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12

第12章 五比丘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余五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注解:

1,有了前面章节的学习,这一经说到的“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以及一些列的“若”,和“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都能轻松领会了。

而前面的,“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很明显,正和上一章说到的“我”的主宰性相关:

如果真的有我,则肯定具有主宰性,那你能够主宰的话,你就不必求上帝和佛祖保佑了。我的身体我做主,这身体就不会生病,也不会有病痛了。而且,假如我貌若潘安,我也可以把这容貌一直保持下去。

2,五比丘,据说原本是释迦太子的父亲净饭王的五个侍卫,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和摩诃男拘利。太子出去学道,他们受命暗中保护,非常忠心,一直跟在后面。但是,当太子断然终止苦行,接受牧羊女的羊乳供养,他们也断然离开了。因为当时苦行非常流行,几乎成了修行的代名词。在他们看来,这接受供养的行为属于道心不坚,等于是放弃了修行,不值得他们追随了。

而当佛陀悟道后,为他们说法,,他们才终于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正法,于是便成了佛教最早出家的圣弟子。

关于此事,可以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笔者觉得最值得关注的是:正法的意义非同小可。

正法,很多人都会鼓吹自己学的是正法,别人的不究竟。但是,可以说,如果没有悟道,乃至对缘起论没有极深的理解,就根本不明白正法的意义。

举例说,比如当时与婆罗门站在不同阵线的除了佛教,还有所谓的六师外道,一起组成所谓的沙门集团。这六师外道并不如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肤浅,其实他们的首领都可谓大哲学家、大修行人,他们包含的理论范围也很广很深。

比如耆那教,好像到今天还在印度流行,圣雄甘地似乎就是属于这一派的。换句话说,古往今来各种宗教哲学以及科学,各种主义和流派,都有其殊胜之处,那么,不管世人如何的天资聪慧,却是根本不可能看得清楚的,而只有悟道后,获得择法眼,才能明辨清晰,这就是正法的价值所在。

又,比如,在佛陀晚年,提婆达多曾掀起叛教风波,影响极坏。其实,这提婆达多并非某些经典所说的天生的大魔头。他加入佛教后,修行认真,持戒精严,智慧也很高,一度得到舍利弗的赞赏,玄奘大师也曾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他有所记载。

笔者妄自揣度,他主要的问题除了可能对教权有所觊觎外(当时佛陀已经上了年纪,且佛陀也毕竟出自释迦族,提婆达多作为族人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员,对继承权有点想法也正常),主要还是对正法与正见的领悟不够(一般都说他的修行境界处于四加行的顶位,这个境界刚好够他下地狱。)。因为提婆达多要另立山头的理由是推崇苦行,对佛陀所说的中道和一些温和的修行路线不能理解。个人觉得,这和当初的五比丘的问题近似,说白了,就是对正法的理解不够。一句话,并非苦行不好,但苦行和持戒、修定一样,都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智慧才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