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03

第3章 悟道要点之持戒

悟道这事儿有没有要点与捷径?

当然有。比如佛陀常常开示法要,法要,不就是关于法的要点?而比丘们也经常请教如何疾得漏尽,既然是迅疾,当然也是有要点了。

一句话概括,佛法既然以因缘法和缘起论为根本理论,则悟道的要点,便是找到那些因缘条件,当你具备后,不悟道也不可能。

哪些条件和要点呢?其实前人也早已概括,那就是戒定慧、闻思修。

戒定慧,这是修行的大原则,可谓总纲,三者都需要终生坚持不懈。修行怎么修?佛教从小乘到大乘,再到各宗各派,所谓法无高下、应机则妙,但说来说去,都不会摆脱戒定慧的影子。

关于戒定慧,引一段经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学。何等为增上慧学。若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

闻思修,相比戒定慧则具体很多,比如你加入某一宗门,或者亲近某位大师,或者看到某篇经文,此时,就不说戒定慧,而说闻思修了。因为戒定慧是大的、总的原则,但具体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地、此文此理,修行的展开就靠闻思修来实现了。

闻,不管你是看到还是听到,等于是学法修行的一个契机,要点是认真听、认真记。而思,则是进了一步,要动脑筋,要融会贯通了。至于修,更高一筹,一般来说我们讲悟道之前都属于盲修瞎练,主要说的是你没有获得正见,也没有定力作基础,不能时刻保持正念,你既然无定又无慧,那当然谈不上正确的修行。从修行的全程来看,也很明显,见道位以后,才算正式修道。

本章先说持戒。

如前说,持戒与定慧是三足鼎立的地位,可见何等之重要。但现实是,很多人本来对学佛有兴趣,可一听说要受戒,那就立刻怂了,简直硬着头皮受刑一般。其实,这都是对持戒认识不清所致。

首先,修行要持戒,这是必然的,就像你身为一名公民,必须要遵纪守法一样。世间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的最合理与最大化,必须制定法律,以此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与财产。你能说你不需要守法吗?那么,持戒,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保障僧团和修行人的修行利益最大化所制定。

其次,更严格与更准确地说,持戒是为了精进修行和保障你的道果,并不是祖师爷故意搞个清规戒律来为难你。事实上,佛陀悟道后的十多年间,据说就没有制定戒律,因为不需要,那时候大家一心求法学法,闲杂人等也很少。然后慢慢人多了,根器不一样,有人犯事了,扰乱了僧团,佛陀才陆续完善了戒条。

简单说,比如你开始学佛了,但是总觉得佛法简直是莫测高深、玄之又玄,那怎么办?好办,就从持戒开始,如此努力,必然功不唐捐。

再者,悟道之前,实则你对持戒之事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也谈不上怕不怕犯不犯。这是因为只有进入见道位,无漏慧才无始以来第一次被你掌握,此前对于修行之事,你不过都是在瞎猜,在盲修瞎练。

另外,悟道时,我们说三结尽,哪三个结打开了?我见、戒禁取和疑。我见就是身见,就是我执;疑,就是三宝的疑惑,悟道后生出净信,不再疑惑;戒禁取,则正是关于持戒方面的。

什么是戒禁取呢?就是对于持戒的一些不正确的认知。戒禁,就是戒条所禁止;取,就是执著。一般来说,解释这个名词时都会举例,比如有地方的修士,他们持牛戒,就是模仿牛,牛吃草他也吃草,牛干嘛他也干嘛,因为他们之中流传说曾有祖师爷就是这样升天的。

这当然是一种戒禁取,在我们看来这属于非因计因,简直搞笑。但是,我们自己没有这些类似的问题吗?比如我们中国的僧人不吃肉,然后听说外国和尚吃肉,甚至有的还结婚,你就目瞪口呆了,这其实就是对于持戒不能精准把握的一种表现。

这并非是说谁对谁不对,就好比大家都要遵守法律,可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律,有的地方的法律就非常奇怪,比如可以一夫多妻,甚至杀害妇女等。这样的例子还不少,有的不吃猪肉,有的必须怎么样,那你假如要移民,该不该遵守?

因此,我们持戒时,首先要明白诸多戒条都是从杀盗淫妄酒这五条根本戒律展开的,大家都要遵守五戒十善,这是修行的共法。然后,你还要把握住,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持戒,你自问是否做到了喜贪尽?这个才是根本,因为断尽贪爱执著才是修行的方向。

换个角度说,为什么必须持戒?因为持戒可以让你走在离欲解脱的路上,体现了一个“离”字。而犯戒了,比如杀生或者淫行,这都是三界中事,甚至是三恶道的事,你的行为,将保证你继续呆在三界之中,体现的是一个“随”字,所谓轮回,不外如是。

最后,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持戒,是终生大事。

为什么?

以漏尽的阿罗汉来说,他也需要继续持戒,因为微细的习气还在。比如说,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阿罗汉他要过恒河。因为他有神通,看出河神的前世是他家的婢女。于是,他就说,“小婢,开道。”可是河神就恼火了,觉得他过于傲慢,就向佛陀告状。在佛陀的仲裁下,这位阿罗汉笑着道歉,“是我不对,小婢。”

这故事暗示了习气的可怕,也间接说明了持戒并非与圣者无关。实则,我们再看佛陀。在我们想来,一个人修成了佛,岂不是万事大吉,可以随心所欲了吧?

问题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佛陀悟道后又回去当国王,或者与妻子住在一起,他到了最后,还在交代,“要以戒为师。”

持戒,对于初学者的六根护持,所谓根律仪有助于道行增长,此处不再多说。但是就现实而言,我们的确看到,选择头陀行或苦行的人,出成就比一般修士要快很多。而像弘一法师,出家后选择了律宗;像虚云大师苦行终生、持戒精严、定力高超,更是广为人知的。

据说,最初佛陀制戒时,也不是皆大欢喜,比如大迦叶好像就心中不喜。但是不久,他立刻感觉到了修行的损失,于是赶紧去找佛陀忏悔。这说来说去,都说明持戒对修行人的确有增上的作用。

可以说,持戒,对于初机者,就好像要求小朋友不要私自下河洗澡,不要横穿马路,这是一种保护;对于老参,实际上你也要认识到,下河洗澡与横穿马路同样是危险的事,还是一种保护。

最后,对于三学和持戒的态度,我们再看一段佛陀的开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何等为三。谓彼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彼田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诸比丘。然彼长者耕田.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长.果实.成熟。若明日.若复后日。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如是。比丘于此三学随时善学。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若明日.若后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后日。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已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已。随彼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譬如。比丘。伏鸡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若以瓜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那么,持戒和悟道修道有什么绝对关系呢?一句话,修四不坏净必证初果。所谓四不坏净,就是无论宇宙如何大破灭,你都会保持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任,再加一个,圣戒成就,就是四不坏净,必定证得须陀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