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16

第16章 解众惑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名阴。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比丘。是名为阴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何因何缘名为色阴。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离。云何受.想.行.识味。云何识患。云何识离

佛告比丘。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若缘受.想.行.识生喜乐。是名识味。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于受.想.行.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得无我慢

佛告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更有所问。何所知.何所见。尽得漏尽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

尔时。会中复有异比丘。钝根无知。在无明壳起恶邪见。而作是念。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若有愚痴人。无智明。而作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如是所疑。先以解释彼。云何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便修厌。厌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1,这一经与上一章连起来读,更能加深对五受阴的理解。那么多问题,简直纵横捭阖、鞭辟入里,又那么多圣者因此证道,可谓立竿见影、受益者众。

第一个,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

我们身心五蕴的根、集、生和触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要小看,其实,古今中外能回答上来的,唯佛陀一人而已。为什么?因为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学佛前在思考的:我们是父母所生,那父母的父母又是谁?这问题谁能回答?不可能有人解答的。因为世人都必然地落在实有与实无的相对之中,没有悟道,只能永远在前前复前前中钻牛角尖,绝无可能解答。它其实就相当于后世所问,生从何来,死归何处?

所以,也千万不要小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这可不是客套话,他的欢喜是发自内心的,那是真的明白了,不然他怎可能先总结“五阴即受”,然后又再提问?因此,到最后,很多比丘能够悟道证道,绝非偶然。

第二个,阴阴相关。

我们平常说轮回、相似相续,或者说能量形式的变化与转移等,其实就是这里的阴阴相关。或者说,前面佛陀在回答“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时,给的答案是非一非异,也是在谈阴阴相关。

这其实也隐藏一个天大的问题,因为到今天为止,不管外道还是佛教徒,都在疑惑一个问题:假如有轮回,是随着业力而轮回,那么,这业力储存在哪里?是阿赖耶识还是脑神经系统?争论不休。

笔者理解阴阴相关是按照年龄的,比如说,把自己的相册拿出来,翻一翻,小时候的,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这不就是非一非异、相似相续和阴阴相关吗?明悟这个,大致已足够,再深入,或许就不是修行而是搞科研了。

第三,何因何缘名为色阴?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佛陀对此的回答,一定要背下来,因为这对于修四念住等起观,乃至确立缘起正见有帮助。

色阴,四大因,四大缘。

受想行阴,触因,触缘。

识阴,名色因,名色缘。

2,云何色味、色患、色离?云何受、想、行、识味?云何识患、识离?

从大乘转来学小乘的人,对这什么味患离可能有点莫名其妙。这样的话,损失就大了,因为佛陀开示可没有废话和套话。如前说,就算你看到他老人家动辄就来一句“谛听谛听”,那是“闻慧”的提醒啊,和现在老师上课敲桌子说,“注意听”、“这是重点”,其实差不多。你走神,那能明悟法要吗?学法,不走闻思修、戒定慧的路线能成就吗?

味,味道。就好比炒菜,出锅前,夹一点,用舌头先尝一尝,感受一下其酸甜苦辣咸、生熟等情况,这是味。那么,修行所说的味,是借喻,如果你对此中的味道发生了贪爱执著,才是的,于五受阴生喜贪,就是味。

为什么?因为不管菜咸了还是刚刚好,这都不过是因缘所生,它是不实的,而你以为真实,这就是无明了,并因无明而生执著,于是问题产生了,即有取识产生,又在你从小到大不断的积累中增长扩大,于是说你不得解脱。

那么,患,也是如此。患,过失。你被捆住了,不得解脱,当然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这都是必然的。比如你对友情不能正确认识,发生了执著,那么,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要哀叹世态炎凉,为此终生痛苦不堪或漠视真情了。

所以,佛陀对五受阴的患,是用无常、苦和变易之法来解说的。即一切现象本来都是无常无我的,不能执著,可你做不到如实知,不能正确地观察,当然就有过失,就要受苦了。

第二,云何生我慢?

贡高我慢的现象,非常深细,但一般人容易忽略,实则,就算你悟道了,不说贪还没有去干净,就是我慢也还存在。

我慢,前面输屡那等章节已经详细解说,主要是我执所生,或者说对无我的认识与修持不够。本来在悟道后,因为破了我见我执,那么我慢本该烟消云散,但是事实上,没那么简单,到了三果,断五下分结,欲界的贪爱断了,我慢也大致消除,但也可能依然残留,这还得看个人的具体情况,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人的习气。其实,就算你证得阿罗汉,我慢是否断尽也难说。

作为初机,当然不用想那么远,关键是记得,为什么我慢会产生呢?因为你有我见啊,有了我,自然就有我所,有了我和我所,那么,你我他一生,必然就有相对。比如说,我比你聪明,我比你名气大、钱多,就来了。

因此,佛陀这里说,“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3,何所知,何所见,疾得漏尽?

明白了前面佛陀所说,现在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刻,怎么才能速证阿罗汉?

这问题看似可能复杂,但我们看到佛陀马上给出回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

很简单,你能对五受阴不起我见,而生起缘起正见,那么,落实到修行中,可以疾得漏尽!

换句话说,证阿罗汉和见法悟道的办法是相同的,不存在你悟道后还另有秘法,为什么?因为道是不变的,遍时空的真理是亘古长存的,和有佛无佛不相干。这其实也是法洲法依的内在逻辑。

当然,如阿罗汉与河神小婢的例子,真要证得阿罗汉,破除习气,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方法和原理,却是一样的,关键就落实在如实知的正见上。

这也是为什么正法和正见如此重要的原因。你不得正法,没有树立正见,怎么达成佛陀所说的“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