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09

第9章 (续)

西周之后的春秋时代开始出现****,进而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出现极大的政治****,说到底,就是西周建立的一整套血脉等级的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被逐步的打破(新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天下人处于无序的错位状态,除了利益和厉害之外,人们已经丧失了传统的道德和是非观念。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呼吁人们,请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去,也就是回到原来的等级关系中去,是国君的做个好国君,是大夫的做个好大夫,是士的做好士;大家都各就各位,站好自己的原来的位置(血脉关系),于是整个社会才可以恢复过去的秩序了。

鲁国是一个保守的国家,连孔子这样的圣人因为祖上不是鲁国的贵族血脉,也长期被排斥在高官之外(后来才出现一个转机)。在孔子去世后的几十年里,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是,朝中的重要高官之位也是从来没有授予过平民的。特别是在战国初期。在魏国,魏文侯用人首先有了一些松动(在魏武侯时代又倒回去了些),可是,并不代表鲁国有所松动。鲁国是最保守的诸侯国,死命维护周礼的,鲁国任命官员不可能说不依血缘关系——特别是像带兵的人,应该是大司马,是朝中三公之一。

吴起是什么血缘关系?

不就是卫国的一介平民,是鲁国留学的一介书生吗?

他有什么资格袭取掌握兵权的要害职位呢?

我们可以从鲁国历史了解到,掌握鲁国重要职位的是三桓的后人,司空、司马、司徒,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族长。兵权不可能旁落给任何外人。

所以,身处战国前期的吴起(在战国中后期这些情况在某些国家有所改变,不是急变,是渐变。应该从秦国开始裂变),要想进入保守的鲁国官场,最重要的是靠血缘关系,没有“它(血缘)”是绝不可能得到重要职位的(除了魏国有开拓者魏文侯比较特殊之外,在鲁国不行);在鲁国有另外一条路进入官场——就是学孔子和阳虎,先做三桓的家臣,再做鲁国的将军(孔子的学生就是这么干的);至于他娶哪国的女人做老婆,对于他做官的前途其实并不重要。何况,吴起所娶的女人不就是一般的齐国女人吗?凭他平民的身份,他难道还能够娶到齐国君主和权臣的女儿做老婆?(《东周列国志》中说是娶的大臣田氏的女儿,应该是小说故事而非史实)。在战国初期,没有血缘(即门当户对)那是绝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吴起没有贵族身份,大家知道他只是卫国一介平民。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即便是吴起娶的齐女,也是平民之女。

一介齐国民女,对于鲁国能够有什么威胁?鲁国君臣凭什么忌惮呢?——不可能!

——这条史料不太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情况,有从战国后期移植来的嫌疑。

……

我们已经从春秋战国时代婚姻的特点还可以知道一个事实:

——男女婚姻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男人的手中。

那个时代,女人没有提出离婚的权利,在男人为主的父权社会,吴起跟其他同时代的男人一样,在家庭中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夫权。所以,古代并不说“离婚”,而说“出妻”,是非常准确的。吴起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如果他觉得老婆妨碍了自己的事业,完全可以一纸休书将老婆休掉,即采取“出妻”的最佳办法,难道有必要去挥剑砍杀制造血案吗?

吴起不是一介武夫。

他是有勇有谋的儒将,读书人。

难道不知道写休书比杀人的影响好得多,而其效果却完全是一样的吗?

黄泥巴糊裤裆,是屎也是屎,不是屎还是屎。

等到司马迁为吴起写传记的时候,光阴已经过了四五百年,即便有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冤假错案怎么来的?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

历史上,不少活人都被诬陷,没造反说成造反,没杀人的被关了数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活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死去多年的人呢?

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叫做“曾参杀人”。

说的是大孝子曾参,也就是司马迁说的吴起的老师曾子,他的杀人故事。

故事说:“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战国策?秦策二》)

这个故事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说——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曾参杀人”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母亲报告的是曾家一邻人,那人虽然没亲眼看见杀人凶手,可他是在案发之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字叫曾参的;当这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母亲时,曾子的母亲非常镇静,根本不相信自己一向引以为骄傲的儿子会去杀人,她有条不紊地织着布,静静的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一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母亲不去理会,坚定地相信自己对于曾子的了解,仍然坐在织布机前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织自己的布,让别人说去。

可是,当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哟!”曾母一听,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担心人命关天的事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现代人将“曾参杀人”作为成语,比喻的是“流言可畏”。

曾参是大儒,弟子满天下,当然会有儒者为曾参没有杀人而辩护,还事实本来面目。

可是,谁肯为一个悲剧人物吴起的杀人去辩护呢?

吴起没有曾子那么幸运,他杀没杀人,最终是搞不清楚了!

似是而非,最后是无可奉告,历史上,有谁能够得知真相呢?

作者造个句:吴起生前不得志,死后又遭遇“曾参杀人”的噩运,好生悲哀哦!

还是那句老话:黄泥巴糊裤裆,是屎也是屎,不是屎还是屎。

跳到黄河洗不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