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63

第63章 赵氏血脉之争

这件事情的历史根源,前文中已经简要的点到过,是赵鞅子传位埋下的隐患。

赵氏的传承情况梳理如下:

第一传承——

赵鞅子本来该传位嫡出大儿子伯鲁,为了家族大业,没传;

却传给了能忍气吞声、有城府的、庶出的较小儿子毋恤。

第二传承——

毋恤(赵襄子)本来该尊重既成事实,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为感伯鲁的恩没传;

却打算(已经在宗族内宣布)传位给代成君(赵毋恤哥哥伯鲁的儿子,名字不详);

赵毋恤长寿,坐位51年,亲侄儿代成君先死,只好传位给侄孙(即代成君儿子)赵浣。

第二传承遇到曲折——

(1)破坏传承

赵桓子(一说襄子的弟弟,一说襄子的儿子:赵嘉;谥号:桓子)夺得君位,赵浣失位;

(2)恢复传承

赵桓子(赵嘉)在位一年去世,族人杀赵嘉的儿子,赵浣复位(赵浣是代成君的儿子,谥号:赵献子);

第三传承——

此次依宗法顺利传承:赵浣(赵献子,后追封赵献侯)传位给亲儿子赵籍(赵烈侯)

第四传承——

赵籍(赵烈侯)传位给儿子赵章(赵敬侯)

在第四传承的时候,再次轮回,又一次发生赵章与赵朝争夺君位的宫廷事件……

这里,涉及到史学上的复杂论证(这是论证派朋友喜欢的哦)——

在“第三传承”时,据说不是完全的顺利传承,中间有个曲折:因为赵烈侯的在位的记载上,有不同的两种意见。第一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赵烈侯在位九年,死后由其弟武公继,武公在位十三年。由此,在武公死后才发生了——武公的儿子赵朝与烈侯的儿子赵章争位的事件。(《史记?赵世家》)。第二种,武公不存在。这种意见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1)《史记索隐》引谯周云:“《世本》及说《赵语》者并无其事,盖别有所据”,对《史记?赵世家》的武公记载提出疑问;(《世本》记载赵国史实,今学者认为是赵王迁时赵人所作,可信)。(2)现代有学者根据《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的记载和谯周所提出的疑问,认为武公不可信,所以将武公的十三年归于赵烈侯,于是,赵烈侯在位二十二年(现代学者所出的编年史大都已没武公记载,直接是赵烈侯在位22年的记载,即公元前408年至前387年。

赵武公到底存在与否?

还有不同于以上意见的第三种意见。它比较综合和深入,其要点如下:(1)有学者认为不信武公者的考证也含有很大推测成分,因为《竹书纪年》虽然有一句“魏武侯元年当赵烈侯十四年”可以证明赵烈侯在位不只九年,但是,十四年之后如何呢?据现在的史料,赵烈侯九年至二十二年间的赵国历史,各国史籍均无记载。(2)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史记》所载何来,引用的什么典籍,为什么错误?在没有弄清楚之前,最好是不要全盘否定;(3)再深入一步推算,如果否定武公,那么,赵敬侯赵章初立之时与赵朝之间的争位缘何而来,如果不是误记,其叛乱的原因又是什么?

是呀,简单的说——赵朝敢于出来争位,他有什么能耐?或者说,他有什么理由跟赵烈侯的儿子赵章争夺赵国的君位呢?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敢于争位的理由,往往是要在血脉上站得住脚才行(否则得不到舆论和家族的支持)。

所以,我们来瞧瞧赵襄子之后,赵氏中的子弟与君位比较接近的三条赵氏血脉的情况:

第一条:赵伯鲁的血脉

首先,伯鲁因为是赵鞅的大儿子(而且又是嫡出,即正妻所生),按照宗法理念他应该继承但却没有能够继承君位;赵毋恤是赵鞅的小儿子(是庶出,即妾所生,而且是狄女——娘家是少数民族,没什么政治地位),他破例继承了赵氏之位,自己也认为是欠了伯鲁的情,所以在去世之前挑选伯鲁的儿子代成君作为赵国君主继承人;由于代成君死得早,改将君位传给代成君的儿子赵浣,即伯鲁的亲孙子。前后的血脉联系是:伯鲁——代成君(伯鲁的儿子)——赵浣(献子,伯鲁的亲孙子)——赵籍(烈侯,代成君的孙子、赵浣的儿子)——赵章(敬侯,赵浣的孙子、赵籍的儿子)。另外,在赵籍后面,有一个同辈份的弟弟武公。

第二条:赵毋恤的血脉

其次,赵毋恤有亲生的五个儿子,赵毋恤虽然谦恭的要将继承者让给伯鲁的血脉,但是,在赵毋恤的儿子们看来,继承者应该是他们,至少应该是他们家老大的(嫡出长子);在适当的时候,即国内政治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赵毋恤的儿子们有可能出面来争这个继承权。前后的血脉联系是:赵襄子——襄子的儿子赵某ABCDE(5个儿子,均不知名字,用字母代替)——襄子的孙子赵某A1A2……Ax(若干个,其中应该有一个是嫡长孙)。

第三条:赵毋恤弟弟的血脉

其三,当赵毋恤放弃自家儿子继承权的时候,他的兄弟有可能产生继承的非分之想,因为你赵毋恤既然可以将继承权让给伯鲁的后人,我为什么不能够取得呢,在赵氏历史上有兄终弟及的范例。所以,桓子(一说赵襄子的弟弟,一说赵襄子的儿子,本文从赵襄子的弟弟,即第二代传承时)才要夺取代成君的位子。但是,因为死得早,根基不稳,其子被杀,这条血脉很可能已经断了,再加上名声不太好,所以重新夺权的可能性不大。

于是,剩了两条血脉:赵襄子的直系血脉,赵伯鲁的直系血脉。

史载是赵籍的弟弟武公的儿子与赵籍的儿子争夺君位,是在赵伯鲁的直系血脉范围内。

不过,据本文作者分析,“武公”应该与赵毋恤直系子孙有关系。因为赵籍的弟弟没有多少理由争夺君位。第一,他的哥哥赵籍并没有将君位传给其他人,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儿子是第一传承人,这是法定的;如果赵籍不传给第一法定人(嫡长子继位),他就有理由争夺了,因为他是第二法定人(兄终弟及)。第二,在赵家历史上,第二代传承的时候,发生过赵襄子弟弟赵桓子争夺君位失败的政治事件,赵氏的人应该记忆犹新,所以在舆论上是处于劣势的,不可能得到宗室的支持。

可是,如果武公是赵襄子的嫡出长孙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本来是他该得到的君位,传给你们伯鲁的后代也差不多报恩了,现在,你传回俺这里来,岂不是符合天理人情的么?

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这个“武公”应该是赵襄子的孙子,嫡出长孙,所以才有号召力,能够与赵章对抗(打了一大仗,打得很厉害,即双方势均力敌)。

谁是谁,在历史记载中虽然模糊(也许是武公儿子跟赵烈侯的儿子争夺呢),但是,历史记载——赵武公的儿子(或者赵襄子的嫡出长孙),他的记载有名有姓,叫做赵朝(有的误写为赵朔)。赵朝与赵烈侯的儿子赵章,这两赵之间发生了一场殊死的大战(有学者认为他们开战时,把首都中牟打得稀巴烂,所以才迁都邯郸)。

两赵战到最后,赵朝在中牟兵败失利,赵章取得决定性胜利。

赵朝失败后,他往哪儿逃的呢?

嘿嘿,——魏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