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56

第56章 训练新军,打仗要有经济后盾

自吴起招募新兵之后,就在郢城边上的小垅地练兵。

楚悼王每隔数日,总要派心腹去探望。心腹不断地来报告吴起的进展情况——“报告大王,吴令尹‘以教戒为先’开始练兵!”这是探子的始报。

“报告大王,吴令尹‘以治为胜’讲解练兵之根!”这是探子的复报。

“此话怎讲?”

楚悼王不解“以治为胜”的独特练兵奥妙,忍不住问道。

“吴令尹说‘所谓治,是居则有理,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形’;并说‘天下莫当此军,取名曰――父子之兵’。”意思是说:“治”军是经严格地教练取得的。因此,“用兵之法,教戒为先”。部队缺乏教练,就会“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只有经过严格教练的军队才能无往不胜。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如果不经过训练,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不能够打胜仗的。训练就是治军。

楚悼王“哦”了一声,明白的点点头,然后道:“再探”。

“报告大王,吴令尹讲军队法令,说‘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并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这是探子的再报……

“吴令尹正在训练兵士!”探子又报来新的情况。“如何训练?”楚悼王问。

“吴令尹果然不同其他人的训练,他的教练方法是‘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善,再探!”楚悼王心中大慰。

“吴令尹正在教练阵法!”探子报。

“如何教之?”楚悼王问。

“适应方阵,圆阵变化及掌握队列的前、后、左、右、坐、起、进、止等动作,并将春秋鱼丽之阵做新的修改!”

“吴令尹今日教士兵熟悉金、鼓、旗、铃等指挥号令!”探子又报数次。

“如何教之?”楚悼王问。

“鼙(pi,四声;音:脾)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麾左而右,麾右而左,鼓无则进,金之则止。一鼓整兵,二鼓习阵,三鼓趋食,四鼓严整,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有不服军令者诛!”

“善,再探!”楚悼王道,心中喜悦。

“吴令尹练兵赏罚分明,进则重赏,退则重罚,行之以信。什伍相深。三军威服,士卒用命,战无强敌,攻无坚阵!”探子不断报来吴起练兵消息……

经过一年训练,吴起为楚悼王培养了一支新式楚军。

楚悼王素有大志。悼王对于楚氏先祖,最钦佩的就是庄王。当年在楚国,庄王即位,平内乱,收服戎族之后,挥动荆楚之师北上,先攻打中原较薄弱的宋国和陈国;当时中原号称强大的晋国派兵来救,主帅是赵盾,也就是赵国的祖上。晋军在北林地区与楚军相遇,被庄王挥师打得大败,活捉了晋大夫解扬,逼退晋军。第二年晋军纠集宋、卫、陈三国准备攻打楚国的同盟国郑国,楚庄王挥师北上,在郑国都城下等待,结果晋国等四国联军吓得不敢出战。所以,才有楚庄王趁势向王孙满大夫问鼎的事情发生……

楚悼王从小以庄王为榜样,早就想挥师北上,像庄王那样立功扬名。

当然,楚悼王在拜吴起为令尹之前,每次北伐都被魏国打败;同时,还被魏国南下侵楚,留下多次战败的耻辱。在其父当政之时,魏国攻楚,楚败;楚悼王即位的当年,三晋联合伐楚,楚又败;吴起来楚之前,三晋再攻楚,楚再败,还被夺取大梁、襄陵、榆关等重地……

楚悼王压抑在心中的耻辱,久久地得不到洗刷。今生今世,雪恨雪耻,是楚悼王的一块心病。因此,他处处注意学习魏文侯,甚至以魏文侯为榜样,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没曾料到,魏文侯手下的大才来到自己座下。楚悼王感到,报仇有了希望。由于军权抓在三家贵族之手,他就命吴起另起炉灶,打破贵族才能够当兵的旧习,招募“野人”为兵卒,要以吴起的练兵方法训练这支新军。

这是为楚国对外战争首先要击败魏国、打跨强大的北方攻势、进入中原地带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准备。楚悼王时刻勉励自己,要像祖上庄王一样,到黄河之滨问鼎,去中原大地逐鹿,一争天下之雄,重新展现楚国在天下的雄姿,让强劲的楚风吹遍全天下!

楚悼王想到这里,心中豪情顿生,一股英雄气概在心中升腾。

“问鼎中原的梦想,估计很快就会实现了!”

楚悼王在煎熬中期盼着。

……

“问鼎中原的梦想,什么时候实现?”楚悼王常常这样的询问。

这一天,他又问吴起道:“可以出兵征战了吗?”吴起回道:“请大王向将士们宣布赏令之后再出征!”

楚悼王兴高采烈,在小垅地阅兵时向楚新军官兵道:

“孤家宣布,对于有功者,当依据功劳大小,赏赐不同的待遇;同时,在国家的庙堂门外,以功劳的等级向立功者的父母妻子颁赏。对于阵亡将士的家属,孤每年派使者慰问和赏赐。没有立功的士卒们,你们为国家立功的日子来到了,我代表楚国,期待着你们的胜利归来!”

