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
尔时。有三正士出家未久。所谓尊者阿?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
尔时。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为教诫。比丘。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莫思惟此。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比丘。宁有色。若常.不变易.正住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正住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断灭已。无所著。无所著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时。三正士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注解:
1,三正士分别是阿?律陀尊者(天眼第一)、难提尊者(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金毗罗尊者(专意念道第一)。其中,,阿那律尊者属于十大弟子之一。正士,获得了正见的人,一般都是悟道证果的尊者。
从此经来看,这三位尊者悟道证道是很快的,所谓出家未久,很快就漏尽得心解脱了。也因此,我们可以判断:
佛陀本人菩提树下悟道的同时便已证道成功,这并非夸大其词。像舍利弗还是修外道时,仅仅听了马胜比丘(五比丘之一)吟唱一首偈子便霍然悟道,而后皈依佛教才半个月,他舅舅来拜访佛陀,他站在佛陀后面执扇,听二人对话,立刻证得阿罗汉。
这一方面说明了正法的威力,一方面也看得出这些人本来已在修行路上有所积累,一遇到机会便成功了。这其实就是缘起,自己准备充分了,正法的外缘又来了,必然有结果。
2,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莫思惟此。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
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对三正士的教导,正是心解脱阿罗汉路线,即离欲解脱。所以,这一章表面看起来没什么难点,但应该和前面“观无常”那一章结合起来学习。为什么?因为如果是慧解脱阿罗汉,便是破无明的路线,不仅仅强调厌离,还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了。
离欲解脱,解脱的反面就是执取而产生的缠缚烦恼,如果心无执著缠缚,又何须解脱什么?正是心意识的被套牢,四识住坚固无比,才会流浪生死,才需要解脱。
所以,我们能看到,佛陀在本经说,“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断灭已。无所著。无所著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
生活中的“漏害、炽然、忧恼”,比如看到一个美女,于是心动不已,甚至欲焰高涨,这个情况,那你当然不可能安乐住了。
那我们说,三法印,任意一个法印都可以悟道成道,也可以从无常按照次第推进到无我,再到涅槃印悟道,此中道理,正是因为如我们常说的,道无所不在,只是缘起时,我们说它表现为无常和无我,表现为世间,或者说“有因有缘世间集”;缘灭时变现为寂静清凉,或者说出三界,或者说“有因有缘世间灭”。于是概括起来说,缘起论便是道。乃至于像大乘悟道,一实相印涵括三法印,直悟空义。
所以,究竟怎么悟道,某种程度还得看因缘,比如自己的根器,比如导师的水平。所以,像本经,我们看到,它首先有个交代,“尔时。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为教诫。”,然后,佛陀在这里并没有宣讲五蕴的“是我、异我和相在”了,因为这侧重领悟无我去了。
本经中,佛陀先提出修行方向,“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然后再开始引导,我们倒回去看看:
比丘。宁有色。若常.不变易.正住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正住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
显然,要想领悟无常,引导的重点是又偏重于对五蕴的常不可得的探讨与思考:
世上有常住、不变的东西吗?没有。
世上有无常、变化却久住的东西吗?也没有。
因此,不算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从本以来,就是无常、苦和变化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它们上面取着呢?应当厌离,应当舍弃心意识对其的欲望执着,使其熄灭,回归寂静。
3,应略加注意的是,大乘走的是菩萨道,那就和解脱道的离欲解脱有分别了。走菩萨道路线,我们知道,菩萨别称“觉有情”,愿生生世世再来人间地利乐众生。
或者说,如果说觉分为自觉和觉他,那么,解脱道在大乘人眼中就是自了汉,属于自觉而已;菩萨道的人,除了自觉,还要觉他,他们认为这才是走向圆满的佛道。
当然,这是佛教内部的修行路线分歧,初学者不宜过多涉及。在笔者看来,大乘的观点固然有道理,但所谓小乘圣者,怎么说也是佛陀亲自指点出来的,而一个人真的如果悟道了,其心胸大抵不会很狭窄。在此,我们不妨看一看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的故事: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说教诫,我欲于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
佛告富楼那:“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富楼那,汝若闻彼凶恶、轻躁、弊暴、好骂、毁辱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输卢那国人,面前凶恶、诃骂、毁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于我前凶恶、弊暴、好骂、毁辱我,犹尚不以手、石而见打掷。’”
佛告富楼那:“彼西方输卢那人但凶恶、轻躁、弊暴、骂辱,于汝则可脱,复当以手、石打掷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输卢那人脱以手、石加于我者,我当念言:‘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佛告富楼那:“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汝者,复当云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我者,当作是念:‘彼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刀杖而加于我,而不见杀。’”
佛告富楼那:“假使彼人脱杀汝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输卢那人脱杀我者,当作是念:‘有诸世尊弟子,当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系,或投深坑;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于我朽败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脱。’”
佛言:“善哉!富楼那,汝善学忍辱,汝今堪能于输卢那人间住止。汝今宜去度于未度,安于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尔时,富楼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富楼那夜过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出,付嘱卧具,持衣钵去,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三月过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
以下意译:
我们看看,这就是小乘圣人的风采。富楼那想外出游学,出发前来见佛陀。佛陀就问了,“听说那个地方的人很凶,喜欢骂人,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没事,他们只是骂。好歹没扔板砖。”
佛陀又问,“那假如他们扔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没事,他们不是还没操刀嘛。”
佛陀又问,“那如果人家动刀子了,你又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放心,他们聪明得很,虽然动刀,却不一定把人杀死。”
佛陀又问,“那假使他们真要杀你,你又该咋办呢?”
富楼那说,“这也是好事嘛,以前世尊您的弟子,修行不净观有成,离欲解脱后,拿刀自杀、服毒、上吊、跳崖什么的,眉头都不皱一下。现在我年纪大了,身体本来也够呛,正好借他们行个方便,不用自己动手了。”
佛陀叹道,“不错啊,你真是忍辱功夫到家了,我放心了。去吧,把那里没有度化的人都度了。”
富楼那一路讨饭而去,到达目的地,没多久,就在那里收了五百居士,建了五百寺庙,一切基础设施、日常用度都很齐全。他自己大约三个月后,证得三明六通,就在当地入了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