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参与两河打造的文化创意策划,一位博士问我:开江的地脉和文脉该怎么看?这个问题问得好,但也问得多少有点儿“刁”。好在我平时有一些思考,有那么一点研究,于是不假思索,从容道来。
我理解,地脉者,自然之地理地貌特征与优势也;文脉者,人文历史之特色创造与丰厚积淀也。
根据笔者的考察发现,开江城普大坝子、永兴大坝子,自宋代以来,水稻种植飞跃发展,成为川东北之米粮仓。为祈愿上天保佑,风调雨顺,生机不断,古代堪舆学者精心设计并培植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太极图地脉——以牛山寺为圆心,构成城普大坝子半径约3公里的一个太极圆,南向山体凸起,取美女峰为阳鱼之眼(故美女峰宝塔的造型外观取黑色基调),北向坝子凹伏,取普安大坝白宝塔基座所在小山包为阴鱼之眼(故塔的造型外观取白色基调),以象征县域内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位堪舆学者,我个人估谙是邻县梁山明代大学者、对《易经》有精深研究的来知德,他是中国伏羲、文王太极理论的最后完结者,平生隐居邻近开江的万县大梁子山中,达30年,与开江关系密切,多次来县讲学、踏勘风水。像普安大坝子这样的风水宝地,当然不可能不进入他的人文视野。恰好县城及县衙(今县委县政府机关)所在地就选在极好的“巽”(《周易》东南爻卦概念)位置,标识其三阳开泰的绝佳风水,从而确立了县城发展向南、向东的基本朝向。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县令李辉进士据此而修建了黑白宝塔,从此将这个太极图确立下来,以求世世代代开江人传承这一文化理念。
牛山寺太极圆心及其半径的理念,今天看来,为开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参照。按其逻辑推导,应确立县城走向的基本发展战略——朝南朝东,而断不可继续向北边的普安和永兴大坝子压过去。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开通的历史性机遇,把城市扩容的空间重点放到东南部广大区域。这一规划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将是多方面的:第一,有山有水,为营建一个美丽的山水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基础。第二,为将来中等城市建设提供有一定梯形坡度的地势,可节省城市地下管道系统建设的巨额投资,且畅通无阻,避免淤积、堵塞,清洁卫生。第三,牛山寺城市森林公园的位置,更具中心意义,为市民的活动进出提供近便的条件。历经千年的县政府所在地,从来都是县城的坐标。应充分意识到这个坐标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意义,把它与明月湖、温泉两个点,建构成“金三角”城市格局理念。将来城市功能的分布、配置、整体性利用,以及资源的集聚辐射,都与这个金三角稳固结构的确立为基本前提,不可不考虑。
关于开江地脉,有一个尖锐的矛盾对立现象:本来,生就了一片浅丘和平原大坝的自然地貌,但放的位置显得不那么恰当,可能是上帝瞌睡来了,恍兮忽兮,错放在一个河源台地上,水系浅,水量小,而且有限的一点肥水也外流而去,害得我们开江三年两年闹干旱,闹了1000多年。开江人好受折腾,好怄气哟。
如此对立,一方面看来是坏事,但另一方面看又是好事,好就好在成就了开江的深厚文脉——“开江”,开凿三江。当然,这是个概括的说法。这一文脉绵延久远,清晰可见——千年以来,世世代代的开江人盼水——治水——蓄水——亲水。今天的开江人万不可小看“开江”这一文脉的意义和价值哟。
首先,一个县域社会能有如此清晰的主导性的人文脉络,十分难得,也十分可贵。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似乎来得太容易了。因此,外省人不胜羡慕之余,装模作样地告诫后人:少不入川。细究此话的潜台词,多少有一点酸啾啾的味道。开江周边各县,比如宣汉,它的前河、中河、后河“三河”水系,一似叶脉,均匀流布县境各地,成就了宣汉一县的川东北最早最辉煌的农耕经济人文历史,令人惊叹;达县城以州河为太极水地貌的天生丽质,确立了它在川东北的区域中心地位、川渝陕鄂交界地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历经千年,至今不可动摇,不可取代。如此地脉文脉俱佳者,在川东北各地毕竟不多。像开江这样,在地脉不是很完满的条件下通过艰苦的悲壮的人文创造,成就了“大巴山米粮仓”的历史辉煌,也就拥有了“开凿三江”这样一笔精神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当然是十分难得哟。
