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江文史典藏
3227500000059

第59章 一所小学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永兴小学“万柳风光”论

永兴小学“万柳风光”,是开江一地几代教育工作者留给今天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内涵丰富而深厚,意义非凡,价值宝贵。

校园里至今尚存的一列苍苍古柳,被敷以朱红颜色的“宫墙万仞”作为背景,装饰着,衬托着,辉耀着,经阳光雨露飘洒而飘洒,历春秋四时变化而变化,就那么无言地美丽着,启示着。

从明代开江进士赵鳌回乡办学,在校园栽种柳树并进而题写“万柳书斋”,到后来提升为“万柳风光”;清中叶邀请灵岩乡土地坪名士秀才、川东著名书法家孙绍远题写“万柳风光”,历经数百年的文化打造,其锤炼、提升、凝聚、展示的漫长过程及其精深的文化情怀和颇富创意的艺术想象,概括出了读书学习的一种诗美境界,一种高端的教育文化形态。

古人抓住“万柳风光”来提炼教育主题,其本身更具人文教育的内涵,更具独创特性和美学价值。其内涵层次:一是校园教育环境的美化、诗意化。这一方面永兴小学已做得很不错,“万柳”嘛。据说,过去一到柳絮飘飞落地,便总是积上厚厚一层,人们于是极富诗意地称之为“春雪”。二是教学方式的人格化注重,把心灵滋润、审美教育、精神培养纳入人文教学活动中来,注重孩子心灵培育。联合国提出教育的四个目标,首要一条是“学会做人”。儿童时代,更当其时。而做人,又是首在心灵真善美的培育。

这个境界,联系******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来看,它们之间是有着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内在传承关系和发展脉络的。相与比较,“万柳风光”是就学校营建读书环境而创造性提炼的一个意境,其别一种意义的博大、深厚是不能替代的、不可淹没的。“万柳风光”的文化艺术价值,就是其生命强力所在。

简单四个字的组合,便神奇般形成诗的意境,唤起人的审美愉悦,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引发读书学习的向往、追慕与憧憬。孔子说“年十五志于学”,那么,这个“志”,是需要精神动力给予支撑的哟。“万柳风光”就提供了这样一种诗学意义的精神动力支撑,激励学子们热爱学习,珍惜读书,发奋努力,以读书学习为最高的青春价值,人生追求,社会风尚,民族希望。

“万柳风光”——记得笔者几年前第一次听说,就立即被吸引了,甚至是震撼了。它显出波澜壮阔的气势,还尤其充溢着丰博的优美、儒雅、浪漫,其诗意化境界,是中华诗歌艺术史上的一个独创。而它所给予莘莘学子的,恰是读书学习所应特具的一种胸怀、一种气度、一种心灵。当这一诗意化境界传递给了学生,植入了学生的心灵,我认为,读书的效应、目的,必将东风化雨,润物无声,也好比一颗种子,播进人心的土壤,必将生根,永远地吸收养分水分,促其成长。

读书伴随人的一生,陶醉于读书学习是人生一大乐事。让我们细心体会一下,每当读书之时,古人必欲净化心灵,营造神圣之境,其方法和途径,要么窗明几净,要么点烛焚香(当然还有“红袖添香”),而后正襟危坐,在如此种种教育文化传统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万柳风光”拓展了、丰富了、浪漫了读书之境,使人心中拥有了一种诗情画意,烂漫情怀,那会增添多少读书的意味、意境、情趣,增添多少读书之乐,激发多少知识爱好与追求——这是一个多么雅致的人生快事!它跟现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的理念,何其相似乃尔!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永兴小学把培育出来的学子一批又一批送到前线,送到延安,成就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事业。解放后,仅厅局以上高级干部和专家人才,就多达数十名之多,他们中,有省部级领导干部魏环图、有朱汉雄,有“熊猫之父”胡锦矗等。如此人才辈出,是永兴小学“万柳风光”最好最生动的注脚。

后来不久,笔者一时冲动,特为永兴小学的“万柳风光”撰写了两副联语:

千年世尘需年轻努力

万柳风光在柳下攻书

七重山九重水千秋大业

十年木百年人万柳风光

以此表达笔者对该意境所传达的美学意义的认识和阐发,也借此嘱咐和希望故乡学子珍惜青春,奋发读书。

笔者乘兴又特别邀请了乡友诗词家分别赋诗一首。伍蔚冰先生《永兴小学》:

水光鹭影接岚垭,古道牵连万柳斜。

遥想春风摇曳处,又开灼灼李桃花。

李德明先生《访永兴小学校史馆有寄》:

柳林深处读书堂,馆阁钩沉翰墨香。

不负前贤殷切意,更培桃李助芬芳。

“万柳风光”是永兴小学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是该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该校数百年来教育文化的一个深厚传统。“柳文化”的教育追求,集中一点,就是人才(人格的完善、知识的博大、技能的提升等)的培育。因此,笔者认为,可否概括出一条标语——

“融入万柳风光,塑造完美人格”?

这或许对老师、对学生都是适宜的,落脚点在塑造人格,其途径和方法在融入万柳风光,也就是通过真善美的学习教育来实现人格教育的目标。科学家追求真,哲学家(智慧)追求善,文学艺术家追求美。而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全方位追求真善美,我们必须既是科学家、哲学家,又是文学艺术家,因而责任重大,使命崇高,事业非凡。

物以稀为贵。“万柳风光”的文化艺术创造,在开江乃至于全省全国,都是十分宝贵的,很拿得出手,登得大雅之堂。这一创造,也就是开江的创造,开江人无不引为自豪。开江教育界应有更多的人加以研究总结和推广,把诸如“万柳风光”、回龙小学“净竹文化”等的教育文化境界,扩大到全县、全省、全国。

2012年5月13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