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15

第15章 五受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想.行.识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诸比丘。彼多闻圣弟子于此色受阴作如是学。我今为现在色所食。过去世已曾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复作是念。我今为现在色所食。我若复乐着未来色者。当复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作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色。不乐着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患.向灭。

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着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

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于何灭而不增。色灭而不增。受.想.行.识灭而不增。于何退而不进。色退而不进。受.想.行.识退而不进。于何灭而不起。色灭而不起。受.想.行.识灭而不起。于何舍而不取。色舍而不取。受.想.行.识舍而不取

灭而不增。寂灭而住。退而不进。寂退而住。灭而不起。寂灭而住。舍而不取。不生系着。不系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注解:

1,这一经涉及佛学的基本功,很重要,因为如前说,我们要自洲自依、自观察,如果你如果对于五蕴、五阴、五受阴、五取蕴等名词一点不懂,那又怎么下手呢?

当然,虽说是基础知识,其中却也包含着不少争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比如“色”,到底是指的身心五蕴的色,还是全部宇宙时空的物质?就一直有争议。尤其是关于“无表色”的讨论,更是让高僧大德都挠头。

而且,像“五受阴”这样的经文,也绝非本经一篇,且佛陀下的概念,也绝非一个。因此,笔者限于水平,也只能在此略作解说:

阴和蕴。很好办,包括比如“十八界”的界,都相当于“类”。因此,五蕴,你理解为五类即可。

受阴和取蕴。这是佛教特有名词。五受阴,据说是刘宋时求那跋陀罗翻译,而五取蕴是玄奘大师所翻译。

那么,阴和受阴(取蕴)有什么不同呢?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不懂的人肯定不止咱们,当年就有和尚提问,“请问世尊,阴和受又是啥关系呢?”

佛陀干脆利落,“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这样我们大致也得出结论了:比如说色阴,那就是无论是生命体的身体,还是宇宙万物,都属于色阴。而色受阴,则必须有人类或生命体参与了,当人类对自己或者任何外物发生贪爱行为,这些物质部分才算色受阴。

等于说,五阴是纯客观的,而五受阴必须是主客观互动。大概正是看出此中容易发生混乱,玄奘大师于是干脆弃掉“五受阴”,新起一个名字“五取蕴”。问题是,现在很多文献中,五受阴依然流行,本书选取的版本就是这样。

以上部分看起来略有些别扭一般,实际上不用如此担忧,因为我们说,佛陀说法,意在轮回的解脱,他几乎只针对修行者的身心五蕴,亦即五取蕴、五受阴说法。所以,阿含经中不可能出现纵论山河大地、芥子纳须弥的五阴。

只是说,当你阅读面越广,诸如“质碍为色”、“四大因、四大缘,是名为色”等不同角度的阐述出现,才可能让你再感迷惘。但那也没有关系,始终记得自洲自依、法洲法依即可。

另外,本经还出现了“食”,比如“我今为现在色所食”。这个“食”显然是动词,一般作“支配、驱使”解,与“四食”的食作名词“食物”不同。

最后一个,本经一开始,佛陀就说到了宿命通,阅读起来也许略有障碍。其实,佛陀正是拿这个现象来阐释五受阴而已,一切神通都是定力所开发,都离不开五蕴的功能。

2,五受阴的名相。(这些基本概念必须背下来,否则脱离文本打坐正观时,必定茫茫然无从深入下去。)

色受阴:

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

(阂,障碍;分,分解。相当于现在说物质必然要占空间,于是构成障碍,又,物质有大小,所以可以分解。简单说,什么是色?质碍为色。

从别处再补充一段资料: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

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把这个资料背下来(闻慧),并深刻理解(思慧),就是最好的悟道基础。

受受阴: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前面的受字,是纯精神作用、心理感受,分三类,感觉快乐的乐受、痛苦的苦受和没感觉中性的不可不乐受。如前说,从受取蕴下手,最好正观悟道,因为人的感受几乎都发生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那么,不管自己正在大笑还是大哭,正好逮住这个感受细细自观察。)

想受阴:

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

(想,它的特点就是像照相机一样取相,然后对着这个所取的境界不停地执取。修行者如果不在正念中,则大部分时间都落在想蕴里,想过去,想未来,就是没有当下。悟道的圣者,他因为一直是明触,一般不会落在想蕴里的。)

行受阴:

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

(为,就是作为;作,是造作。人们平时的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其实都属于行蕴,或者说,五蕴如果要浓缩为一个,那就是行蕴,因为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都在作,在迁流变化,没有例外。只是如果单纯作为一个精神现象,我们要进行限定和简化,则一般把心法中的思心所作为行蕴的代名词。六根触六尘,触的同时,俱生受想思,这个思,就是行蕴。)

识受阴:

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别,分别、分辨;知,了解。识的活动范围在哪里?太大了,,色声香味触法,它都在参与,其实就是四识住。人或者生命体,区别于无机物,就是因为有意识。而圣者摆脱生死轮回,则是以修四念住,时刻正知正念,转识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