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江文史典藏
3227500000010

第10章 唐代“荔枝道”经过开江

唐末诗人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过一首咏史诗《过华清宫》,天下闻名。诗云:

长安回望绣成堆,顶上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不远千里,专为其运送荔枝。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这些荔枝产于何地,又是通过什么路线送到长安的呢?

四川、广东和福建在历史上是我国三大荔枝产地。荔枝属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北纬20°-28°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早在汉武帝元鼎年间(111)即有移植荔枝的记载,栽培历史已达2000多年。

杜甫曾在四川戎州(今宜宾)东楼上吃过绿荔枝,并提笔写下了“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京中旧见君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的诗句。故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所产也,故杜子美有意向泸戎摘荔之句,是时闽品绝未有闻,至今则闽品奇妙香味皆可仪视泸戎。”

明确指出杜甫在长安看到的荔枝就是自己在戎州亲自品尝过的绿荔枝。

《蜀中广记》、《读史方舆纪要》、《川中杂识》等史籍有“所贡之荔出于涪州”的记载,系从涪州取洋巴道和子午道抵达长安。宋人诗文中也认为所贡之荔出于涪州。

此外,在唐代,今四川忠县和乐山也盛产荔枝。宋人张君房认为贵妃食荔枝是来自忠州,《碧鸡漫志》称:“太真妃好食荔枝,每岁忠州置急递上进,五日至都。”

历数四川古道,就重要程度、艰险程度而言,以秦汉时期川陕两省间的古道最具代表性。根据清道光十五年(1858)《四川通志》记载,即有傥骆道、褒斜道、米仓道、陈仓道、祁山道、金牛道,而东边则有子午道、荔枝道。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曾著有《天宝荔枝道》一文,考证出唐代荔枝道的大体路线:由产地乐温(今长寿)沿溶溪水(今龙溪河)河谷北上,经垫江县、梁山县(今梁平县),至新宁县(今开江)、东乡(今宣汉)县、太平县(今万源),又北上翻越巴山山脉到镇巴、西乡县,进入子午谷,过子午关,从长安正南进抵京师。

民间研究荔枝道有多个版本。媒体报道达州一文史爱好者绘出唐代送荔枝的路线示意图。

荔枝道是子午道的延伸,为秦巴古道之一。当年,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颁旨整修、拓宽了从长安经子午道通往洋川郡西乡县进入通川郡铁匠垭(今属万源市境内)、官渡湾场、太平里、白沙铺、固军坝,经宣汉县厂溪、黄金镇进入新宁县(今开江)峨城山,过梁山县(今梁平县)境内高都驿至涪陵郡乐温县(今长寿县)的邮驿古道。开通后,涪陵至长安,官驿相连,相距2000余里的路程,快马加鞭,只需三日内即可将荔枝运抵。加上采取保鲜措施,荔枝宛然如鲜,自然能博得妃子一笑。

荔枝道的研究,弄清了当地古代交通运输的历史,也让开江人从中了解到,开江古道原来是荔枝道的一段,这一史实,无疑揭开了开江古道的一层特殊文化内涵。

那么,通往长安的开江古道一段,究竟是哪一条路线呢?

据笔者研究,荔枝古道从梁平进入开江境内,所经过的路线,恰好就是开江古代的一条主要官道。清代施行“铺递制”,这条官道沿线所设铺递,正是荔枝古道的必经之地,即:从梁平县进入开江,沿着新街铺、任市铺、甘棠铺、白岩河铺,翻越马号幺店子,过罩云铺(今凉水井附近),到达今县城所在地新宁镇,再走开江、宣汉两县间的一条县际老路,穿过普安大坝子,经雁鹤坝筒车铺、骑龙、天师观,翻峨城山凉风垭口,进入宣汉县兴隆场、芭蕉场,过三河、清溪、普光,到黄金镇、厂溪、官渡(今新华),进入万源市境内,直往陕西而去。

以上所述沿线地名,当然是现在的地名系统。当时究竟叫什么,尚不见历史文献记录。由于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以及清中叶的川东北白莲教****的严重损毁,地方文献荡然无存,开江目前可见的本土最早历史文献是撰述于清乾隆年间、刊刻于道光十五年(1858)的新宁县志。对此前的历史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比如金山古寺,只含混地说是建于唐代,具体年代,却是一无所知。

当时的荔枝古道,虽扬鞭催马,驰荡而去,可又有谁知道那是专为皇妃运送着稀罕物品呢?又有谁知荔枝古道竟有开江一段呢?笔者感慨之余,赋得五绝一首吟咏其事。诗云:

淙水峨城月,金山寺里钟。

长安催马急,不见荔枝红。

开江一县地理位置较偏,没有河道,也没有国家级通衢大道。自古以来的行政区划呈南北狭长的地域特征。对外联系,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的对外连接,都是靠一条“盐米古道”,它纵贯南北,北上陕西,南达夔府,西通重庆,东下武汉。既是出县信道,也是出川通道;既是物资流通的古道,也是信息流通的古道。

后来崛起万州水码头,下长江而东出夔门到达武汉。开江历史上最为兴旺发达的经济交流,主要就是这条古道。唐代的荔枝道,应该说历时短暂。但由于清代以后开江与陕西棉花的物流经济联系,荔枝道重新热络,开江挑二哥运输队伍更多是北上宣汉县,再进入万源县,直至上到陕西安康、汉中和西安,以及湖北老河口等地。

提起古道,不妨说开去。盐是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事涉国计民生,利益千家万户。农耕时代,由于盐资源及其开采、加工等的高度集中,致食盐成为市场的大宗产业,盐业运输与盐道交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一环,各地以盐兴市、以盐兴路的商业活动现象,不胜枚举。古道因盐而兴,血脉似的活络经济、传播文化,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沿途家家户户都有“挂盐灯”的传统习俗。较之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川盐古道分布更为细密,影响更为广泛,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密切,更具区域性交通动脉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开江宝石乡境内,经开县通往云阳大宁盐厂的古代盐道,幅宽者一二米,窄者50厘米。石板路上残留着背盐人用打杵杵路的点点杵印。当地至今还遗存了“老盐店”一类小地名符号,可想象过去时代,风霜雨雪,掺和多少盐渍汗水甩落石板路上,历久而浸润着杵印,一圈一圈,圆圆溜溜。沿途盐仓、盐栈、盐号,记录了多少往古历史文化。因此,应发掘并保护一段古代石板路盐道,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留给后人。

“古道西风瘦马”,一当历史进入当代,公路替代石板路,汽车火车取代步行,盐米古道顿失农耕辉煌,黯然颓败,荒草覆盖,良好的石板随即被农人争抢着取走,修房造屋下基脚,打猪圈牛圈。如此几近半个世纪,它早已被世人忘记,难以追寻其遗迹。

201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