建立,顺应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潮流,是西部地区成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最初的四川图书馆馆址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著名学者林思进(字山腴)自请出任馆长。时将四川都督府接管前清四川提学校衙川学务局所存图书、文献作为基本藏书,同时多方采购海内孤本和私家精刻,得书20余万卷。国外书籍也大量收藏。至1927年,省款支绌,馆务难以维持,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下令将四川图书馆拨归成都市政公所管理。1928年成都市政公所改组成立成都市政府,遂将四川图书馆更名为“成都市立图书馆”,由成都市政府出资管理,四川省级图书馆至此中辍,于是便有了中国图书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省市同馆、沿革相承的现象。直到1940年4月10日,由四川省府拨款,四川省立图书馆正式成立,馆址为成都城守东大街原成都中城小学校舍,亦即前清城守衙门。由此开始,四川省级图书馆和成都市级图书馆才正式分开,各自走向了积聚与跨越、传承与蜕变的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四川省立图书馆由川西行政公署文教厅接管,更名“川西图书馆”;1951年5月改称“川西人民图书馆”;1952年正式定名为“四川省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图书馆的重视和加强领导,四川省图书馆取得了较大发展,跻身于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

相比于再建的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立图书馆一路在风雨飘摇中走到今天,弦歌不断、薪火不绝。1935年,市立图书馆并入成都市立民众教育馆,仅设干事5人;1943年,成都市政府令市立图书馆从民众教育馆中分出;1946年10月,市立图书馆改名为“成都市立中正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中正图书馆改称为“成都市人民图书馆”;1953年3月,命名为“成都市图书馆”,此后馆址由人民公园迁至祠堂街;2003年新馆在文翁路建成后,定名为如今的“成都图书馆”。早在1933年,成都市立图书馆藏书16.6万册,为抗日战争前蜀中最大的图书馆。成都解放后,鉴于书库条件差,市图书馆将绝大部分馆藏移交给四川省图书馆保存,如今典藏的中文图书多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式出版物为主。

回顾两馆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就如同在观看一部无声的电影,由黑白到彩色,由单调到丰富,光与影时而重叠,时而变化。沿着历史的年代细细追寻,两条充满艰辛与奋斗的故事主线在远处渐渐收拢,视线最终定格在一百年前少城公园莲花池边那个厚重而坚定的背影。创立之初的四川图书馆不会想到,百年后成都最大的两座公共图书馆都是源于她的血脉,无论中辍与重建,移交与合并,曾经那段共同的历史注定了两馆百年相通的精神和气质。

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的百年史,不仅是一个城市、两座图书馆的百年发展史,同时也是巴蜀人民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精神写照。图书馆自创立之日起,就在辛亥革命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中鼎新独立,彻底摆脱官、私办藏书楼只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少数达官贵人使用的束缚,保国粹而入新学,中西为用,兼收并蓄,以西方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和模式,服务于士农工商等社会各个阶层,并很早就实现了免费阅览。1928年,四川图书馆“更名市立图书馆后,取阅特种书籍亦一律免征”。正是这种开放、均等、免费的人文精神,才使后来两馆虽屡经挫折、数次易名却始终秉承如一,代代相传。

二、今与昔的凝望:天翻地覆

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动荡不断,民不聊生。四川图书馆自创立伊始就频遭战火洗礼,屡经分合,饱受涂炭。就是在那样一个人人思危,惶惶不可终日的时代,一批批仁人志士、著名学者用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搜集保存文化典籍,记录传播人类文明,在百年长河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乐于清贫、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以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图书馆人顽强拼搏,使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迎着新世纪的曙光站在了时代文明的最前端。

从昔日的只檐片瓦到如今的高楼广厦,从昔日的数万藏书到如今数百万的实体馆藏,从昔日最少时仅有5名工作人员的寄人篱下到如今拥有几百位专业人才的馆员队伍,从昔日传统的借阅服务到如今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品牌打造,省图和市图在百年岁月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日渐文明的缩影,也是新中国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繁荣高度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发展的写照。

1949年12月底,重建不久的四川省立图书馆各种类型书刊文献仅4万余册。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坚持全面搜集,系统入藏的原则,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藏书建设,如今四川省图书馆已拥有图书文献500余万册,其中最具特色的典藏有:隋唐时代手写经卷;宋、元、明、清著名文人诗词集;历代四川方志;古医书、古农书;近代文化名人手稿;民国暨抗战文献等共计70余万册。主要以呈缴本、选购、国内外交换、捐赠与调拨、复制等为手段,逐步建立了以大型综合性研究及人文科学为基础的核心文献体系,成为了巴蜀文化、典籍文献的研究基地,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

60余年来,四川省图书馆经过辛勤耕耘,励精图治,如今已成为四川省总书库、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四川省中心,同时还是国际图联成员馆和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

目前,四川省图书馆在传统的阵地服务基础上重点以“巴蜀讲坛”和“共享工程”建设为依托,联合市州县(区)图书馆和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并充分利用基层图书馆服务窗口,把数字图书馆与共享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整合数据并率先在互联网开通,将馆藏数字资源向全省覆盖;举办“巴蜀讲坛”——文化惠民百场讲座,拓展全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发挥图书馆作为行使政府职能基本理念转变的作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