至于“亲水”的文脉义理,在古代,最幸福的想象是“秋水伊人”。农耕时代,人们因水而聪慧、灵动、秀美;亲水就是接近自然、融入自然、灵动自然,就是小河淌水、沙井担水,就是开江话说的“细伢儿耍水”、扳澡儿、抓细鱼儿。每天,女人下河洗衣,聚集在河边大石盘上,便聚集了女人特需的市井世俗之气,一堆女人有的蹲着、有的站着,一边洗衣,一边说话拉家常,嘻哈打笑,飞短流长,甚至于放肆撒野,那其实是女人最快乐的赶水呢。
如今在开江得以最初的城市化演绎,至少有两条值得一提:一是县城城区内两河的认识与打造,绿荫下的阳光水岸、浪漫水岸,成了人们每日散步休闲健身必游的一大走处。“人在水中央”的倒影情结,兴奋和陶醉了开江少男少女,连垂垂老者也兴之所至,一照为快。中国文化史上有著名经典画作《清明上河图》,描画了宋代京城开封的繁盛一时。如今开江,要是画一幅《两河转耍图》,那也是大可传世呢。另一条是新建的金马山公园,晨昏游走,人流如潮,不少人顺带担上塑料壶一类容器,来他个“黄杨扁担软溜溜”的现代歌诗之唱,从距城区十里之遥的黑宝塔映照下的凉水井,担回一担担好水,以作家庭饮用。天天如是,都成了电影里的董永阿哥了。他们并非使用传统的木质水桶,可担的是充满现代环保理念的纯净水、生态水。如此亲水体验,回归农耕生活,不无浪漫,不亦乐乎!诸君且看,这又是开江家乡的一道风景线喏!(顺便一提:电视台可否做专门报道?)
第二,开江一地的人文历史,清晰地显现出“开江无江”与“开江”这样一个充满对立但如今已经初步统一起来的关系,其内涵深厚的文脉形态,彰显了“开凿三江”这样一种人文创造精神。开江一名,历史上与开州、开县的地名一样,无不贯穿了开放、开发、发展的理念。它为世代开江人提供了可资学习、可受鼓舞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十足的人文底气和充分的学理依据。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出入口完全可以竖立一块宣传广告牌,上书“开江开江,开凿三江”的广告语,来展示开江的人文精神。如今讲科学发展观,我们开江是要好好发挥一下这个优势呢。
还有,从地脉来看,开江的河流,本应流入近在咫尺的长江母亲河,可偏偏被邻县开县的一道分水岭给无情阻挡,害得开江的河水倒流三千八百里,绕道达县、渠县、广安、合川、重庆,流入嘉陵江,最后好不容易才回到母亲河的温暖怀抱。开江祖先人一直是以宿命的悲怆感情来看这个地理脉象的。有啥法?面对生离死别的逆境,只好认了,只好拿出自己的坚毅,牙齿打落往肚子里一吞,历经艰难曲折,饱受坎坷屈辱,实现世世代代的美好追求。都说日本国民有深厚的忧患意识,开江人也要有强烈的奋斗意识。不奋斗,不来个“倒流三千八”,没得出路啊。这等“挫折教育”的生动文脉案例,就在开江人身边,就在开江学子的眼前,开江的老师赶紧拿来做语境教案啊!开江细娃儿要好生听到啊!开江细娃儿听到没有?
第三,吸引和引领人脉,赚足人气。地脉与文脉的结合,成就人脉资源的开发利用。高速公路很快就要开通,一旦交通瓶颈问题得到解决,开江以飞云温泉、老山沟恐龙发掘遗址和建于唐代的金山古寺为主导的旅游资源就会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成为难得的人文旅游目的地,成为周边各县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达州的人气聚集之地。
地脉文脉就是我们的命脉。开江地脉与文脉的艰难曲折的生成、整合、融汇,成为一段佳话,成为地域文化的开江典藏。它成就了开江人治水治河、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建构了开江以“水”为核心价值的文脉系统,创造了“巴山米粮仓”的农耕辉煌和开江地域的人间美境,昭示了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景。它将永远地吸引和引领人脉,不废江河,万古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