吴起训练的新兵们,欢呼雀跃,场面十分感人。

附:吴起练兵(摘自《吴子兵法》)原文:吴子曰:“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于声,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虽有其国,必败于敌。故曰,将之所摩,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译文:吴子说:鼙鼓金铎,是用来指挥军队的听觉号令。旌旗麾帜,是用来指挥军队的视觉号令。禁令刑罚,是用未约束全军的法纪。斗朵听命于声音,所以声音不可不清楚。眼睛听命于颜色,所以颜色不可不鲜明。军心受拘束于刑罚,所以,刑罚不可不严格。三者如果不确立,虽有国家必败于敌。所以说,将领所发布的命令,部队没有不依令而行的。将领所指向的地方,部队没有不拼死向前的。”

疆场上,今日长缨在手。

在很短的时期内,楚国“南平百越”。——这是吴起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对于楚国有重大贡献的一次战略行动,对楚国后世(战国期)影响深远。楚人所开拓的百越之地,在洞庭与苍梧之间,有“农桑和金锡之利”。(“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出处略。)

换句话说,打仗要花钱。魏文侯领导下的魏国,之所以能够四面打击他国,不单是抓农业生产,还有一项非常有力的经济支撑(没有对外宣扬),即——盐业(经济产业)。当时,天下的精盐皆出自魏国,称“解盐”(这在作者论战国经济的文章中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和描写)。解盐给魏国换来大量的“外汇”,即当时需要的战略物资(置办兵器、战马等)。

楚国经济如何才能够与魏国媲美,甚至超过魏国的“解盐经济”呢?

早在春秋晚期,洞庭迤南已经有楚人光顾,但是去的人并不普遍。不过,自吴起做令尹之后,首先注意到百越地区的经济价值,因为那里的农桑是一大经济来源,更为重要的是那个地方的铜矿开发。铜,在春秋末战国初,无疑有两大价值,第一,它是战略物资(就像后来封建社会的冶铁、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时的钢铁、现代社会的石油和铀);第二,它具有莫大的经济价值(可以是财富的标识)——楚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天下军事手工业(冷兵器)基地之一,跟铜业的发展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所以,吴起南平百越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在此军事行动之后,楚国人丁才能够大量涌入洞庭迤南,开发金锡(金:铜矿)。(当然,也有史家认为洞庭和苍梧不完全是吴起所开辟,之前已经有开发迹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吴起在此地方做过至少是扩大开辟的工作)

所以,吴起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从这次开发可以看出——还是超前的经济学家!

吴起开拓百越,并不是单单依赖武力消灭和占领那个地区,而是采取的怀柔政策。当时百越的政治情况是部落林立,互不统属,实际上是一盘散沙,没有人能够统一号令,所以称为“无君”之地。吴起以楚国强大的军力为后盾,依仗优势的文化和开明的政策,对于那个地区进行政治同化、经济开发,文化影响,使之成为楚国的一片新的开发区,非常有利于楚国的国家利益,后来成为楚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不是剿灭,而是征服;后世诸葛亮学的吴起)。

吴起领兵在楚国南部平定百越,扩展了南方大片的土地,然后,又发起了几次试探性的小北伐,即“北并陈、蔡”(见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按说,陈国在公元前476年,春秋末已经被楚国灭掉一次;蔡国在公元前450年也被楚国所亡过,怎么会又兼并了陈、蔡两个小国家呢?原来,这两个地区的城池和土地其中一部分被韩、魏占领,有一部分为当地旧族所占,楚国在自身力量增加之后,与那个地区的力量进行了某些小规模的争夺战,夺取了一些土地;另外,还在秦国边界也发生过同样类型的一些小规模战争。

通过这样的一些军事行动,楚国军威重震,找回了许多年前曾经有过的信心。

同时,让吴起指挥的新军有了一些实战的机会。打仗要从小仗打起。

这时,楚悼王心想:“报仇的日子来到了,强楚的铁蹄,已可以踏上大魏的热土,也许有机会夺了魏国的‘宝衣’,并且阻止魏国称王天下!”他期盼着去征伐魏国,把曾经的梦想全部变成现实!

是的,机会很快就会来临。

当然,危险和阴谋也正在酝酿。

光荣与失败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将同时出现在楚国的宫室之中!

……

注1:历史上,关于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散见于许多文献之中——

(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

(2)《韩非子?和氏》:吴起对楚悼王说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逼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绝灭百吏之禄税。”

(3)《吕氏春秋?贵卒》: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把公室所缺少的民户赏赐给已有过多领地的贵族,长此下去,可能形成因权势下移而国柄失衡的危局)。

(4)《淮南子?道应训》:“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有余而绥其不足”。

(5)《淮南子?泰族训》:“为楚减爵禄之令。”

(6)《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恩重”

(7)《战国策?秦策三》:“私不害公,谗不蔽忠”、“罢无能,废无用。”

……(其余略)

现代先秦学者对于吴起变法内容,一般归纳为三条——

第一,消减贵族特权,改善平民境况。

第二,健全法制,整饬吏治。

第三,整军经武。

……

注2:这段历史和后面将叙述到的历史,可能有不少的吴起爱好者并不知道,但都有史料依据。

——————————————————————————————————————

(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