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42

第42章 少年时代

在楚国最初的不顺心的日子,吴起常常一个人坐在客栈的门口,遥望东北方。

那是卫国的方向。吴起想家了。

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知道吴起到底想的些什么?

因为吴起小时候的事情,基本上都没有记载下来传世。无论是《韩非子》还是《吕氏春秋》都没有记载。《资治通鉴》也没有。倒是在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那么寥寥的几句,可供现代人去推测——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韂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韂。’”意思是说吴起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所写的中国古代的一部知名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其中的第六十八回写到了吴起的少年时代:“话说吴起卫国人,少居里中,以击剑无赖,为母所责。起自啮其臂出血,与母誓曰:‘起今辞母,游学他方,不为卿相,拥节旄,乘高车,不入卫城与母相见!’母泣而留之,起竟出北门不顾。往鲁国,受业于孔门高弟曾参……”其内容显然是受司马迁的影响,只是增加了“击剑无赖,为母所责”的主观内容,并在与母亲离别时加入了“拥节旄,乘高车”等形象说辞,还把司马迁说的“东门”改成了“北门”。

于是,吴起少年时代的形象就这样被定格了下来。

司马迁的这个史料如何来的,现代人已经弄不清楚了。但是,留下了一个基本的情况:吴起家很有钱,但后来破败了。破败的原因是吴起“游仕不遂”,就是说拿钱去买官,没有买到官,钱反被用完了,所以家道衰落。

这是事实吗?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似乎有这个可能性,因为社会上存在买官卖官的丑恶现象。如果,以司马迁所处的西汉社会来看,也有这个可能,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离司马迁不远的例子——三国时代的刘备,就是因为没有钱贿赂督邮,使得已经得到的官位丢了。

但是,吴起所处的是战国初年,当时的官职是如何获得的呢?

简单的说,不是能够买得来的,而是依照血脉来确定的。吴起所著(或者参与修正)的《左传》里面有明确的论述:“故天子建国(指分封诸侯之国),诸侯立家(指分封卿大夫之家),卿置侧室(嫡子外的儿子),大夫又贰宗(大夫受封于诸侯,其嫡子为小宗,次者为贰宗,犹如卿的侧室辅佐嫡室),士有隶子弟(士的地位卑下,只有以子弟充当的仆隶)”(引自《左传?桓公二年》),说得很清楚,每个人的官职(贵族称号),都是根据血脉关系形成的,不是钱能够买到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当时的社会不灵。

这个就是宗法社会的基本特点。

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法定的和习惯的),从周王开始,嫡长子继承王位,庶出的儿子就只能够下一个等级,做大夫了。大夫的儿子中也是嫡长子继承贵族的爵位,庶出的儿子只能够做下一级的“士”了(低级贵族)。所以,《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疑:比拟,僭越)……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庶)无别则宗族乱。”如果谁不按照“先王之法”,即宗法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办,天下就会出现大问题——天子不照办,天下大乱;诸侯不照办,诸侯国大乱;大夫不照办,采邑大乱;士不照办,家中大乱。

这就是以血脉为基础的世袭等级制度。

依照血脉确定地位、定制尊卑,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西周之后的春秋时代开始出现****,进而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出现极大的政治****,说到底,就是西周建立的一整套血脉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被逐步的打破(新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天下人处于无序的错位状态,除了利益和厉害之外,人们已经丧失了传统的道德和是非观念。孔子后来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呼吁人们,请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去,也就是回到原来的等级关系中去,是国君的做个好国君,是大夫的做个好大夫,是士的做好士;大家都各就各位,站好自己的原来的位置,于是整个社会才可以恢复过去的秩序了。

但是,这个****是逐步完成的。在春秋和战国初期,违反血脉尊卑的仅限于贵族之中,说句大白话——窝里斗,贵族夺贵族的权。即那些血脉稍远的贵族夺取血脉关系更近的贵族的权。血脉的远近是以嫡出和庶出来区分的。战国前期,还没有出现平民去夺取贵族权力而成功的事件。即便是要采取不正当手段得到官职,前提条件必须是贵族,起码也要是最低等的贵族,或者有这方面的血脉渊源。

吴起就学的鲁国的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其活动期在吴起之前约50年,他在很长时间为什么做不成官呢?原因就是指血脉身份不行,因为孔子年轻时的血脉身份(跟鲁国君主之间)连最低等的士都不是,所以没有机会进入仕途。那个时代没有科举制,当官仅凭严格身份(血脉)。非常无奈。孔子因此才说:“吾不试,故艺”(在《论语﹡子罕》(9-7)中,子张,即琴牢转述孔子的话)。“试”,指考察、举用、出仕做官;“艺”,指技能;孔子认识到,做不成官了,告诫自己要多学一些谋生的手段。所以,孔子改换思路,确定了学艺的方向,学了多门手艺。

没有血脉关系已经非常不方便做官,非但如此,吴起家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职务身份!吴家既然“家累千金”,其父亲显然是商人。不幸得很,商人在战国初期,更是不可能做官的。因为社会舆论和社会观念都不容许商人做官。春秋战国时代,商人地位低得很,受到极其不公正的待遇,他们连自己乘坐的车子,在经过朝廷和市场的时候,也被规定只能够用皮做的车帏,木做的车檐遮档起来。这是因为统治者认为他们没有功劳,所以,虽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车子用金和玉来装饰,身上穿的衣服绣有花纹),还能够与诸侯交往,但却要给予他们极端歧视。(《国语?晋语八》)。商人还被某些国家指定,要他们穿戴特定颜色和质料的衣服,以便与其他身份的人有所区别。诸侯国普遍规定商人不准当官,有的还规定不准乘车等等。社会之中,商为末流,即管仲所说的“士农工商”。所以,富商虽然富有,政治地位却很低下,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商人在中国历史上,除商朝之外,一直是社会中最低的一等人家。比吴起稍微早几十年的范蠡和子贡虽然也是腰缠万贯,但是,他们是由官到商、以权谋商,而不是由商到官、以钱谋官。在春秋时代和战国前期,由于血脉关系和传统轻商观念,除了郑国商人弦高的爱国事迹曾经被计入史册之外,商人没有进入政治舞台的。这种情况直到战国后期,才被吕不韦昙花一现的打破过一次。

鉴于以上的社会背景,吴起不可能用金钱去官场活动而进入仕途。

这个时代是吴起这样家庭的尴尬时代,也是当时国人的政治常识。

“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并不可信。

(未完待续)